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铸魂视野下广西钢琴作品的融合与创新发展研究
王弦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22
关键字:固本铸魂;广西钢琴作品;民族音乐元素;融合创新
引言
广西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壮族“天琴调”、苗族“飞歌”等独特音乐语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当钢琴这一世界性乐器与广西民族音乐相遇,如何在国际化表达中坚守文化根脉、凝聚民族精神,成为亟待探索的命题。“固本铸魂”理念为这一探索提供了理论指引:既要守护民族音乐的原生特质,又要通过艺术创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元素挖掘方面,当前研究虽有进展,但在文化内涵深层转化、跨学科理论支撑等方面还存在缺口,本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出发系统地对广西钢琴作品融合创新路径进行探讨,想给传统音乐当代发展开拓新视野。
一、固本铸魂与广西钢琴创作的理论关联
在文化艺术领域,“固本铸魂”有着深刻的使命内涵,“固本”就是守护和传承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基因,把壮族、瑶族、苗族等族群独特的音乐语汇,像壮族“天琴调”的婉转旋律、瑶族“蝴蝶歌”的复调织体、苗族“飞歌”的高亢音域等当作钢琴创作的根基,防止在国际化艺术表达里文化主体性被消解。而“铸魂”强调借助钢琴这个世界性乐器,把地域文化中的集体记忆、精神信仰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系起来,让作品不只是声音艺术,而是成为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广西钢琴创作和这种理念相结合,突破了传统音乐创作里对民族元素的表层移植,创作者得以从文化根源挖掘音乐元素的精神内核,构建起“文化根脉—艺术转译—精神共鸣”的理论逻辑链条,为广西钢琴作品的创新发展确定价值坐标和方向指引。广西钢琴创作的文化定位呈现出鲜明的复合性特征。从地域属性来看,它要求创作者深度解构广西各民族音乐的独特语汇,将铜鼓节奏的几何律动、瑶族长鼓舞的三拍子韵律、侗族大歌的支声复调等元素有机融入钢琴织体,保持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从时代使命来看,它又促使创作者突破地域文化的封闭性,以“固本铸魂”为核心理念,探索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钢琴技法的融合路径,实现传统音乐在当代语境下的现代化转译。这种双重定位决定了其理论研究需要跨越音乐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边界:从民族学视角梳理广西音乐文化的历史脉络与族群特征,从文化学角度解析地域文化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从音乐学层面构建民族元素与钢琴技法融合的技术框架。这种跨学科的理论关联,让广西钢琴创作既能保持文化独特性,又具备参与全球音乐对话的可能性,为其融合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多元的理论支撑。
二、广西钢琴作品的民族元素解构与融合现状
(一)民族音乐元素的多维提取
广西钢琴作品对民族元素的提取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的特征。在旋律方面,创作者常把壮族“天琴调”的五声音列、瑶族“蝴蝶歌”的复调旋律线、苗族“飞歌”的高音区特性直接或变形地转移到钢琴声部。像《刘三姐主题变奏曲》拿壮族民歌旋律当主题动机,经钢琴和声编排与织体变化,让传统旋律有了新表现力。《瑶山情歌》把瑶族山歌婉转旋律融入钢琴高音声部,再加上低音区持续音,就营造出山野歌谣那种意境,节奏上铜鼓纹样里的规律性律动、瑶族长鼓舞的三拍子节奏、壮族蜂鼓的复合节拍等被转变成钢琴的切分音型、复合节拍与节奏对位。《铜鼓节奏练习曲》里创作者把铜鼓敲击的节奏型拆成钢琴左右手交替音型,借踏板延音效果模拟铜鼓共鸣,让传统打击乐节奏在钢琴上立体呈现,调式体系里五声性羽调式、徵调式经常和西方中古调式、现代和声技法相结合,形成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张力的调性结构。《苗岭晨曲》以 E 五声羽调为基础,加入弗里吉亚终止式,在传统调式里添了异域色彩,营造出晨曦初现的独特氛围。
(二)现有融合模式的实践分析
广西钢琴作品在民族元素与钢琴创作融合的实践里形成了“原生性”和“新生态”这两种颇具代表性的模式,“原生性”模式看重民族音乐元素本真性传承并强调在保留传统音乐形态特征的基础上做钢琴化改编。拿陆华柏的《壮乡组曲》来说,壮族民间舞蹈的节奏型被《铜鼓舞》乐章直接转化成钢琴左手的固定低音音型,而且壮族“天琴”演奏中的滑音、装饰音等技巧在右手旋律里保留着,民族音乐叙事逻辑被植入西方奏鸣曲式框架从而实现传统与现代初步结合。而“新生态”模式更着重对民族元素进行解构和重构,并将民族文化意象借助现代作曲技法转化成钢琴语言,就像《花山岩画幻想曲》,它不再被具体旋律改编所局限,岩画里祭祀舞蹈的动态、图腾符号的形态被抽象成钢琴的音块和弦、微分音效果,并且铜鼓泛音和祭祀仪式的神秘氛围被不协和和声与特殊演奏法模拟出来,使民族元素从具体音乐形态升华到文化意象的隐喻表达。这两种模式分别代表传统延续和现代创新的不同路径,但在实践里也存在元素拼贴感太强、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问题,更深度的融合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现存问题审视
