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建筑外立面改造中地域性材料的可持续性应用研究
王云峰
天水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741000
摘要:本文聚焦于乡村公共建筑外立面改造中地域性材料的可持续性应用,通过分析地域性材料在当前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材料选择与优化、创新设计手法、改进施工工艺以及加强政策引导与产业协同等方面提升地域性材料可持续性应用的策略,为乡村公共建筑外立面改造提供既符合地域特色又具有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推动乡村建筑文化传承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公共建筑;外立面改造;地域性材料;可持续性应用
引言:乡村公共建筑作为乡村地区重要的公共服务载体,其外立面形象关乎建筑自身的功能与品质更是乡村地域文化与特色的直观体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公共建筑外立面改造成为提升乡村风貌、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地域性材料作为乡村建筑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和生态智慧,将地域性材料可持续性地应用于乡村公共建筑外立面改造中能够延续乡村建筑的地域特色,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还能降低建筑成本,促进乡村本土产业发展,然而当前在乡村公共建筑外立面改造中,地域性材料的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其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深入研究乡村公共建筑外立面改造中地域性材料的可持续性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乡村公共建筑外立面改造中地域性材料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材料利用效率低
在乡村公共建筑外立面改造过程中,对地域性材料的利用往往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由于缺乏对当地材料资源的详细调查和评估,导致材料的开采和使用存在盲目性,一些优质的地域性材料被过度开采,而一些具有潜在价值的材料却被忽视,在材料加工和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
(二)缺乏创新设计
目前乡村公共建筑外立面改造中对地域性材料的应用大多停留在传统形式和工艺的模仿上,缺乏创新设计,设计师往往只注重材料的地域性特征,而忽视了建筑的功能需求和时代审美,一些建筑外立面改造只是简单地将地域性材料堆砌在一起,缺乏对材料质感、色彩、形态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创新运用,导致建筑外立面形象单调、呆板,无法满足现代乡村居民对建筑美观和舒适性的需求。
(三)施工工艺落后
乡村地区建筑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施工设备相对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域性材料在外立面改造中的可持续性应用,施工人员对地域性材料的特性和施工工艺了解不够深入,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导致在施工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地域性材料的优势,甚至出现施工质量问题。
(四)缺乏政策引导与产业协同
政府在乡村公共建筑外立面改造中对地域性材料应用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这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指导和约束,一些项目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了对地域性材料的可持续性应用,同时乡村地区地域性材料相关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产业链不完善。从材料的开采、加工到建筑施工,各个环节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配合,导致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配置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较弱。
二、乡村公共建筑外立面改造中地域性材料可持续性应用的策略
(一)科学选择与优化地域性材料
在乡村公共建筑外立面改造项目筹备阶段,需着重开展两项关键工作以保障地域性材料的可持续性应用,其一为资源调查与评估,项目启动前务必对当地地域性材料资源展开全面且深入的调研,详细掌握材料的种类构成、储量规模、分布区域以及质量状况等信息,以此为基础构建精细化的材料资源数据库为后续的材料选用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与此同时要精确核算材料从开采到加工,再到运输全过程的成本投入,全面评估其经济可行性与环境影响程度;其二为材料性能提升,可借助技术创新与工艺改良的途径,对地域性材料的性能进行优化升级,以传统生土材料为例通过添加适量的纤维材料、胶凝材料等添加剂,能够有效增强其强度、耐水性以及抗裂性能使其更好地满足建筑外立面改造的功能需求,对于木材材料可采用防腐、防火、防虫等先进处理技术,显著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二)创新地域性材料在外立面改造中的设计手法
在乡村公共建筑外立面改造进程中为使地域性材料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需从设计层面多管齐下,设计师要积极融合现代设计理念与地域性文化,挣脱传统设计思维模式的桎梏,大胆探索地域性材料在外立面改造中的创新应用形式,以色彩搭配为例需保留地域性材料所承载的传统色彩记忆,这些色彩往往是乡村地域文化的直观体现,巧妙融入现代色彩元素,通过现代色彩的时尚感与地域传统色彩的厚重感相互碰撞,达成鲜明对比又和谐统一的美学效果为建筑外立面增添别样风情;在形态设计方面可灵活运用抽象、夸张等艺术手法,对地域性材料的原始形态进行深度再创造,打破常规形态的束缚,赋予建筑外立面独特的艺术张力与魅力使其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成为乡村地域文化的视觉符号;细节设计至关重要正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乡村公共建筑外立面改造中绝不能忽视地域性材料的细节处理,像门窗、檐口、装饰构件等建筑关键部位,应运用地域性材料进行精雕细琢与精心装饰,以细腻的工艺展现乡村建筑独有的精致与韵味,让每一个细节都诉说着乡村的故事,此外还可通过多样化的拼接方式,打破材料拼接的单一模式,营造出富有节奏感与韵律感的视觉效果,运用独特的纹理处理手法凸显材料的天然质感与纹理美感,进一步增强材料的表现力使建筑外立面在整体与细节上都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三)改进地域性材料的施工工艺
