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建筑专业“ 绿色 + 智能” 双驱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作者

张昌勇 侯伟

烟台城乡建设学校 山东烟台 264004

引言:当下,我国建筑业正处在绿色低碳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时期,《“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为建筑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传统中职建筑专业以砌筑、抹灰等单一工种培养为主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建筑业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绿色 + 智能”双驱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旨在培养既懂传统施工技能又会新技术应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与价值意蕴

一、中职建筑专业“绿色 + 智能”双驱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绿色建筑与智能建造技术融合的行业背景分析

“双碳”目标之下,绿色建筑与智能建造的融合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绿色建筑要靠 BIM 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监测系统优化能耗、装配式技术减少建筑垃圾。另一方面,智能建造必须遵循绿色低碳原则,建筑机器人要实现节能操作,智慧工地要达到绿色施工标准,这种技术融合趋势,要求中职建筑专业培养既懂绿色施工规范又会智能设备操作的新型技能人才,在施工现场把绿色理念转化为智能化施工方案[1]。

(二)双驱型技能人才助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

中职培育出的双驱型技能人才是建筑业一线转型的主力军,他们在施工现场用 BIM 技术改良施工方案,缩减材料浪费,在塔吊上精准吊装装配式构件,加快施工速度,用智能检测设备检测建筑品质,保证绿色标准达标。在老旧小区改造时,他们采用绿色改造技术改进建筑节能性能,在装配式建筑项目里,他们娴熟地实施 PC构件安装与灌浆连接。在智慧工地创建期间,他们操作物联网设备实现智能化管理,这些技能人才直接参与到技术应用当中,成为把绿色智能理念落到实处的关键力量[2]。

(三)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中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分析

创建“绿色 + 智能”双驱型人才培育体系,是中职建筑专业顺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必然走向,这一体系冲破传统工种限制,把建筑施工、建筑设备、建筑装饰等专业知识交叉融合。把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识图制图、材料选用、施工工艺等全部教学环节当中,经过五年长学制的系统培育,学生在掌握传统技能的同时,逐步提升新技术应用水平。这种培育形式既提升了人才培育品质,又促使中职学校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从而达成教学、实训、技能鉴定协同推进的新局面,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二、中职建筑专业“绿色 + 智能”双驱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绿色理念与智能技术深度交融

课程体系重构是双驱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工程,要冲破传统学科壁垒,创建“岗课赛证创”五维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不是简单的课程堆砌,而是知识技能的融合与更新。课程设计时,把绿色建筑理念贯彻到底,学生学习智能建造技术时会形成环保意识。内容组织上,把绿色施工技术和智能设备操作结合起来,形成“通识基础筑牢职业素养,专业核心加强技能训练,拓展模块培育创新能力”的递进式培养体系,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掌握复合技能。

例如,在“BIM 技术与绿色建筑设计”这门课程里。第一阶段学习 BIM 软件的基本操作、绿色建筑的标准、建筑节能的原理这些基础知识,第二阶段分小组做教学楼节能改造项目,用 BIM 软件构建三维模型,分析日照、通风这些环境因素,再设计遮阳构件、选择保温材料。第三阶段用能耗模拟软件计算改造前后的能耗差异,编制绿色施工方案,这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既能学会BIM 技术,又能锻炼绿色设计的思维。

(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构建真实工作场景的技能实训

平台

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实操能力的重要一环,实训基地建设秉持“真实场景、先进设备、开放共享”理念,营造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无缝衔接的培养环境,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让学生在仿真或实际工作环境下锤炼技能,实训基地要有先进的硬件设施,也要有健全的管理机制和指导体系。校企联合制订实训计划,企业技术能手和学校教师一起指导,保证实训内容跟上行业前沿,实训基地还要变成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的孵化地,点燃学生将想法转化为实践的热情。

例如,像学校和某装配式建筑公司一起建起的实训基地,有PC 构件生产线、BIM 设计中心、装配施工训练区、建筑机器人操作区等模块。学生在基地里从深化设计开始,到构件制造,再到运输存储、吊装施工的全流程训练都能经历,PC 构件制作时。学生操作自动化钢筋加工机,操控混凝土浇筑系统,掌握蒸汽养护方法;装配施工环节,学会塔吊准确定位、套筒灌浆连接、节点防水等技能,企业工程师在现场指导,剖析实际案例,解答技术难题,学生还要计算碳排放量,估算装配率,编排绿色施工方案,经过这样实际项目的实训,学生就能深刻领会绿色建筑与智能建造的综合应用。

(三)多元评价机制创新:构建全过程动态评估体系

要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就要冲破传统单一的考试形式,创建“过程性、综合性、发展性”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含知识掌握、技能水平、职业素养三方面,考查学生对绿色建筑标准、智能设备原理的掌握情况;评估学生解决复杂施工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理念、创新精神培育状况,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理论考试、技能操作、项目完成、成果表现等形式,评价主体多样化,包含教师评价、同学评价、企业评价、自身评价。通过创建学生成长档案,记载学生的学习轨迹,为因人而异的培养提供依据。

例如,针对参加“绿色智能样板房建设”项目的同学开展综合评价,知识方面,利用在线测试考察学生对装配式施工工艺、BIM协同设计、绿色建材选用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方面,让学生完成 BIM 建模、构件吊装、节点处理等实际操作任务,依照操作是否符合规范、完成质量评定分数。项目方面,学生要完成一栋样板房从基础到装修的全部施工流程,按照工期进度、质量标准、安全文明、绿色施工等指标综合评估。

结语

“绿色 + 智能”双驱型人才培育模式是中职建筑专业应对新质生产力的革新探究,通过理论与实际兼顾、学校和企业联合的培育道路,向建筑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员。放眼将来,中职学校务必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完善培育机制,优化教育品质,依托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建筑业走向绿色化、智能化之路,从而为达成“双碳”目标、创建建筑强国培育更多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柴天佑 . 创新型自动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67(03):1-4+28.

[2] 周安 . 脑科学与人工智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 --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5,(04):44-49.

作者简介:张昌勇(1972.01),男,汉族本科,正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侯伟(1972.03),女,汉族本科,正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英语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