在广西钢琴作品的融合实践中,若干深层问题制约着创作质量的提升与文化价值的实现。部分作品存在文化符号表面化应用的现象,创作者将铜鼓、绣球、花山岩画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视觉元素简单转化为钢琴音效的模拟,如用钢琴低音区的震音模仿铜鼓敲击,用琶音音型表现绣球飞舞,却未能深入挖掘这些符号背后的文化仪式内涵与精神寓意,导致作品停留在“形似”而非“神似”的层面。传统与创新的失衡问题也较为突出:一些作品为追求“国际化”风格,过度依赖十二音技法、序列音乐等现代作曲手法,导致民族调式特征与音乐韵味被消解,失去了文化辨识度;另一些作品则固守五声音阶的简单重复与传统伴奏音型,缺乏现代音乐的结构创新与表现力拓展,难以满足当代听众的审美需求。此外,跨学科研究的不足使得创作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音乐学研究与民族学田野调查的脱节,导致创作者对民族音乐元素的理解停留在表象,无法深入把握其文化根源与精神内核,进而影响作品从“形”到“神”的转化,难以实现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
三、固本铸魂视野下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创作理念的革新与理论构建
广西钢琴创作理念的革新要建立起“文化基因转译”的系统性思维,以突破民族元素表层移植的局限,将关注重点从旋律、节奏等外在形态深入到背后的文化仪式、精神信仰与情感逻辑里去。就拿壮族“天琴调”来说,创作者不能仅仅提取它五声音阶的音高材料,还要研究天琴在壮族婚恋仪式、祭祀活动中的演奏语境和文化功能,把这种承载着族群情感记忆的音乐逻辑转化成钢琴作品的和声进行、织体变化与结构安排。并且“双轨融合”原则可当作具体的实践指引,纵向方面要保持民族音乐的调式骨架、旋律走向与韵律特征,《瑶山夜语》以瑶族“酒歌”的羽调式为基础构建作品的核心调式色彩,横向方面要引入现代钢琴的复调技法、微分音处理、音块和声等,通过多声部对话和音色创新呈现民族文化的多元叙事与时代内涵。这种创作理念的革新打破了传统“改编”思维的局限,使民族元素成为创作的内在文化基因而非外在装饰符号,为作品注入了“固本”之根与“铸魂”之神,从而将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有机统一起来。
理论构建需整合多学科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广西少数民族音乐谱系经民族学梳理与田野调查后,创作者可借此准确区分不同族群音乐元素的文化属性与地域特征,防止符号误用与文化误解,并且文化学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能引导创作者从地域文化里提炼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内核。如《花山魂》把壮族岩画中的集体祭祀场景变为钢琴的交响化织体,既保留了壮族文化特色,又传递出人类共同体的生命意象与精神共鸣,而建立“民族音乐元素数据库—文化精神解码—现代技法转化”的理论链条,创作实践就能从经验性探索上升到科学性研究,为广西钢琴作品的融合与创新提供可持续的理论支撑,让创作从自发变为自觉,从零散变为系统。
(二)实践路径的拓展与体系构建
在创作实践方面,民族元素与钢琴创作深度融合可按“元素解构—技法重构—情感赋魂”三步流程来实现。拿《苗岭新韵》创作过程来说,苗族“飞歌”先被从文化和音乐两方面解构,其高音区特性、滑音装饰、歌词内容以及演唱语境都被分析,转化成钢琴高音区泛音奏法、踏板颤音等可操作音乐元素,接着这些元素被现代作曲技法重构,微分音技术用来模仿飞歌里“游移音”的独特韵味。复调对位手法用于表现苗族多声部合唱的织体形态,构建起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结构的音乐框架,作品被赋予“苗族迁徙历程”这一情感叙事主线,让技术处理为民族精神和文化记忆的表达服务,钢琴作品就成了承载族群历史的文化载体,如此创作流程使民族元素不会只在声音模仿层面,而是深入到文化情感核心,让“形”“神”得以统一。
构建传播体系时要突破传统单一的演出模式,构建“国内展演—国际交流—数字传播”这种立体化、多元化的网络,在国内可借助“中国—东盟音乐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平台策划《壮乡琴韵——广西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依靠集中展演展现作品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国际交流时参照挪威格里格、俄罗斯柴可夫斯基等民族乐派作曲家,将《铜鼓幻想曲》《花山随想》等优秀作品纳入国际钢琴比赛、音乐节的曲目库,借助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德国鲁尔钢琴节等国际舞台实现文化输出,让世界借钢琴音乐了解广西民族文化。数字传播领域可以开发“广西钢琴音乐数字平台”,以APP、小程序为载体,把作品的乐谱、演奏音频和田野调查视频、文化背景解析相结合,用可视化、互动化的方式让听众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化渊源,扩大广西钢琴作品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使传统音乐在数字时代实现活态传承。
