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融合与应用
刘刚
山东天齐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50000
引言
传统施工依赖人工巡视和定期检测,效率低且难以及时发现风险,导致返工和资源浪费。传感器、云计算与5G的成熟推动建筑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使对环境、结构和设备的实时监测成为可能,进而实现材料、质量、安全和能耗的精细化管理。但技术集成难度大、标准尚未统一、投入成本高等问题仍待克服。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现状基础上,系统研究智能建筑技术在施工中的融合路径和应用策略,以助力企业迈向高质量、低碳与高效发展。
一、智能建筑技术融合的技术架构
智能建筑技术融合涉及多个层面,从底层的传感与数据采集,到中间层的网络传输与平台集成,再到顶层的应用分析与决策支持,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架构。底层由各类传感器组成,包括环境监测(温度、湿度、粉尘、噪声)、结构监测(应变、位移、倾斜)和设备监测(振动、电流、电压)等,通过无线传输或有线网络将数据实时上传至边缘计算网关。中间层依托物联网平台,整合多源异构数据,并通过 BIM 模型实现空间信息与传感数据的可视化耦合,为施工进度、安全和质量等多维度监测提供数字孪生基础。顶层则是基于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施工过程的态势感知、风险预警与智能调度,辅助项目管理者做出优化决策。该架构强调模块化设计,各层通过标准化接口互联互通,既保证了技术的可扩展性,也降低了后期升级维护成本。
二、智能化材料与设备管理
在施工现场,材料堆放和设备运行情况直接影响项目进度与质量。通过在主要材料(钢筋、混凝土、砂石)和关键设备(起重机、混凝土搅拌机、塔吊)上布设 RFID 标签与传感器,可实现“物随智动”的精细化管理。材料入场后,RFID 自动识别并与 BIM 模型中材料需求计划进行比对,确保规格、数量与位置的实时匹配;结合 ERP 系统,可对库存进行动态预测,提前发出补给预警,防止短缺或过剩;在混凝土浇筑区,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和浇筑过程监控摄像头,实时采集温度曲线和浇筑进度,结合 AI 算法判断混凝土养护质量并生成预警,减少裂缝和强度偏差;对起重机等关键设备,通过无线振动与运行参数监测,系统可自动识别异常振动或超载状态,及时通知操作人员,降低设备故障率和安全事故风险。此外,所有数据通过物联网汇集至云端,实现从材料采购到设备检修的全生命周期追溯,为后续审计和维护提供可靠依据,显著提升资源利用率和管理效率。
三、施工过程实时监测与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智能建筑技术应用的核心环节。基于 BIM 与物联网的“数字工地”解决方案,通过对核心工序(基础、主体结构、防水、装饰)实施全过程监测,构建质量可追溯体系。以主体结构浇筑为例,在模板支撑系统中嵌入位移与应力传感器,实时采集结构变形与受力数据,并通过 BIM 三维模型呈现监测结果,及时发现模板变形超限或支撑失稳问题;在防水层施工环节,借助红外热成像与高清摄像头检测涂膜厚度与均匀度,结合深度学习图像识别技术,对防水缺陷进行自动定位与分类;在装饰装修阶段,利用激光扫描与点云比对技术,对地面、墙面平整度与垂直度进行精确测量,大幅提升高精度验收效率;与此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平台,生成进度与质量报表,供项目管理者、监理和业主实时查看,并支持按需导出验证档案;所有过程监测数据与验收结果均记录在云端数据库,并与移动端 App 联动,形成从施工到竣工验收的闭环质量追溯档案,保障施工质量全生命周期可查可控,为持续改进和经验积累提供数据支撑。
四、安全管理与能效优化
施工安全与绿色低碳是智能建筑技术应用的重要价值之一。借助可穿戴设备与工地安全帽中的生物特征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施工人员的生命体征(心率、体温)和周边危险气体浓度,结合工地定位系统,系统可在异常状况下自动报警并启动应急预案;同时,通过智慧围挡与电子围栏技术,将危险区域与安全区域动态划分,并在 5G 网络覆盖下实现高清视频监控与无人机巡检相结合,大幅提升事故防范能力。能效优化方面,系统通过对施工临时用电、照明与水资源等耗能设备施行智能监测,运用大数据分析发现能耗高峰与浪费环节,并通过自动化控制器对照明与空调系统进行实时调节,节省电力消耗约 15% 以上。此外,建筑废水与尾料可通过智能回收系统进行分类收集与再利用,实现了绿色施工与节能减排。
五、智能化实施路径与挑战应对
尽管智能建筑技术在施工现场展现出显著优势,但其推广应用仍面临标准化不足、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与人才缺口等挑战。为此,施工企业应首先制定智能施工技术标准化体系,明确传感器选型、数据接口与平台架构规范,并将相关标准纳入合同与招投标文件;其次,要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智能施工技术实验室与培训基地,开展定期研讨和实操演练,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同时,需构建健全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采用区块链技术和多重加密手段保障关键数据的不可篡改与可追溯,并定期进行安全审计;最后,应依据项目规模、工期及复杂程度制定分阶段实施计划,先行在样板工程中验证技术方案,评估成本效益后再逐步推广至其他项目,确保技术落地与投入产出平衡。此外,应争取管理层支持,设立专项基金与绩效考核指标,激励团队持续优化与创新。通过以上路径,可有效化解智能施工技术推广中的制度、技术与人才等多重障碍。
结论
本文围绕智能建筑技术在施工现场的融合与应用,从技术架构、材料设备管理、全过程质量监测、安全与能效优化及实施路径五个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实践证明,基于 BIM 与物联网的智能施工体系,不仅提升了工程质量与安全水平,还显著降低了资源消耗与管理成本。未来,随着5G、AI 与数字孪生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智能建筑施工将迈向更高水平的智慧化、绿色化和精细化。施工企业应持续完善技术标准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推广应用,以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迪 .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融合应用分析 [J]. 房地产世界 ,2024,(24):146-148.
[2] 张翠 , 朱胜和 , 刘玲 . 智能建筑 BIM 技术在高层住宅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J]. 贵 阳 学 院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2024,19(04):110-113+125.DOI:10.16856/j.cnki.52-1142/n.2024.04.008.
[3] 谢嫦娥 . 建筑工程中智能建筑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策略研究 [J]. 房地产世界 ,2024,(20):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