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乡村教师关爱单亲留守儿童的实践路径

作者

邓芳

秦安县王窑初级中学741600

一.师者应有仁爱之心

习近平主席在 2023 年 9 月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理念,其中一条就是身为教师的我们要发扬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之一就是“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就连鲁迅先生也曾言:“教育根植于爱”……从这些我们足以看出教师拥有仁爱之心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矣”,历经千年之后的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做学生的引路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精心呵护祖国的未来,值得我们每一位从师者去思考。或许从张桂梅校长身上我们能够找到想要的答案。她以柔弱的身躯,坚强的毅力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 1600 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希望。她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 11 年,遍访贫困家庭 1300 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师者大爱。此外,还有像王芬、刘华东、于洁、彭玉生等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心有大我、敬业立学,以仁爱之心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良好师德师风和强烈责任担当。教育的方式有千百种,教育的模式各不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对待学生始终要保持一颗仁爱之心。

二.单亲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

乡村单亲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且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他们同时面临‘’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的双重挑战,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以下突出问题:

1. 情感问题

亲情缺位:父母一方缺失(如离异或去世),另一方长期外出务工,孩子由祖辈或其他亲属抚养,容易产生孤独感、自卑感和被抛弃感。同时长期缺乏父母引导,易形成功利主义或读书无用论观念,对未来缺乏规划。

心理压抑:缺乏父母的情感支持和倾诉对象,负面情绪长期积累,可能导致焦虑、抑郁或行为偏差。

身份认同困惑:单亲家庭可能让孩子感到自己 " 与众不同 ",加上留守状态,加剧对家庭归属感的迷茫。同时因家庭结构特殊,可能被同龄人歧视或孤立,影响社交能力发展。

2. 教育困境

学业监督不足:监护人(如祖辈)文化水平有限,无法辅导作业,孩子容易学业落后或厌学。再加上缺乏家庭管束,可能沉迷网络、早恋,甚至被社会不良人员引诱。

经济压力:单亲家庭收入通常更低,可能因贫困辍学或被迫过早打工。

教育资源匮乏 ; 乡村学校师资薄弱,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或针对性帮扶。

三.乡村教师的应对措施:

1. 做好家校沟通的桥梁:乡村教师因以爱为名,鼓励单亲父母通过电话、视频与学生保持情感联系,尽可能增加与学生相处的机会;促进家庭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帮学生找回家的归属感。让学生从心里得到慰藉与依靠。

2. 做好一生一案:乡村教师应建立单亲留守儿童档案,掌握每一位儿童的情况,并为其制定适宜的帮扶计划,定期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

3. 以爱育爱,呵护学生健康成长: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乡村教师应以仁爱之心为本,多与学生进行友爱的沟通交流。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到教师给予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及学习上的困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有爱的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面对单亲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在乡村教育大的背景下,身为乡村教师的我们始终应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落在实处。要时刻秉着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去对待每一位单亲留守儿童,让他们能够在我们的努力与帮助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正确的三观,用自信阳光,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未来的人生。这条道路尽管崎岖且漫长,但我相信在仁爱之心的浇灌下,我们会让他们茁壮成长。

天水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课题《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乡村教师关爱单亲儿童的研究》研究成果 (课题立项号 TS[2024]GH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