(三)跨学科协同机制与教育渗透
推动广西钢琴创作创新发展,构建跨学科协同机制是条重要路径,需要建立起“创作—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民族学、人类学团队可与音乐创作者合作,深入广西巴马、金秀、三江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做田野调查,不但要记录整理当地民歌、器乐形态。而且要深入考察铜鼓制作工艺、瑶族度戒仪式、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等文化背景,以便给《铜鼓传奇》《侗寨夜曲》等作品积累真实、丰富的创作素材。声学物理、音乐科技团队也能和音乐创作者合作,分析铜鼓、天琴等民族乐器的声学特征,将它们的共鸣腔结构、泛音规律等转化成钢琴踏板的延音参数、共鸣踏板的使用技巧等,达成科技与艺术的跨界融合,给钢琴创作提供新的音色可能性。若有文化机构、艺术院校参与,能推动作品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里的应用,把钢琴组曲《海上丝绸之路·广西段》当作文化外交项目的重要内容,靠音乐叙事强化区域文化认同,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要长效传播“固本铸魂”理念,教育渗透是关键环节,需要把广西钢琴作品全面纳入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音乐课程里赏析《刘三姐钢琴小品》《苗岭儿童组曲》这些通俗易懂的作品,能培养学生对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与兴趣,让他们从小就树立文化认同感,而在高校音乐专业开设“广西钢琴创作与演奏”“民族音乐元素与钢琴技法”之类的选修课。从技术层面系统解析《壮乡组曲》的复调写作、《瑶族舞曲钢琴版》的和声编排,从文化层面解读作品对族群记忆、民族精神的表达,并且以“作曲家工作坊”“田野采风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参与从文化调研到音乐创作的全过程,像指导学生把侗族大歌的支声复调转化成钢琴的分层织体,在实践里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这种教育渗透机制实现了“铸魂”理念从艺术创作到人才培养的价值传递,为广西钢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培育了后备力量,从而保障民族文化精神在代际更替中的延续与弘扬。
四、结语
在“固本铸魂”这一视野下,广西钢琴作品的融合与创新发展是对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的双向探索,研究显示若要实现民族音乐元素和钢琴艺术的深度融合,就必须深入剖析民族音乐的文化基因,冲破元素表层移植的限制,构建多学科协同的创作理论框架。从《壮乡组曲》传统的延续到《花山岩画幻想曲》现代的重构,实践表明创新路径得兼顾守护文化根脉与表达时代精神。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数字传播体系,加深人工智能在民族音乐元素提取方面的应用,推动广西钢琴作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走向国际传播,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丰富的艺术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小杭 , 崔竞源 . 广西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钢琴作品创作研究 [J]. 名家名作 ,2024,(35):36-38.
[2] 朱冉 . 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在现代钢琴作品中的传承与发展 [J]. 大观 ( 论坛 ),2021,(12):54-55.
[3] 王小杭 . 广西金秀盘瑶音乐融入钢琴作品的创作研究 [J].名家名作 ,2025,(02):64-66.
[4] 陈新阳 . 从“地域性”到“共同体” 广西钢琴创作的历史转型观察(1980 年—2020 年)[N]. 中国艺术报,2025 年 3月 14 日 .
[5] 乔景 . 广西壮族风格钢琴作品研究 [D]. 曲阜师范大学,2015.
[6] 郭若馨 . 陆华柏两首壮族钢琴作品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2023 年 .
基金项目:2025 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固本铸魂视野下广西钢琴作品的融合与创新发展研究》编号:YB20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