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尹相生 徐进 唐善德

连云港市赣榆区水政水资源服务中心 江苏省连云港 222000; 连云港市赣榆区水生态建设服务中心 江苏省连云港 222000

引言:社会发展推动人们愈发重视河道生态环境,传统河道整治侧重防洪、排涝功能,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生态护坡技术作为新型河道整治手段,兼顾工程安全与生态保护,改善河道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样的背景下,探究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对提升河道整治效果、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生态护坡技术整合多学科知识支撑边坡,植被根系增强稳定性、防水土流失,修复生态、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多种形式应用提升防洪能力,优化周边环境,支撑生态系统平衡稳定。

一、河道整治中生态护坡技术面临的问题

生态护坡技术的广泛应用,体现治水理念从工程防护向生态综合治理的转变。实践中这一技术仍面临不少现实挑战。技术适配性问题成为推广的关键制约。河道地质条件、水流特性及周边生态环境差异明显,需依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生态护坡技术。部分地区项目实施时盲目照搬成功案例,未充分考量当地特殊条件。土质疏松、坡度较大的河道区域采用简单人工种草护坡,难以满足边坡稳定性需求,雨季易发生水土流失、坡面坍塌。技术应用的“水土不服”既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加重生态环境恶化。

植物选择与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较为普遍,生态护坡核心在于构建稳定植物群落,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实际操作中,不少项目对植物生态习性、适应性及相互间生态关系缺乏研究。部分项目盲目引入外来物种,虽短期绿化见效,但可能因缺乏天敌快速繁殖,挤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植物搭配若忽视生长周期差异,旺季植被密集,淡季裸露明显,既影响护坡功能发挥,也难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

施工质量把控难度大同样不容忽视,生态护坡施工涵盖工程结构与植物种植等环节,工艺复杂且质量要求高,部分施工单位技术水平有限,施工中未严格遵循设计要求操作。土工材料铺设存在不规范、搭接长度不足影响防护性能;植物种植时深度不够、养护不及时导致成活率低、生长缓慢,这类施工质量问题直接影响生态护坡防护效果,还可能对河道生态系统造成二次破坏,使得后期维护成本增加。

二、河道整治中常用的生态护坡技术介绍

植被型生态护坡技术依托植物根系固土,液压喷播植草通过机械喷射草籽混合物至坡面,施工高效,草籽分布均匀,可快速实现坡面覆绿固土,根系成网后明显增强坡面稳定性,减缓径流冲刷。客土植生植物护坡适用于复杂边坡环境,通过特制客土为植物提供生长基质,客土中添加保水剂等材料,满足植物生长需求,之后将种子混合物喷附于坡面,两种技术均通过植物作用巩固边坡,液压喷播侧重快速覆绿与稳定性提升,客土植生则针对复杂地形创造植物生长条件,助力边坡生态防护。

生态袋护坡是工程与植被结合的典型技术,采用透水透气不透土的人造土工布料,平衡水压力防止结构渗水破坏,施工时土壤装袋堆叠,植物根系穿透生态袋与周边土壤相连,形成稳固防护。材料轻便、施工便捷,能适应多种复杂水环境,网格生态护坡通过砖、石等材料构建网格结构,分散水流冲击,内置植物形成综合防护体系,兼具结构稳定与生态功能,现浇网格生态护坡作为新型专利技术,以特殊配方和工艺增强抗冲刷性能,优化植物配置提升生态修复效果。两种技术均融合结构防护与植物作用,生态袋依托布料特性与根系联结固坡,网格则借结构分散水流并搭配植被,护坡能力强、工艺简便且经济实用。

新型高聚物生态护坡融合多科学技术,以“工程结构—生态材料—生物技术”模式攻克传统技术难题,材料研发聚焦生态修复,同步提升土壤稳固性与水肥保持能力;工艺技术构建“结构补强—生态加固—基质改良—群落构建”完整体系,实现陡立边坡生态修复。技术采用绿色环保材料,适应高寒、冻融等特殊环境,植被在其支撑下快速恢复,长期发挥固坡作用,这种技术打破单一学科局限,通过材料与工艺协同,既强化边坡结构稳定性,又改善植物生长条件,为复杂环境下的生态护坡提供可行方案,推动生态护坡技术向综合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成为生态护坡领域的创新路径。

三、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成果

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整治项目中的成功应用,展现出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双重价值,某城市河道采用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成效显著,河岸设混凝土框架,内填无砂混凝土。其空隙为植被生长提供空间,时间推移中,植物在空隙中扎根生长,根系不断向下延伸,与原始土壤形成紧密连接,构建起稳固网络结构,这一结构有效防护河道边坡,防止水土流失和坡面坍塌,同时形成独特生态系统。水体与植被、土壤间物质循环顺畅,水生与陆生生物栖息环境改善,河道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周边环境质量同步提升。

生态功能层面,护坡植物对河水水质净化作用显著,根系吸收与微生物分解共同作用,河水中污染物得以有效去除,水质随之改善,植被生长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河道生物多样性得以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性随之增强。生态系统逐步完善过程中,河岸生境明显改善,各类动植物在此定居繁衍,形成生机勃勃的生态景观。植物蒸腾调节周边湿度,落叶腐殖质补充土壤养分,根系固土减少泥沙入河,水质保持能力持续提升,河道生态系统自我修复与循环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出自然协调的生态景象。

另一河道治理项目综合运用生态格网与植草护坡技术,实现河道功能全面提升,生态格网透水性与柔韧性良好,适应地基变形,抵御水流冲刷效果明显。植草护坡借助植物根系固土,减少水土流失。两种技术结合使河道护岸孔隙率大幅提高,为水生动植物预留充足生态通道,工程完工后河道生态自净能力显著提升,降解水中污染物,维持水体生态平衡,滨岸植被覆盖率提高,美化环境同时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河道行洪能力增强,有效保护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项目新增生态绿地供居民休闲,实现“防洪保安 + 生态惠民”效益,河道从泄洪通道升级为集防洪、生态、景观于一体化绿色廊道,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绿色动能。

四、结语

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整治中已展现良好护坡与生态改善效果,未来需研究不同技术适用条件,精准匹配河道实际情况,优化植物选择与配置,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强施工技术创新与质量监管,确保护坡功能充分发挥。科技发展推动下,融合智能监测等新技术,实时掌握护坡状况并及时调整维护,生态护坡技术将在河道整治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河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为生态保护与治理提供更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荷生 . 生态护坡技术在上海崇明岛瀛东村生态河道示范工程中的应用[J]. 水利学报,2024,55(8):965-973.

[2] 李小明 . 新型高聚物生态护坡技术在地质环境脆弱区的应用 [J]. 环境工程学报,2023,17(6):2211-2218.

[3] 王强 . 生态抗洪护坡技术在水利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与创新 [J]. 水利水电技术,2025,56(3):1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