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育并举” 与“ 五育融合” 的逻辑共生与实践进路
郑建松
天津城建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4
关于“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不仅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践行“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理念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至关重要性,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以“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理念为指导,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不断推进“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时代转变与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理论支持。
一、“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的思想内涵
1.“五育并举”的内涵
“五育并举”,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在育人过程中同等重要,共同发挥育人的合力作用。关于“五育并举”,从历史维度看,蔡元培先生曾提出“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 并指出这五个方面的教育均不可偏废,这为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思想内涵提供有益的思想借鉴。今天我们提出的“五育并举”,是承袭毛泽东主席曾提出的“德育、智育、体育”的观点,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培育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思想遵循。随着历史推进,时代发展,我国教育理念从“三育”扩展为“四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深刻阐释的“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内涵。
关于“五育并举”,重点强调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性、同等性,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视为同等重要,不分先后,它们在育人地位上是平等的,均具有独特且独立的价值意蕴。由此,“五育并举”在内涵上表明“五育”齐头并进,都很关键,不可存在偏颇的主观意向,这“五育”在施教过程中要避免偏重某一方面,而虚化另一方面,要克服重智育轻德育轻美育,缺失劳动教育等片面性的问题。
关于“五育并举”在施教环节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能将“五育”之间的内在要素割裂;二是不能将“五育”发展过程中存在育人的不均衡问题;三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缺乏对“并举”的科学认识及发展路径;四是“并举”理念在施教过程中应表现出一种动态协同趋势,而非在认识上的局限导致育人过程中的偏差。“五育并举”中的“并”,不能单向度视为“并列”,而应在遵循育人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出“贯通” “融合”之意,以形成“五育”的整体性效应,确保“五育”之间各要素的有机衔接和贯通。在理论与实践的育人活动中,促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共情共鸣,在共生共长的施教关系中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要求。
综之,“五育并举”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育人要求,从宏观政策上突出育人理念,是“五育”内在要求的有机并举与融合协调发展,最终致力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旨归。
2.“五育融合”的内涵
“五育融合”,揭示了育人的多重质态,全面透视“五育”内在诸要素的融合协调发展,凸显出育人理念的逻辑性、价值性、引导性和事实性。“五育融合”依循特定的逻辑,从目标导向、内容体系、实施教育等层面将分化的教育要素衔接为一个有机整体,促使受教育者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全面、协调、整体性的动态发展,具有整体性、均衡性、关联性、平等性的特点。
关于“五育融合”,是育人方式的融合,是在特定逻辑指导下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在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下,当前我国学校教育追求的是“五育融合”的整体性、完整性、全面性、平等性的协同式培育“融合”。在“五育融合”的施教过程中,往往存在“消极融合”与“积极融合”两种态势,作为教育者需要从“积极融合”的状态中指导教育实践。此外,“五育融合”的外延不仅涉及内容层面的融合,还囊括目标层面和施教层面的融合,是集目标、内容、施教的“一体化”进程,即把“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视为培育的关键环节。在“五育”领域范畴中,包括道德领域、智力领域、体育领域、审美领域、劳动领域,从几大层面的立体化施教过程中对受教育者的全方位网络场域影响。
关于“五育融合”的内涵,主要涉及几个方面,一是育人目标的融合,把分散的目标要求集中统筹到育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并在目标系统之间实现衔接与运转;二是育人内容的融合,在“五育”
的内在诸育人要素之间,能够有效地将育人内容融入受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中,促使内在各要素融为有机整体;三是育人过程的融合,在育人施教的策略、机制和方法中,要统筹考虑育人过程与育人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施教的过程与结果,最终取得“五育融合”的实际效应。
关于“五育融合”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全局性、平衡性、平等性、关联性的特点。一是全局性,“五育融合”是一种教育的新模式,对育人起到全局的指导性作用。“五育融合”在受教育者个体成长过程中从全局出发,整体性地指向学生的的道德、智力、体能、审美、劳动等方面,可以说是从五个维度进行合力施教。“五育融合”追求的是育人的整体性价值,是五维联动的教育模式,重构教育教学体系机制,打破“各育”的壁垒,构建整体性的育人环境,激发教育的全局性视野。二是平衡性,“五育融合”在育人的量与质的规定性和育人体系的结构性上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五育融合”平衡发展,意味着一种德智体美劳的均衡状态。这里的“平衡”不是简单数量上的平均和程度上的对等,而是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在育人过程中保证育人规律的均衡状态。三是平等性,“五育融合”中涉及的五个层面的核心育人内容,在施教过程中体现出的相对“平等”状态,包括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以及教育结果平等的相对状态。“五育融合”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结构、育人方式、育人机制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不断发挥各育的关联作用,实现“五育”的整体性效果。四是关联性,“五育融合”并非育人的独立状态,而是各育之间的有效衔接,共同致力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受教育者在参与育人实践过程中,“五育”之间共同发挥作用,彼此之间相互补益,可以说“五育”是合力育人的“基因组”,在各育诸多要素的场域影响下实现“五育”的核心价值。
3.“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的共生关系
新的历史条件下,“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都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和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新提法,二者在施教过程中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既并举又融合,是育人实践中互补互促的和谐共生关系。
首先,“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从不同施教运行中反映出“五育”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育受教育者全方位素质的协调发展。德育是各育的方向,起到导向性的作用;智育是各育的机体,起到知识储备的作用;体育是各育的基础,起到了增强基础体质的作用;美育和劳动教育是各育的色彩,起到调节且浸润在德育、智育、体育中。“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之间的并存,相得益彰,各尽其力,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实施活动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间的共生关系,能够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此外,在方法论层面上,“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有效促进各育相互渗透的重要途径。“五育”在教育实践中不仅是“并举”,且是“融合”,能够切合实际地超越“五育”之间的界限,并通过各育在育人目的、内容、过程、载体、机制、方法、环境上的相互渗透,完成各育之间的交融与整合发展,把分立的目标统筹融入“此育”之中,形成育人的一个有机整体。
