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策略分析
王卓
辽宁省大石桥市实验小学
引言:四年级是小学生从低年级升入高年级的转折期,这一阶段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始有所形成,学习行为的形成也逐渐初具雏形。课外阅读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非常重要,对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和语言的积累有所帮助,同时还对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意趣有培养和促进作用。
一、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和家长要注意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为其选择丰富多彩的阅读图书,形式上尽量多样化,内容上注重文学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统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例如:教师选择《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推荐给喜欢动物的学生,选择《鲁滨逊漂流记》推荐给喜欢阅读惊险故事的学生,这样更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与此同时,在营造阅读氛围上,学校和家庭都要努力做到对学生阅读的引导,例如学校在班级里设置图书角,更换图书的类别,在班级中开展读书交流分享会和讲述故事比赛等,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和家长更要带领小学生开展与教材相匹配的阅读,教师可针对课堂教学设计阅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扩展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教师和家长要注意自身在阅读中的作用,通过教师上课分享自己阅读后的经验,家长在家中通过与小学生一起进行阅读活动,形成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由此在无形中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为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奠定基础[1]。
二、保证阅读时间
要读好课外书,充足的阅读时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条件。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而言,学习的内容有所增加,可能会在完成课业的过程中因为压力大而牺牲阅读的时间,这就需要学校及家庭配合管理小学生的时间,合理分配课业,不过多地安排学生的课业,给其一定的自由阅读时间。教师可根据授课进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安排学生的时间和学习内容,可在课业完成的情况下,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自由阅读。教师也可让学生每日安排固定阅读 30 分钟—1 小时的时间,使学生逐渐喜欢并适应阅读这一行为,适应和享受自由阅读。同时,学生也可以学会利用闲暇时间进行阅读,如在课间、课后上学路上、睡觉前,可将轻便易读的书籍随身携带,并在空闲时段阅读,如此自由的阅读时间既能使学生阅读量增加,更可使学生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开始养成自己的课外阅读习惯,将阅读变成生活中的小习惯。
三、指导阅读方法
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时,科学的阅读方法指导不可缺少。引导学生掌握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课外阅读方法,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采取不同阅读方法,对于经典文学作品或者重大科普文章采取精读的方法,一字一句地理解文本,感受语言表达之美和作者的语言倾向。对于其他一般的读物可以选择泛读法快速浏览,大体理解主要内容与主要信息,以此达到提高阅读速度的高效阅读目标。另外,在课外阅读时教师也引导学生养成做好阅读笔记的习惯,把自己积累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或者是自己的感受体会、联想以及自己的见解记录下来,既能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写作水平。此外,在阅读当中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阅读当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增强阅读的主动性和阅读的深度 [2]。比如阅读一篇故事类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个故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又有什么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人物怎样的性格,为何会有这样的举动?从而使阅读的过程更加具有逻辑思维的能力。
四、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或者班级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搭建或者设立多元化、多形式的阅读奖励机制,比如根据学生的阅读量及质对学生的阅读设定阅读指标,对于完成或者较好达到这一指标或者在阅读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以图书、文具、证书等多种形式加以奖励,从而增加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内在驱动及外在愉悦性。在实际生活中,教师与家长还应该随时随地注意学生的阅读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学生阅读完成、主动分享阅读感悟、学生在说话、写话中体现阅读所得的时候,教师及家长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及表扬,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成功及快乐的真切反馈,这样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的信心、主动性,培养学生崇尚阅读、热爱学习的良好风气,引导学生形成相对稳定持久的课外阅读习惯。
结语:培养学生的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等对策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当中,不断去摸索和开辟课外阅读习惯养成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晓文 . 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策略与实践 [J]. 语文世界,2025,(18) :58-59.
[2] 王顺芝 . 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J]. 嘉应文学,2024,(20) :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