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成人继续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研究
于隆
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辽宁省瓦房店市 116300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以人才振兴为根本动力的新阶段。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其培育不仅是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问题,更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选择。成人继续教育作为农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将传统农民转化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使命。然而,当前培育体系仍存在政策执行碎片化、资源整合低效化、技术赋能不足等问题,亟需通过系统性创新实现突破。
二、现状:成人继续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与挑战
(一)政策驱动下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国家层面通过顶层设计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各地通过整合农广校、职业院校、企业等资源,构建“理论+实践 + 跟踪服务”的培育链条。例如,黑龙江省通过“场县共建”模式,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与职业院校实训基地深度融合,推动玉米密植高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技术在基层落地;滨州市依托“农民田间学校”和“直播教学”平台,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7 万人,带动农业经营主体增收超 15% 。这些实践为培育体系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但深层矛盾仍制约着培育质量的提升。
(二)培育体系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培育体系的核心矛盾体现在供需错位、资源分散、技术滞后三个方面。
1.农民需求呈现“碎片化”特征,而培育内容多集中于传统种植技术,对电商运营、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等现代农业经营知识供给不足[1]。调研显示, 80% 以上的农民希望接受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等新兴领域培训,但实际课程覆盖率不足 30% 。
2.政府、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各自为政,缺乏协同机制。部分职业院校开设的涉农专业与地方主导产业脱节,导致“学非所用”现象频发。
3.数字技术赋能不足,线上线下融合程度低。多数培育仍依赖集中授课,缺乏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农民参与积极性受限于时空约束。
(三)深层矛盾的根源分析
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培育机制的“路径依赖”。
1.政策执行碎片化导致资源整合困难。中央政策在地方落地时,因部门壁垒导致资源整合困难。例如,农业农村部门与教育部门在培育标准、经费使用上存在分歧,影响了培育效率。
2.市场机制缺失导致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部分农业企业反映,职业院校毕业生难以适应智慧农场、农产品深加工等岗位需求,暴露出培育与产业需求的脱节。
3.评价机制滞后导致培育质量难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仍以学历、技能证书为主,忽视其经营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制约了培育质量的提升。
三、创新路径:构建“需求导向+精准供给”的培育体系
(一)需求导向:重构培育内容与模式
为破解供需错位问题,需从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两方面进行创新。一方面,要分层分类设计课程体系,针对专业技能型、生产经营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的不同需求,开发差异化课程模块,例如对家庭农场主增加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课程,对农业合作社带头人强化组织管理、政策解读培训,对普通农户侧重实用技术普及[2]。另一方面,要创新“田间课堂”
模式,将培训场景延伸至田间地头、养殖基地,采用“专家示范+学员实操+案例研讨”三位一体教学法,例如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鲁班工匠班”将传统木工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培养了一批既懂技术又善创新的工匠型人才。
(二)数字赋能:构建智慧化学习生态
数字技术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新动能,需从平台搭建和技术应用两方面推进[3]。一方面,要搭建“云上课堂”平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开发适配农业场景的在线课程,例如浙江省安吉县余村通过“乡村数据治理平台”提供土壤监测、病虫害预警等数字化服务,同步开设线上培训课程,实现“技术赋能+知识传递”双轮驱动。另一方面,要推广 VR/AR 技术应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农业场景,降低培训成本,例如某农业科技公司开发的 VR 种植系统,可让学员在虚拟环境中学习果树修剪、无人机植保等技能,培训效率提升 40% 以上。
(三)制度保障:完善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
制度保障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根本,需从政策联动、基层引领等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建立培训
认证 .+ 扶持”联动机制,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信贷支持、土地流转等政策挂钩,例如黑龙江省对通过技能认证的农民给予贴息贷款,对流转土地规模达标的经营主体给予补贴,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依托村两委”建立农民学习需求调研机制,组织党员带头参与培训,形成以学促干、以干带学”的良性循环,例如某村党支部通过党员结对帮扶”模式,带动 30 余户村民掌握电商运营技能,实现农产品年销售额增长200% 。
四、结论与展望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成人继续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以“需求导向”为逻辑起点,以“数字赋能”为技术支撑,以“制度保障”为根本遵循,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展望未来,鼓励农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共建实训基地,实现“教学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培养更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新型职业农民认证标准,将经营绩效、社会贡献等纳入评价指标,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探索“学校 + 农场+企业”的跨国合作模式,提升培育国际化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通过系统性创新,成人继续教育将真正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孵化器”,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人才动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黄泽强.乡村振兴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农业经济,2024,(12):119-121.
[2]于奕雯.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3.DOI:10.27267/d.cnki.gqfsu.2023.000995.
[3]崔宝慧,沈霞.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育路径研究——以淮安市为例[J].农村实用技术,2023,(04):54-56+59.
姓名:于隆,性别:男,出生年月:1972.9,民族:汉,学历:本科,省市:,单位:,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开发、网络与数据库等,单位省市:,邮编:
课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十四五”成人继续教育科研规划 2023 年度一般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成人继续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3-621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