其次,“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是相互贯通的共生关系。“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的发展趋势是既并举又融合,强调了各育在施教过程中存在价值。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部诸育之间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一个有主次,且互相渗透的有机统一体。在“五育”各自鲜明且独特地位基础上,基于各育之间的有机衔接,推动五育整合融通且协调运转。“五育并举”并不是指五育之间各自独立运行,而是需要实现五育之间的有效渗透和融通。“五育融合”是各育之间的有效联动且相互渗透,并非“五育”相互等同的机械状态。由此,在德智体美劳诸育施教过程中,“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要依循整个育人体系和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教育实践情况和特点,确立育人施教的重点,形成和谐共生的育人局面。
二、“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共生发展的价值意蕴
“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共生发展是新时代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新理念,试图通过“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方式实现育人的目标要求,其中蕴含的价值可以从国家的宏观层面、社会的中观层面和个人的微观层面构建合力并进且协调融合的育人体系,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和能力。
1. 宏观层面,“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共生发展以国家的教育强国为方向引领,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育人导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这意味着教育强国的号角在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征程中已经吹响。教育的强国梦离不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共生发展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先导力量,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而美好的发展提供育人的逻辑起点,以保证育人过程中以高质量的发展契机和成果,推进强国建设的育人目标的实现。“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共生发展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身心素养的提升为价值取向,在“立德树人”的目标感召下,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共生发展是构建教育体系目标要求的关键着力点,通过德育、智育、体育、 美育、劳动教育的合力施教以及有机融合,实现提高学生的素养全方位、全过程、全视角场域的系统性覆盖,塑造学生的素质品格和高尚品行。由此,“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共生发展是加强“五育”精神引领,厚实“五育”思想,不断凝聚人才资源,推进一体化的育人格局,为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培育好时代新人提供不竭的育人内生动力。
2. 中观层面,“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共生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先导,和谐奋进,为培育社会发展需要需求的人才提供价值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对新时代青年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并未他们成长成才提出新的奋进要求。青年学生的素质和担当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培养出有理想、有担当、有胸怀、有作为,能吃苦且肯奋斗的时代青年是教育的使命所在。由此,“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共生发展能够不断促进学生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需要,不断实现青年学生自身的人生价值,在社会领域中担当尽责,人人成为道德和法治的良好公民。“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共生发展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综合素养的科学理念,是提高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实践条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合理途径。在德育方面,要塑造学生的道德品格,养成良好行为规范,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在智育方面,要引导学生求真知,探寻知识的真理源头,为社会进步发展提供育人的智力支持。在体育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不断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使社会更加健康与和谐。在美育方面,要陶冶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操,提高思维境界,发扬人文精神,为社会的文明发展提供美育导向。在劳动教育方面,要引导受教育者尊重劳动和崇尚劳动,使每个人在劳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营造甘于奉献的社会正气。可见,“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共生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契合其育人价值导向和规范,最终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3. 微观层面,“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共生发展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育人思想,关怀个体,实现每个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协调发展提供“因材施教”式的育人支持。马克思主义以人文精神的崇高理念,关照现实的人,特别是关怀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育人理念,试图让每个人都能够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实力。“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共生发展涉及育人的身心发展、能力发展、素质发展等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个体的精神视野和价值本真,不断追求生命个体的品质和质量,提升存在的价值意义。“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共生发展聚焦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完整性,以实现个体在德智体美劳各个层面的协调发展为逻辑起点,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美好体验,激发受教育者主动创造的倾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塑造学生道德品格方面,要融合其他各育的育人价值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构筑起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幸福人生和生命价值。
三、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1. 秉持“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发展的育人理念
“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从一定意义上讲,二者是发展递进的关系,但要实现二者融合发展的育人目标是一项复杂且具体的系统工程。要提升育人理念,就要提高“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的思想认识,认识到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发展逻辑,在思想上行动上落实合力教育的实践要求,全面培育时代新人。由此,秉持“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发展的育人理念势在必行。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理念。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等现象,导致五育之间的失衡,甚至割裂。由此,要转变唯某一方面的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