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原笑笑

河南省- 郑州市- 郑州市回民初级中学450000

一、 引言:家国情怀——历史教育的灵魂与使命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 这一界定表明,家国情怀超越了单纯的情感激发,是建立在历史认知基础上的、情理交融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历史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集中体现。

初中历史教学不能止步于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客观叙述,其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从历史这面镜子中,看清我们脚下的土地从何而来,理解我们民族的精神何以形成,从而自然地生发对家乡、对民族、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与理性认同。然而,当前的培养实践仍存在将家国情怀教育简化为口号宣传、英雄故事堆砌或情感强行灌输的倾向,效果甚微。因此,探索行之有效的、能触及学生心灵的培养路径,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紧迫课题。

二、 家国情怀素养的内涵与培养困境

(一)家国情怀素养的多维内涵

在初中历史教学语境下,家国情怀素养可分解为以下层次:

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归属感。

对优秀文化的自豪感: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对历史人物的共情力:能理解并欣赏历史人物在特定背景下的爱国言行与高尚品格。

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志: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愿意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

对时代责任的担当感:将历史学习与现实关怀相结合,树立为国家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力量的志向。

(二)现实培养中的主要困境

“贴标签”式培养:脱离具体史实,进行生硬、空洞的价值说 教,导致情感虚化。

“故事会”式呈现:仅满足于讲述零散的英雄事迹,缺乏对事 迹背后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与时代价值的阐发。

“过去式”教学:将历史与现实割裂,未能建立历史与当下的有机联系,学生感到“与我无关”。

“单向度”灌输:教师主导情感输出,忽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内心建构过程。

三、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构建

基于上述内涵与困境,我们构建了“情感激发—史理认知—情境共情—实践体悟”的螺旋上升培养模型,并提出以下五条具体路径:

路径一:深度挖掘教材,在史实梳理中筑牢认同根基

家国情怀的培养必须根植于扎实的历史史实。教师应深入剖析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家国元素。

实施策略:

勾勒历史主线:在单元教学中,强化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化发展、反抗侵略等重大主题的线索梳理,帮助学生形成宏观的国家历史认知框架。

解读历史细节:聚焦关键制度(如科举制、行省制)、重要工程(如长城、大运河)、文化成果(如四大发明、《史记》),阐释其历史意义与民族智慧,激发自豪感。

路径二:创设多元情境,在沉浸体验中引发情感共鸣

创设贴近学生心理、富于感染力的教学情境,是引发情感共鸣的关键。

实施策略:

媒体情境:运用历史影像、纪录片、音乐、VR 技术等,再现

历史场景,营造氛围。

角色情境:设计“模拟考古发现”、“历史法庭”、“穿越者书信”等活动,让学生在代入角色中思考。

问题情境:提出两难性问题(如“如果你是谭嗣同,会选择走还是留?”),引发深度思辨。

路径三:巧用人物故事,在对话先贤中塑造精神品格

历史人物是家国情怀最生动的载体。要让人物“立”起来,“活” 起来。

实施策略:

呈现多面人物:不仅讲英雄的高光时刻,也讲述其平凡、挣扎与抉择,使其形象丰满,更具可信度和感染力。

聚焦人物群像:不仅关注帝王将相,更要展现科学家、艺术家、普通劳动者等各行各业人物对国家的贡献(如《天工开物》的宋应星、“两弹元勋”邓稼先)。

对比中外人物:通过横向对比,凸显中华文明的特质与中国人的价值追求。

路径四:联结现实生活,在古今对话中强化责任担当

将历史与现实紧密关联,让家国情怀找到当下的落脚点。

实施策略:

寻访历史遗迹:结合本地历史资源(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产),开展研学活动,在实地触摸历史。

关注时政热点:将“一带一路”建设与古代丝绸之路关联,将抗疫精神与民族精神传承对话,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如何爱国。

开展项目学习:如“家史调查”、“社区历史变迁研究报告”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个人、家庭与国家的命运相连。

路径五:优化评价机制,在多元反馈中导向素养达成

评价是指挥棒。应建立指向家国情怀素养的多元评价体系。

实施策略:

丰富评价形式:采用历史小论文、调研报告、主题演讲、剧本创作、实践活动表现等,替代单一的纸笔测验。

关注过程表现:观察并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

用好评价语言:教师的评语应具体、有针对性,重在激励和引导,而非简单评判。

四、 结论

总之,培养家国情怀素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崇高使命。它要求教师超越知识传授的局限,通过深度挖掘、情境创设、人物剖析、现实联结和科学评价等多元路径,引导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精神力量,自觉地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最终成为拥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黄花妹.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以“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课为例 [J]. 中学课程辅导 , 2025, (19): 30-32.

[2] 邓名忠. 家国情怀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路径 [J]. 试题与研究 , 2025, (12): 144- 146.

[3] 杨义俊. “ 家国情怀” 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与养成路径 [J]. 读写算 , 2025, (11): 22-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