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逻辑与实践路径
张安琪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省淮北市 235000
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理论逻辑
( 一) 一体化的必要性与政策依据
其必要性首先源于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全国教育大会上亦强调思政课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2]。中央文件《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为一体化提供了顶层设计依据。
其次,符合教育规律与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特征。学生价值观形成具有渐进性:小学侧重情感启蒙与行为养成,中学强化政治认同与理性思考,大学深化理论认知与使命担当[3]。当前实践中“简单重复”或“陡坡断层”问题,亟需一体化破除学段壁垒,实现育人目标的连续性与进阶性。
再者,是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博弈加剧,网络信息碎片化传播冲击青少年价值观 [4],唯有构建全学段协同育人链条,才能系统性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
一体化的理论根基与实践指向
其理论根基深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思维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要求以系统性视角审视世界,反对孤立认知方式[5]。这映射于教育领域,要求将大中小学思政育人各环节视为有机整体,强化内在联结与动态协调 [6]。同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规律学说指出成长具有连续性与递进性 [7],这要求一体化设计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能力与价值接受水平的阶段性差异,科学设计梯度化目标与内容,确保思想引领的连贯递升。
其内在逻辑体现为三方面融合:一是系统性逻辑,基于马克思主义整体观,将各学段育人视为子系统,通过破除壁垒、强化协同实现“1+1>2”效能[6];二是认知发展逻辑,遵循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7],教学内容与实践设计需适应学生认知动态区间;三是协同共生逻辑,依据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 [9],需建立目标协同、资源共享、师资联动、评价贯通的共生机制。
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现实困境
( 一) 主渠道割裂:目标、内容与方法的学段区隔
思政课作为主渠道存在显著的学段割裂现象。教学目标设定离散化,各学段间缺乏常态化教研协同,导致目标衔接断层,如中学“政治认同”与大学“理论自信”关联弱化。教材内容编排碎片化,局部重复与结构性断层并存: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初中《思想政治》中“权利义务”模块重复率超25% ,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学仅结论式呈现,至大学缺乏铺垫引发理解困难;关键内容亦存在缺失 [10]。教学方法协同不足,中小学偏重灌输式教学,大学侧重研讨式教学,跨学段联合备课与资源共享尚未制度化,教师群体“孤岛效应”突出。
( 二) 育人主体疏离与评价机制缺位
师资队伍协同薄弱。思政课教师与日常思政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等)沟通不畅,“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现象普遍,理论教学与日常行为引导脱节 [11]。贯通学段的综合评价体系缺位。评价存在显著局限:首先,管理分属不同部门导致缺乏统一评价标准,大学侧重科研、中学唯升学率与分数、小学评价主观性强;其次,评价内容碎片化,过度聚焦课业分数,忽略学生日常思想行为、实践活动成效等,缺乏动态追踪与学段贯通指标,难以衡量核心素养的螺旋式上升。
( 三) 资源生态梗阻:社会协同低效与整合不足
社会资源整合面临系统性梗阻。社会认知与关注引导薄弱,公众对一体化战略意义认知模糊,政策宣传渗透力不足 [10]。资源协同配置效能低下:跨学段数字平台未贯通;实践基地分级教学缺失;家校社协同通道不畅( 67.3% 中学教师反映家校沟通仅限学业 [13])。长效保障机制缺失,社会力量参与缺乏激励与规范引导(如第三方评估标准空白),根源在于协同生态顶层设计不足 [13]。
三、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 一) 强化主体协同,构建多元联动育人格局
打破育人主体壁垒是关键。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大学阶段需基于中小学基础,避免内容简单重复,设计“同题异构”的递进式教育活动。夯实家庭基础作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求 [14],深化家校常态化沟通,形成协同机制。激活社会育人功能,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强化价值引领,善用社会资源(如革命场馆、科技馆)组织深度实践体验,使学生在具身体验中深化“四个自信”。
( 二) 健全评价体系,实施动态追踪反馈
构建覆盖全过程、贯通各学段的科学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应超越单一课程视角,涵盖思政课教学效果、日常思政成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段衔接紧密度、资源协同共享度等维度。评价对象需覆盖层级内所有学校及其育
人全过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动态优化指标,确保评价科学客观,全面衡量一体化育人整体效果与学生素养螺旋式上升进程[15],破除“唯分数论”。
(三)整合育人资源,激发社会协同动能
汇聚全社会力量构建协同生态。强化舆论引导,系统组织教育媒体开展主题宣传,阐释一体化目标、价值与机制,凝聚社会共识。深化资源整合:一是贯通数字平台,建立跨区域、跨学段资源共享系统(如上海市宝山区劳动教育共同体 [16]);二是建设分级实践基地,制定适配各学段的教学方案;三是畅通家校社协同制度化通道。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将社会志愿服务纳入评价体系,完善企业捐赠激励政策,引导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科学监测标准[13]。
结语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性工程。本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揭示了其系统性、阶段性、协同性的三维逻辑框架,并剖析学段目标割裂、资源整合低效及评价机制缺位等核心困境。针对性提出实践路径:以制度引领构建跨学段课程标准,资源共享开发模块化课程库,队伍协同破除师资壁垒,动态评价追踪育人成效,格局整合联动家校社资源。区域试点验证了该路径在打破学段壁垒、增强育人合力中的有效性。面向未来,需深化数字化转型驱动精准教学,构建贯通式评价体系,推动社会资源深度融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新时代思政课建设需展现新作为,必须“在抓好课程建设、用好社会大课堂、健全评价体系、强化综合保障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17]。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 月16 日)[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 .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 ,2018-09-11(01).
[3] 王占仁 .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中小学全过程的基本问题 [J]. 教育研究 ,2019(8):45-52.
[4] 冯刚 , 王振 .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逻辑与路径 [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1(5):125-132.
[5]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56.
[6] 顾海良 .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方向与路径 [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2(4):23-30.
[7] 陈万柏,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112.
[8] 沈壮海 .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 2023[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23:77.
[9] 钱学森 . 论系统工程(增订本)[M]. 长沙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15.
[10]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R].2023:18.
[11] 许红菊 , 操龙德 .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思考 [J].中国冶金教育 ,2024,(05):73-76.
[12] 中国教育报 . 全国思政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白皮书 [N].2024-03-15(05).
[13] 刘建军 .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论 [M].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3:89.
[14] 习近平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1).
[15] 马晓楚 .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举措研究[N]. 松原日报 ,2025-05-08(004).
[16] 王旗, 彭举.“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J]. 河南教育 ( 高教 ),2025,(04):37-38.
[17] 朱新华 .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路径 [J]. 政工师指南 ,2025,(02):24-25.张安琪(2002.2—),女,汉族,籍贯:安徽六安人,马克思主义学院,24 级在读研究生(如果您是老师或者有工作单位,请写现在的工作单位,职称等信息),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