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防范措施
李泽华
广州竞远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510640
引言:计算机网络已成为社会运转、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从企业的在线业务运营到个人的社交娱乐,从政府的公共服务到科研机构的数据共享,计算机网络无处不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各种网络攻击事件频发,需要深入研究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探索有效的防范措施[1]。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问题
(一)恶意软件的传播与危害
恶意软件是网络攻击的主要工具,涵盖病毒、蠕虫、木马和间谍软件等多种形式。其传播途径多样,包括电子邮件附件、恶意网站以及移动存储设备。感染计算机系统后,恶意软件会执行窃取用户敏感信息、破坏或加密系统关键文件、过度消耗系统计算资源等操作,甚至将被控计算机作为实施进一步攻击的平台。2017 年出现的“WannaCry”勒索病毒是恶意软件造成严重破坏的典型案例,该病毒利用了微软 Windows 操作系统中名为“永恒之蓝”的安全漏洞进行传播,影响范围迅速扩大至全球,导致大量企业、医院及政府部门的计算机系统陷入瘫痪,核心业务活动中断,重要数据被加密锁定并索要赎金。此次事件波及超过 150 个国家,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充分暴露了恶意软件对现代社会关键基础设施和正常运作的巨大威胁[2]。
(二)网络钓鱼的攻击手法与风险
网络钓鱼是一种通过伪造可信的服务界面或发送欺骗性电子信息,诱使用户主动提交个人身份凭证、财务信息等敏感数据的攻击方式。攻击者常假冒银行、知名电子商务平台或大型社交媒体等权威机构,编造如“系统强制升级”、“账户存在安全风险”或“您已中奖”等具有紧迫性或诱惑性的事由,诱导用户访问虚假链接或下载含有恶意代码的附件。此类攻击的显著特点在于其隐蔽性和高度的欺骗性,普通用户难以准确识别真伪。一旦用户轻信并在伪造的界面中输入账号密码、银行卡号等信息,或执行了点击恶意链接、下载有害附件等操作,攻击者便能迅速获取这些关键数据。其后果通常十分严重,包括个人银行账户资金被盗取、身份信息被用于非法活动,以及企业重要商业数据泄露导致市场竞争力受损。网络钓鱼因其低成本和高成功率,已成为窃取数字资产的主要方式之一,要求用户在处理线上信息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并核实来源[3]。
(三)内部人员引发的安全威胁
网络安全风险不仅来自外部攻击者,组织内部拥有系统访问权限的人员同样构成重大威胁。内部人员(包括员工、承包商及第三方合作伙伴)可能因操作疏忽、安全意识不足、存在主观恶意或被外部攻击者操控等原因,引发安全事件。非恶意的威胁通常源于不良的安全操作习惯,例如设置并长期使用如“123456”等强度极低的密码、在同事间共享密码、通过未加密的通信渠道传输敏感文件,或无意中点击钓鱼邮件导致恶意软件入侵系统。这些行为客观上为外部攻击者提供了入侵的便利条件。更具危害性的是恶意的内部人员行为,此类人员可能出于对公司的不满、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或被外部势力收买,有目的地窃取企业的商业秘密、客户数据库、核心技术源代码等关键资产;或蓄意在系统中植入破坏性程序、故意删除核心业务数据以干扰运营。由于恶意内部人员通常拥有合法的系统访问权限,其攻击路径直接,造成的破坏往往更为严重,且难以被安全系统及时检测和有效响应,此类事件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对企业声誉的长期负面影响,常常远超外部攻击[4]。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一)技术层面防护体系构建
构建多层次防火墙体系是网络安全的基础防护机制,防火墙对网络流量实施实时监控与精确过滤,有效拦截非法访问及恶意攻击行为。企业需依据自身网络拓扑与安全需求,部署网络层防火墙、应用层防火墙及数据库防火墙构成的纵深防御体系,实现网络流量的全域管控。网络层防火墙执行 IP 包过滤,应用层防火墙深度解析 HTTP 等协议,数据库防火墙则专精于 SQL 注入防御,三者协同形成递进式防护。数据加密技术是保障数据机密性与完整性的核心手段,企业应采用符合国密标准或 AES-256 等强加密算法,对用户身份信息、交易数据、商业机密等敏感内容实施端到端加密,确保传输链路与存储介质中的安全。同步建立基于 RBAC 模型的访问控制体系,通过身份认证、权限分级与操作审计三重机制,严格限定数据访问范围。例如,普通员工仅可查询基础业务数据,而财务核心数据需经双重认证方可访问,从根源阻断数据越权操作。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构成网络安全的动态响应枢纽,IDS 通过特征匹配与异常流量分析,实时识别端口扫描、DDoS 攻击等威胁行为并触发告警;IPS 则基于预定义策略自动阻断攻击源 IP 或关闭高危端口。企业应部署具备沙箱检测能力的下一代 IPS 系统,并与防火墙、SIEM 平台联动,构建闭环防护机制。统计显示,整合部署IDS/IPS 的企业可将攻击响应时效缩短至秒级。
(二)管理机制与人员管控强化
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是企业安全治理的规范性框架,制定覆盖物理环境、网络设备、数据生命周期全流程的操作规范,明确 IT 部门、运维人员及普通员工的安全职责。制度内容须包含终端设备管理标准(如 USB 接口禁用策略)、数据备份执行细则(要求每日增量备份 + 每周全量备份)、灾备恢复演练流程等。制度经管理层签发后强制推行,审计部门按季度核查执行合规性,确保每项操作均有据可依。员工安全意识薄弱构成重大风险源,实施年度强制安全培训与季度攻防演练,课程内容涵盖鱼叉式钓鱼邮件识别技巧(如检测伪造发件人域名)、高强度密码生成方法(要求 16 位含大小写字母 + 数字 + 符号)、社会工程学攻击防御策略等。培训后需通过模拟钓鱼测试验证效果,未达标者需复训。
(三)法律规制与执法能力建设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是依法治网的制度根基,推进《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配套实施细则出台,明确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的安全审计义务、数据处理者的跨境传输限制、平台企业的漏洞修复时限等操作规范。重点完善网络攻击溯源举证规则,确立电子证据司法认定标准。参考欧盟 GDPR 设定数据泄露 72 小时通报制,构建权责对应的法律框架。执法效能提升依赖专业化机构建设,扩充省级以上网安执法队伍编制,地市机关设立专职网络犯罪侦查中队,配置流量分析系统、电子取证塔等专业装备。建立国家网络犯罪信息库,整合挖矿木马、勒索病毒等攻击特征数据。
结语: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演变,网络安全形势将更加复杂多变。因此,需要不断加强技术研究,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法律保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共同构建安全、稳定、可信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郝臻飞 , 高阳 . 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风险与防范研究 [J]. 计算机与网络 , 2025, 51 (01): 50-54.
[2] 王飞 , 卢燕 .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影响因素与防范策略探讨 [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 37 (10): 25-27+41.
[3] 胡亮亮, 周驰, 李向阳, 赵汉卿, 王丽婧. 网络安全问题与防范措施探讨[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 2023, (07): 167-168.
[4] 魏式玉 . 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防范措施的几点思考 [J]. 中国新通信 , 2023, 25 (11): 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