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户外体育自选游戏:从儿童视角出发的评价指标与策略研究

作者

段政壹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第四幼儿园

引言:幼儿园户外体育自选游戏在环境、游戏内容以及教师支持等方面进行调整,对场地区域做出合理设计,在跑、跳、爬、平衡的不同类型游戏中自主选择,锻炼身体。依据发展水平进行分层设计,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级的选择,使游戏更具有趣味性,同时让幼儿提高身体运动技能。并且在尊重幼儿自主性的同时给予适时的鼓励及引导,协助、帮助幼儿攻克难关,使其建立自信,感受更多的“自选游戏”成长体验。

一、幼儿园户外体育自选游戏的评价指标

1. 游戏环境的安全性与适宜性

户外幼儿自主游戏空间的周边环境直接关系到游戏兴趣与幼儿身体状况的发展。空间的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问题,譬如地台材质、防摔防滑措施,游戏区的设备设施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和发展特征,是否定期清理维护检查等。其二是环境的适宜性,场地空间的大小、是否有明确划分的游戏区域,是否有足够的阴凉处与休憩设施来保障幼儿户外自主游戏有足够的探索自由以及游戏的安全性。

2. 游戏内容的自主性与挑战性

自主是指游戏中孩子是自主选择的,幼儿自选游戏的评价其内容首先符合自主性这一原则,游戏内容的材料多样吗?这些内容能够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兴趣吗?能不能让幼儿自己选择使用器材,并能够自主创新和应用器材开展游戏。另外还应该具有一定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孩子身体素质。运用孩子对游戏内容兴趣选择、游戏时间长短、游戏互动的情况来进行游戏内容的调整。

二、幼儿园户外体育自选游戏的优化策略

1. 创设幼儿需求的多元游戏环境

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特点,引导幼儿参与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喜爱之情。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特点,提供满足幼儿需要的丰富游戏环境。游戏环境要有不同运动区域的设置,如跑动区、攀爬区、平衡区等,能满足幼儿不同运动需要。游戏材料投放要合理,既有固定材料又有可移动游戏材料,丰富游戏的变通性与探索性。

比如,在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教师在固化的设备基础上,增加了各种可以挪动的游戏材料,例如大块积木、长绳子、软爬网等。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拿取不同的材料进行拼装,以实现自己的游戏形式。有的幼儿根据绳子来安排障碍玩法,锻炼幼儿身体的平衡性;有的幼儿使用大块的积木去搭建城堡,进而进行角色互换的游戏。在这种游戏情境下,幼儿不仅能独立探索不同的身体运动方式,还可以在合作游戏的过程中发展同伴合作的能力,让游戏变成一场丰富的活动。

2. 设计契合幼儿发展的游戏内容

游戏内容的设计应契合幼儿身体的发展特点,又要满足他们的兴趣,让幼儿不同能力水平都能找到适合的游戏方式。游戏材料应选择具有开放性的材料,比如木头块、绳子、轮胎等,幼儿可以利用它们自由组合,可以创造出新的玩法;游戏任务要有一定的分层设计,比如一个游戏分为低中高不同任务,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任务挑战。

比如,在一次户外游戏活动中,教师组织了一次“丛林探险”。初级关卡是穿网,让幼儿锻炼简单的爬的技能,中级关卡是木桩上的走,让幼儿锻炼平衡能力,高级关卡是过障碍,锻炼协调身体的能力。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发现有些幼儿做完初级游戏后,发现了更高关卡的兴趣,自己尝试着做不同的游戏项目,这也彰显了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尊重,为他们提供了持续成长的空间。

3. 提供促进幼儿成长的教师引导

幼儿园户外的体育自选游戏活动需要教师给幼儿提供必要辅助、引导,让幼儿充分探索体验游戏活动的乐趣。教师可以在游戏活动中简单讲解游戏的基本规则,让幼儿对基本的安全知识以及游戏操作等方面有所掌握。在游戏中注意观察幼儿发展的行为模式,适时给予鼓励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特别是对于动作较为迟缓或者缺乏自信的幼儿。

例如,在一次攀爬游戏时,有个幼儿在面对攀爬时害怕。教师可以给他示范攀爬的动作方法,同时也会让其他幼儿讲述自己的攀爬经历来消解幼儿内心产生的担忧情绪。当幼儿尝试做第一步时,也会积极引导幼儿用双手抓住绳子并慢慢的用脚用力将身体抬高,当幼儿做到一小点,教师也会立刻给予幼儿掌声和称赞,以此来增强幼儿内心的信心。最后,该幼儿在克服了自身的胆怯心理之后,也会主动提出愿意进行其他具有一定难度的游戏活动。

结束语:

自选游戏环境安全且适宜,能带给儿童多样选择和安全的环境;儿童自选游戏内容丰富且具有挑战性,能带给儿童“玩”的刺激感受。从游戏环境优化、游戏内容的科学设置、教师的支持三个方面优化幼儿自选游戏,通过科学的评价和合理的优化,自选游戏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的运动体验。

参考文献:

[1] 王佩珍 .KDL 教学理念下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游戏化优化路径 [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03):16- 18.

[2] 马宁 , 杜蕊 . 幼儿园户外自主体育游戏活动实践 [J]. 儿童与健康 ,2022,(12):3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