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育人模式研究
勾黎黎
长春南湖实验中海小学
一、引言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做出了新的阐释,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更是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和提升创新思维的现实要求。因此,建设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小学教育课程育人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二、人工智能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特点
1. 融合性
人工智能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突破了一向单一的传统劳动技能的传授,重视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个学科的深度融合,通过科学融合建构的学习体系,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积淀和实践知识应用的能力,不仅仅是单纯的劳动技能。
2. 创新性
劳动教育课程十分强调小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课程内容着重培养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善于尝试、应用新方法、新思路,在面对各种新挑战时敢于尝试克服。在“课程”“单元”和“微课堂”设计中,通过各具特色的劳动活动和劳动实践任务,能促进学生在自主操作的过程中提升创新实践、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3. 智能化
劳动教育课程紧密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要求,充分结合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对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及评价模式进行创新改革。依托智慧性教学硬件设施与平台,进而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需求与进程的最新进展,并且在充分分析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助与指导。与此同时,依托智慧性教学评价平台对学生开展针对性考核,进而最大限度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使各学生能够在课程中充分完成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三、人工智能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模式
1. 目标导向模式
目标导向教学模式是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目标下建构了系统的课程体系、内容以及相关教学目标等。明确了教学目标的教师,在这一教学模式指导下,可以积极引领学生参与相应的劳动教育,以此逐步提升其劳动能力、劳动素养与创新思维。
2. 项目式学习模式
该模式以某个具体的劳动项目为核心,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领域的跨学科学习。通过协作式、问题式、成果式等学习过程,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协作意识、创新能力、劳动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创新实践能力。第四,劳动竞赛模式。项目式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围绕某个劳动课题展开探究活动、问题解决活动,探索运用劳动手段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劳动问题的能力。
情景模拟模式
该模式下可以运用 VR 技术、AR 技术模拟虚拟劳动情景,让学生参与虚拟劳动实践,这种模式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实践需求,又化解了劳动实践中的危险问题,提升了劳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情景模拟模式可以模拟真实的劳动情境,让学生有现场感,促使劳动技能的掌握更加容易。
四、人工智能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课程需要掌握人工智能知识技能的人才来开展教育实施工作,因此小学应积极招聘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使其给学校引进相关的信息技术人才,使其能够带给教师人工智能技术,帮助教师强化、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教学,让小学的劳动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加强对小学教师的培训,对他们进行培训与继续教育,让小学教师知道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以此提升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度与重视度,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与业务技能,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讲座以及研讨会等,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在头脑中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掌握新的教育理念,以促进教师的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
2. 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
学校需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兴趣爱好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活动、实践内容,考虑活动、课程的实用性和创造新型教学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方式完成学习过程、掌握劳动技能。同时也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劳动教育教学资源、工具,比如利用VR 技术,让学生在虚拟劳动实践中学习、了解劳动的过程。
3. 完善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是人工智能时代开展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所必需的,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重视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实践能力和劳动创造成果的评价等内容,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可以对学生的劳动学习过程和劳动品质做更为客观的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4. 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
人工智能时代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需要学校与家庭共同承担。学校应对小学劳动教育的落实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定期将小学劳动教育的落实情况汇报给家长,征求家长对小学劳动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让家长对小学劳动教育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与认知。通过定期组织的家长会和家访等活动,学校随时掌握家长对学校小学劳动教育的了解和需求情况,进而制定出针对性强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素质培养方案。同时,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对家长与学生的劳动实践体验活动的组织,促成家长走进孩子劳动实践活动的第一线,让家长切实感受到学校组织的小学劳动教育对其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意义,从而积极投入到孩子的劳动实践中,实现小学劳动教育的家长共参与。
五、结论
在人工智能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必须适应时代背景下的育人模式和手段,从而促进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育人的最佳化,塑造小学生优良的劳动素养、劳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推动小学生综合发展的基础化进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形态会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并且赋予更多的智慧化与个性化,促进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佳 , 方慧 . 人工智能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实践与创新 [J]. 人生与伴侣 ,2025,(20):88-90.
[2] 包士娟 . 人工智能融入小学劳动课程的实践探索——以农业生产劳动“ 自动浇水装置” 为例 [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2024,(11):39-41.
[3] 陈李芬 , 段焕菊 . 人工智能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思考 [J]. 云南教育 ( 小学教师 ),2023,(10):41-42.
[4] 范源 . 人工智能与小学劳动教育的融合 [J]. 云南教育 ( 视界时政版 ),2023,(0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