水电征地移民安置模式创新与实践路径研究
袁复德
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青海西宁 810000
引言:近年来,国家“双碳”目标引领能源结构优化,水电工程布局不断深化。征地移民安置工作正从单一补偿向全域融合、共同富裕转型,既要保障群众长远福祉,又要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理论与实践交汇处出现诸多创新亮点,需要系统总结核心机制与路径,为后续项目持续迭代积蓄动能。加之数字技术与金融工具的迅速融入,跨区域协同与多主体参与水平显著提升,营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协同共建型安置模式的策略优化
协同共建型安置模式在实践中注重资源整合与价值共创,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该模式将空间重构、产业升级、社会治理、数字支撑四个维度有机结合,形成点线面系统推进的整体方案,既保障了移民家庭生活品质,又提升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系统工程思维推动“产村景”高度融合,使移民安置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跨越,展现了水电工程在新时代的辐射带动潜力。
(一)产业融合与就业创新
在规划阶段注重与区域产业定位深度衔接,以特色农业、生态旅游、清洁能源运营等为依托,通过“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引入龙头企业,推广订单生产、入股分红和劳务外派,确保移民家庭既获得稳定土地收益,又在家门口实现多元就业。结合乡村工坊及直播电商基地建设,引导青年返乡创业,形成可持续增收渠道,进一步放大水电工程的带动效应。进而,在生态补偿资金使用上,通过建立“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机制,让移民直接分享发电收益,增强长效激励。
(二)社区治理与文化传承
依托移民安置新社区,坚持共治共享理念,完善网格化管理与积分制激励机制,培育物业服务、公共文化、志愿者等多支队伍,推动居民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将非遗技艺和山水人文元素融入景观设计,打造移民文化展示中心和节庆活动品牌,使传统记忆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增强归属感与凝聚力。同时,推动社区议事会常态化运行,加强妇联与青年组织协作,让不同群体在活动中实现价值共创。通过设置邻里中心、公共客厅与景观步道,细化“15 分钟生活圈”,让移民家庭在休闲、购物、就医、托幼等方面体验到城市化便利与乡村田园的和谐交融。
(三)数字赋能与智慧管理
结合遥感监测、物联网与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建设覆盖搬迁、安置、扶持三个阶段的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安置点布局、补偿资金流转、产业项目进度的全链条可视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接就业岗位和培训需求,精准推送金融、教育、医疗等服务资源,提升治理效率与满意度。智能终端与移动应用的普及,进一步拉近管理部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构建高效、透明、温暖的服务生态。平台通过区块链确权与智能合约,确保每一笔补助、贷款、收益流向公开可查,激活“阳光安置”的社会监督效应,并促进金融机构精准投放绿色信贷。
总体而言,该模式以“产城融合、业住平衡、山水相融”为目标,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协同发力,形成了可示范、可复制、可持续的系统解决方案,为全国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安置注入了新范式。下一阶段,需在金融、技术、人才多维度持续迭代,保持活力。同时,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对移民社区进行全生命周期模拟,提前预判公共设施容量与产业发展边界,确保规划科学性与弹性。
二、多元主体合作的实践路径
多元主体合作强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在开放平台上优势互补、责任共担。近年来,随着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政策叠加落地,资本、技术、数据、文化等要素加速流动,为征地移民安置注入源头活水。该合作体系以法治化、市场化、数字化为重要标志,促进了项目管理更加精准透明,移民获得感明显提升。通过“一张蓝图、多个主体、协同推进”的方法,形成了良性互动与共同成长的新格局,在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规模的水电项目中均展现出广泛适用性。这种合作模式在夯实社会基础的同时,也为区域治理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政府引领与政策保障
强化政府统筹职能,形成部委协同、上下联动、区域协作的工作格局。优化征地补偿标准与后续扶持政策衔接,推行财政补助、贴息贷款、税费减免等组合支持,确保资源高效配置。通过目标责任书和评估激励机制,将移民安置业绩纳入地方高质量发展考核,激发各级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同时,构建跨部门信息共享体系,实时掌握工程进展和民生指标,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将安置区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多规合一”改革示范,提升项目审批效率与整体统筹水平。
(二)企业参与与市场驱动
引导水电开发企业转变思维,将移民安置纳入企业社会价值链,建立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责任体系。在安置区投资建设上下游配套产业,以绿电认证、碳交易和生态补偿为抓手,带动绿色产业基金落地,引入特色园区和众创空间,为移民提供多元增值渠道。企业通过技术输出、人才培养和市场网络共享,放大协作效益。通过“移民优先就业”和供应链本地采购,进一步巩固互利格局。企业还可以通过设立“移民共益基金”,将部分运营溢价回馈社区,用于教育奖学金、公共基础设施升级及创新创业扶持,强化利益共同
体关系。
(三)社会组织与公众协力
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公益基金会以及媒体平台的独特优势,以联合实验室、培训学院和乡村振兴工作站为依托,开展技术服务、品牌推广和公益活动。完善公众参与渠道,通过移民故事影像征集、线上问卷和开放日活动,汇聚集体智慧并提升透明度。社会组织在环境监测、心理辅导、教育帮扶等领域提供专业支持,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新格局。这种多元互动不断催生新的合作模式与服务场景。同时,借助“小程序 + 社群”工具,搭建线上学习和互助平台,促进知识共享和供需对接,为移民生活注入持续活力与创新动力。
放眼未来,合作机制将进一步深化到“共策划、共建设、共运营、共受益”全流程,不断释放制度优势与市场潜力,塑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格局,实现水能资源开发与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同频共振。这也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项目移民安置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未来,平台化治理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深度融合,将在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展现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结语:综上所述,水电征地移民安置工作已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新阶段。协同共建型安置模式与多元主体合作路径互为支撑,共同构成系统集成、创新驱动的发展矩阵。未来,应持续加强政策迭代、科技赋能与文化铸魂,多维度提升移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水电事业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通过不断深化经验共享与国际合作,我国将为全球流域治理与清洁能源开发贡献更加成熟的制度方案与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 古萍 , and 许曰坤 . “关于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有关问题的思考 .”山东国土资源 22.10(2006):2.
[2] 侯光耀 . 建设项目移民征地政策与社会安全稳定风险研究 [D].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2.
[3] 沈艳 . 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实物指标管理信息系统 . Diss. 电子科技大学 ,2012.
[4] 吴宗法, and 施国庆. “河道工程征地拆迁与移民安置规划初探.” 水利规划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