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传承

作者

阚明霞

新泰市刘杜镇中心学校 271200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数学教学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文化浸润转变。数学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历史脉络与人文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从古代数学典籍中的智慧到现代数学思想的发展,数学文化贯穿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应用全过程。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一)培养数学素养的深层支撑

数学文化传承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深层支撑。数学文化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符号意识等,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所在。通过传承数学文化,学生能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如在学习分数概念时,结合古代“结绳计数”的历史背景,可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产生的必然性。这种文化层面的渗透,使数学学习从机械记忆转化为意义建构,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提升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

(二)构建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数学文化传承是构建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中国古代数学成就辉煌,《九章算术》中的方程术、圆周率的计算等内容,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数学智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这些文化元素,如讲解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故事,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同时,数学文化的传承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作为人类共同文化的价值,如了解古埃及几何与两河流域数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视角,形成对数学文化的整体认知,促进文化认同的全面构建。

(三)塑造思维方式的有效载体

数学文化传承是塑造学生思维方式的有效载体。数学文化中蕴含的理性精神、探究意识等,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具有深远影响。从欧几里得几何的公理化思想到现代数学的建模思维,数学文化展现了人类思维发展的轨迹。在教学中渗透这些思维方式,如在图形面积计算中引导学生经历“分割—转化—推导”的探究过程,可让学生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与创造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传承的现状与问题

(一)数学文化融入的碎片化与表面化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融入存在明显的碎片化与表面化问题。部分教师仅在特定知识点教学中简单提及数学史事件,如在圆周率教学中介绍祖冲之的成就,缺乏系统性的文化渗透。文化融入形式单一,多以故事讲解为主,如讲述阿基米德“王冠之谜”的故事,未能深入挖掘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种碎片化、表面化的融入方式,使数学文化与知识教学脱节,难以发挥其深层教育价值,导致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停留在孤立的知识点层面。

(二)传承途径的单一化与局限性

数学文化传承途径存在明显的单一化与局限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授法传递数学文化,如通过 PPT 展示数学史图片,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外延伸不足,很少组织数学文化实践活动,如参观数学博物馆、开展数学文化主题阅读等。这种单一的传承途径,无法满足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导致数学文化传承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有限,难以激发学生对数学文化的探究兴趣。

(三)文化传承的低效性成因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传承低效性受多重因素制约。从教师层面看,部分教师对数学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的数学文化知识储备,如对中国古代数学典籍的了解有限,导致文化传承缺乏深度;教学中缺乏对数学文化与知识教学结合点的挖掘,如在统计教学中未能联系古代“算筹”的计数方法。从教材层面看,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编排零散,缺乏系统性设计,如数学史内容多以“你知道吗”等专栏形式呈现,未与主体知识形成有机联系。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传承的提升策略

(一)系统挖掘数学文化内涵与教学结合点

系统挖掘数学文化内涵与教学结合点是提升传承效果的基础。教师应深入研究数学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数学史、数学思想、数学美学等,结合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寻找文化与知识的融合点。在数与代数领域,结合数字起源讲解计数方法的演变,如从甲骨文数字到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渗透《周髀算经》中的“勾三股四弦五”记载,展现古代数学对几何关系的探索。通过建立数学文化与知识教学的双向关联表,如“分数—古代分物实践”“对称图形—建筑美学”等,确保文化传承的系统性与针对性。

(二)创新数学文化传承的形式与途径

创新数学文化传承的形式与途径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理解深度。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还原数学文化场景,如在“鸡兔同笼”问题教学中,引入《孙子算经》中的原题及解法,让学生体验古代数学问题的解决思路;开展数学文化主题活动,如“数学名人故事会”“数学符号的由来”手抄报制作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课外延伸方面,推荐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文化读物,如《数学文化故事丛书》;组织参观科技馆数学展区,感受数学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设计“家庭数学文化探索”任务,如与家长共同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将文化传承延伸至课外。

(三)提升教师数学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

教师的数学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是提升传承效果的关键。学校应加强教师数学文化知识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读书分享会等形式,丰富教师的数学史、数学思想等知识储备,如组织教师研读《中国数学史简编》,了解古代数学成就。开展数学文化教学案例研讨,如“如何在统计教学中融入数据记录的历史发展”,提升教师挖掘文化结合点的能力。鼓励教师参与数学文化教学研究,如申报“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校本课题,在实践中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建立教师数学文化教学交流平台,通过跨校教研、名师工作室等形式,分享优秀教学经验,促进共同成长。

(四)完善数学文化传承的评价与资源建设

完善评价与资源建设可为数学文化传承提供保障。在评价方面,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对数学文化知识的了解,如通过“数学文化知多少”问卷调研,更重视学生在文化浸润中形成的数学情感与思维方式,如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否体现出数学史中的转化思想。建立教师数学文化教学评价机制,将文化传承纳入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如评估教学中文化融入的深度与适切性。在资源建设方面,开发校本数学文化教材,系统整理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文化内容,如“数字的故事”“图形的奥秘”等专题;建设数学文化资源库,收集整理数学史视频、图片、绘本等素材,为教师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入专业的数学文化教育资源,提升资源建设的专业性与科学性。

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传承是丰富数学教育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系统挖掘文化内涵、创新传承形式、提升教师素养及完善保障体系,能够有效提升数学文化传承的质量与效果。未来,随着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进一步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文化传承,将文化浸润融入数学教学全过程,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文化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实现数学教育的文化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齐巧云 . 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路径探讨 [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5,(04):16-18.

[2] 陈金凤.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5,(04):40-42.

[3] 冯妮. 渗透传统文化,让小学数学教学更精彩[J]. 中华活页文选(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5,(0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