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中渡槽施工技术研究

作者

栗燕君

152632198007070015

引言

水利工程对于调节水资源分布、保障农业灌溉、提供生活与工业用水等起着关键作用。渡槽作为一种常见的水利工程建筑物,能够实现水流跨越河流、山谷、道路等障碍物,保证输水线路的连续性。随着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与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对渡槽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采用先进、合理的施工技术,可确保渡槽结构稳定、输水顺畅,延长渡槽使用寿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深入研究水利工程中渡槽施工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渡槽施工前期准备

1.1 工程勘察

在渡槽施工前,全面、细致的工程勘察至关重要。地质勘察需明确施工现场的地层结构、岩土特性、地下水位及地质构造等信息,为基础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1.2 施工图纸设计与审核

施工图纸是渡槽施工的重要依据。设计单位应根据工程勘察结果,结合水利工程整体规划与渡槽功能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图纸设计。图纸内容涵盖渡槽的平面布置、结构尺寸、材料选用、细部构造及施工技术要求等。施工单位收到图纸后,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严格审核,检查图纸的完整性、准确性与可行性。

1.3 材料与设备准备

根据施工图纸与工程预算,准备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施工材料。对于水泥,优先选用符合国家标准、质量稳定的大厂产品,并按规定进行复试检验,确保其强度、凝结时间等性能指标满足要求。骨料应质地坚硬、级配良好、洁净无杂质,严格控制含泥量与有害物质含量。钢筋需具有良好的强度与延性,按设计要求的规格与型号采购,并进行抽样检验,保证其力学性能符合标准。同时,准备好外加剂、止水材料等辅助材料,确保其质量符合设计与规范规定。施工设备方面,依据施工方案与工艺要求,配备性能良好、数量足够的机械设备,如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混凝土搅拌机、振捣器、钢筋加工设备等。设备进场前,进行全面调试与维护,确保设备在施工过程中正常运行,提高施工效率。

2 渡槽基础施工技术

2.1 基坑开挖

依据设计图纸与测量放线结果,确定基坑开挖边界与深度。采用机械开挖与人工清理相结合的方式,挖掘机进行大面积土方开挖,接近基底设计标高时,预留 20-30cm 土层由人工开挖清理,防止超挖扰动基底土层。开挖过程中,及时设置排水设施,如在基坑底部周边设置排水沟与集水井,利用水泵排除基坑内积水,确保基底干燥,避免基底土受水浸泡降低承载力。同时,密切关注基坑边坡稳定性,根据土质情况与开挖深度,合理确定边坡坡度,必要时采取支护措施,如土钉墙支护、钢板桩支护等,防止边坡坍塌。

2.2 基础处理

若基底土层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需进行基础处理。对于软弱地基,常用换填法,将基底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软弱土挖除,换填砂石、灰土等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的材料,并分层夯实,提高地基承载力。当软弱土层较厚、采用换填法不经济时,可采用桩基础,如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预制桩等,通过桩将上部荷载传递至深层坚实土层。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桩的垂直度、桩长、桩径及桩身混凝土质量,确保桩基础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对于岩石地基,若存在裂隙、破碎带等缺陷,采用灌浆法进行处理,通过向裂隙中灌注水泥浆或化学浆液,填充缝隙,增强岩石整体性与承载力。

2.3 基础浇筑

基础处理验收合格后,进行基础混凝土浇筑。浇筑前,清理基底杂物与积水,确保基底清洁。安装基础模板,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与稳定性,拼接严密,防止漏浆。钢筋绑扎要符合设计要求,保证钢筋位置准确、间距均匀,钢筋接头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时,满足相应的连接质量标准。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进行,每层厚度控制在 30-50cm ,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密实,避免出现漏振、过振现象。振捣过程中,振捣器应快插慢拔,确保混凝土内部密实,表面平整。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按规定留置试块,用于检测混凝土强度。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基础,需采取温控措施,如在混凝土中埋设冷却水管,通循环水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防止因温度应力产生裂缝。

3 渡槽槽身施工技术

3.2.1 支架搭设

槽身施工前,先进行支架搭设。支架材料可选用钢管脚手架或门式脚手架,支架搭设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与稳定性。根据槽身结构尺寸与荷载情况,进行支架设计与计算,确定支架的立杆间距、横杆步距、剪刀撑设置等参数。支架基础应坚实可靠,进行硬化处理或设置混凝土基础,确保支架不下沉、不倾斜。支架搭设完成后,进行全面检查与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3.2.2 钢筋与模板施工

槽身的钢筋加工与安装、模板安装工艺与预制槽身类似,但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与支架的连接与配合。钢筋安装要确保位置准确,与支架固定牢固,防止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钢筋移位。模板安装要保证密封性与垂直度,模板与支架之间采用可靠连接方式,防止模板变形、漏浆。对于较高的槽身,可采用分段支模、分段浇筑的方法,提高施工安全性与质量。

3.2.3 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顺序与方法根据槽身结构特点确定,一般从槽身底部开始,自下而上分层浇筑。在浇筑过程中,加强振捣,确保混凝土密实。对于大体积槽身混凝土,采取温控措施,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降低混凝土内部水化热,防止温度裂缝产生。同时,注意观察支架与模板的变形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停止浇筑,进行处理。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及时进行收面、抹光处理,保证槽身表面平整光滑。

3.2.4 支架拆除

当槽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规定要求后,方可拆除支架。支架拆除应遵循先搭后拆、后搭先拆的原则,自上而下逐步拆除,严禁先拆除承重杆件或整体推倒支架。拆除过程中,设置警戒区域,专人监护,防止发生安全事故。拆除后的支架材料及时清理、整理,分类存放,以便重复使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渡槽施工技术是水利工程建设的核心技术之一,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与效益发挥。通过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合理运用基础施工、槽身施工、支撑结构施工等技术,并加强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渡槽施工水平,确保渡槽结构稳定、输水畅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工程特点与现场条件,灵活选择施工技术与工艺,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施工方法,以适应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发展的需求,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赵立心 . 现代水利工程中渡槽施工技术优化与质量控制 [J]. 水利技术监督 ,2025,(07):137-140.

[2] 尉祖泽 . 水利工程中渡槽基础承台施工关键技术 [J]. 四川水泥 ,2025,(03):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