在乡村公共建筑外立面改造中为提升地域性材料施工的质量与效率,需从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两方面着手优化,要着重加强施工人员培训,构建常态化的技术培训体系定期组织乡村建筑施工队伍参与专业培训活动,以此深化施工人员对地域性材料特性的认知,强化其对施工工艺的理解与掌握,培训内容应全面覆盖地域性材料从加工、运输到安装等各个环节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将相关的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纳入重点培训范畴,确保施工人员在各个环节都能严格遵循标准流程,通过系统且深入的培训使施工人员能够精准、熟练地运用地域性材料的施工工艺,从源头上保障施工质量,避免因人为操作不当导致的质量问题;加大乡村建筑施工设备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入一批先进且适配地域性材料施工的设备和工具,以具体施工场景为例在石材加工环节可引入数控切割机、雕刻机等先进设备,利用其高精度的加工能力和高效的作业效率,显著提升石材加工的质量与速度,满足建筑外立面改造对石材精细加工的需求,在生土建筑夯筑过程中采用机械夯筑设备替代传统人力夯筑方式,借助机械的力量和精准控制保证墙体夯筑的密实度和均匀性,增强墙体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为乡村公共建筑外立面改造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
(四)加强政策引导与产业协同
在推动乡村公共建筑外立面改造中地域性材料可持续性应用的进程中,政府与产业层面需协同发力,政府应积极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地域性材料的应用构建坚实的制度保障,出台针对性政策法规,从制度层面鼓励并引导乡村公共建筑外立面改造优先选用地域性材料,一方面制定明确且细致的地域性材料应用标准和规范,精准界定其在项目中的使用比例与质量要求,为项目建设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引,确保地域性材料的应用既符合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又能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另一方面对积极采用地域性材料进行外立面改造的项目给予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如提供财政补贴以缓解项目资金压力,给予税收优惠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通过这些激励措施激发各方应用地域性材料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还需强化对地域性材料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常态化的市场巡查机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净化市场环境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为优质地域性材料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在产业层面要着力促进乡村地区地域性材料相关产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打破产业间的壁垒,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通过建立材料生产企业、加工企业、施工企业之间紧密且高效的合作机制,推动各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例如材料生产企业可深度对接加工企业和施工企业的实际需求,依据不同项目的个性化要求,提供定制化的材料产品,提高材料的适配性和利用率,加工企业则可与施工企业携手开展技术研发和工艺创新,共同攻克地域性材料在加工和应用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升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使地域性材料在乡村公共建筑外立面改造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助力乡村建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结束语:乡村公共建筑外立面改造中地域性材料的可持续性应用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系统工程,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性材料的价值解决当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应用策略,能够充分发挥地域性材料在传承乡村地域文化、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在未来的乡村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地域性材料可持续性应用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创新应用模式和方法,让乡村公共建筑外立面成为展现乡村地域特色、传承乡村文化、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亮丽名片。
参考文献:
[1]叶本维.乡村建筑外立面改造中装置艺术的应用探究[J].居舍,2018(2):2.
[2]石遥.乡村建筑外立面改造中装置艺术的应用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25-04-28].DOI:CNKI:CDMD:2.1017.188409.
[3]肖凌志."山-水"隐喻——基于建筑符号学的既有办公楼外立面改造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2021,041(001).
[4]廉超.西安当代居住建筑地域性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DOI:10.7666/d.D714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