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分层导学,因材施教

作者

黄金连

怀集县大岗镇中心小学集义校区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建设存在碎片化、抽象化的问题,学生因个体理解能力和学习重点不同,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双减”政策和新课标理念的指导,教师要避免传统“学困生跟不上,学优生吃不饱”的问题,通过细节的分类和层次进阶,让每一名学生都拥有积极的课堂参与和探索空间。教师除了要根据差异化分类,拓展教学模式,也要引导学生在探索差异化任务的基础上,形成自我认知,逐渐形成良好的内生驱动力。

一、优化课堂问题串联,分层补充参与机会

根据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问题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脚手架,教师应当在课堂上通过问题的串联,打造一体化的教学空间。根据差异化教学指导,教师应当注重基础层、提升层和拓展层的梯度划分,覆盖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并让学生能够围绕最近发展区,积极参与课堂、主动思考问题并提供知识反馈 [1]。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效果,保持动态化的分层原则,尽可能让学生在有所进步时便得到优化,进阶挑战下一层目标,综合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

以“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课为例,教师首先可以在课堂导学、实际教学和总结等不同课堂环节中,设计三级任务链。学困生也要观察教师提供的简单组合图形,比如房子侧面等,观察这些图形有哪些规则几何图形组成,同时也要根据其边长和角等公式,计算部分面积,建立分解认知,并巩固面积求解的技能。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则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缺角类组合图形,进行填补法的专题训练,并分别用两种方法求解同一个组合图形,锻炼活跃思维。学优生则可以在课堂总结阶段,进行学习理论的反推,自主设计简单的组合图形,同时也能在课后探索生活中的组合图形,并通过实际测量,求解其面积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打造群体互动任务,拓展合作实践场域

课堂的差异化教学虽然能够让学生形成自主认知并进行针对性训练,但也容易产生禁锢局限[2]。教师可以在互动中,让学生跨越学习层次,自主进行异质分组,不仅能有效弥补个体差异,也能在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的合作氛围中,提高群体合作效率。作为小组合作的监督者,教师则要从侧面为学生发布小组层次任务,并根据学生反馈的合作数据,做好课堂总结。在小组互动、课堂总结到实践反馈的系统优化中,基本上每一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不仅形成积极自主的小组合作参与,也能有效把握多元化的解题思路,提升实践能力。

围绕“鸡兔同笼”这一课的教学,教师要从问题驱动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列表法、假设法和方程法,解决鸡兔同笼的相关问题。学困生主要采用列表法,根据表格模板填写头和脚的数量,进行多次检验。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则可以采用假设法,为其他同学提供推理支架。

学生则可以在解方程的基础上尝试改编题目,将方程设问和求解方程的过程,以动态化的方式展现到其他成员面前。在这一过程中,大家不仅能够整理不同的方法,也能汇报自己的思路,并根据他人的方法提出疑问,归纳小组合作结论,反馈给教师。

三、精准记录行为数据,提供个体档案反馈

数字化改革是新时代教育的优势,能够有效帮助教师记录差异化教学的行为数据,为教学目标和方法的细化提供依据。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行为表现,围绕核心素养的成长情况和解题的进步状态等,进行综合数据采集,并在 AI 技术的辅助下分析诊断,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干预。而学生则能从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个人自评中,精准认知自我,不仅把握不同的学习维度,也能进一步深化学习目标,在数学知识的系统建构中,实现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的综合平衡 [3]。

比如,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百分数”这一课的相关内容时,首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提问回答的正确率、小组讨论中的发言次数、分享生活案例的经历等,对学习数据进行采集和记录,展现学生对百分数的认知和生活中的行为记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专注时长和求助行为,拓展自主学习层次的情感维度,对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和能动性进行评估。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多媒体设备中建设学生的虚拟档案,并开拓小组互评和个人自评的模块,大家可以在小组内评选出百分数观察小达人,从而强化相互学习的应用意识。

结束语:总而言之,差异化教学能够有效落实因材施教理念,便于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激活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参与和实践互动,从而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支持。未来,教师还可以融合跨区域和跨学科的教育模式,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优势下,为学生提供高效学习的行为选择,并补充德智体美劳的不同学习视角,为差异化教学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 张国银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J]. 学园 ,2025,18(07):50- 52.

[2] 柏青春 . 差异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施与评价[J]. 天津教育 ,2024,(29):10- 12.

[3] 涂建英 . 推进小学数学课堂差异化教学的路径及意义 [J]. 新教育 ,2024,(20):61-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