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育现代信息化助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

黄良妹

东郊中心小学 571300

现代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着影响,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快速走出舒适圈,着力拓宽教学和运用的领域,避免出现知识单方面输出的情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各类课堂活动,成功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授课方式、丰富课程内容,从而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成效。

一、信息助力,直观情境,激趣教学

小学阶段学生展现出的最明显的性格特征就是活泼好动、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尤其是农村小学生日常能接触到更多有趣、新奇的事物,所以更乐于主动探索未知,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他们的这一特点,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内创设生动情境,营造出舒适、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备课阶段为突出主题将与之相关的图文、声像资源充分利用,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完成情境打造任务,将知识变化、形成过程用直观画面呈现[1]。利用好现代化信息优势辅助教学首先能成功激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其次对于一些概念化、半抽象化的内容也能具体、形象地展示,学生愿意主动观察、猜想、联想,最终在思路开阔、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对所学产生深刻感悟。

例如,教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时,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需要以“自然风光”为主题搜集丰富的资料,包括日出、日落、云、雨、雾、风、月等,最好选择相关的动态画面,再搭配音乐《夜莺》、《山涧》、《绿意小夜曲》等,由此完成情境的创设,在教学的初期阶段展示视频,用生动熟悉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同学们在观察中了解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并且能说出自己认为情境中的画面有什么奇妙之处,从而活跃课堂氛围。

二、信息搜集,丰富展示,开放教学

农村小学传统教学中存在课程内容单一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到的更多是教材内容,对知识的解读视野受限,从而难以发现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也无法感受教材内知识更深层次的内涵,因此在教育改革的全新时期,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课程主题下搜索更多相关资料,并在教学过程中以最适宜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最终在成功扩大教学容量的前提下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储备更多知识、实现语文素养的不断发展。同时信息化资料展示在一定程度上还能精简教学,省去很多口头解析的过程,既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也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其后还能在拓展资料的引导下落实开放教学计划,突出学科特色,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2]。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为帮助学生深度感知作者想要借助文章传递的情感,可以搜集多种类型的教学辅助资料,包括文章创作的社会背景、真实故事以及近年来的相关影视作品,用丰富内容串联教学,首先出示作者梁启超的图片,将他的主要信息展示在图片旁,由此自然引出文章创作背景,其次播放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以毛润之为主的湖南第一师范学生朗读《少年中国说》影视片段,让学生真切感知的作者在字里行间传递出的力量的,这样在多元资料的引导下同学们更能理解“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一句话的含义,并随之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

三、平台搭建、实践引导,拓宽视野

高效率的课堂构建基于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只有在乐学状态下才能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而语文作为语言类学科,最重要的就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搭建一个更加开放的师生交互平台,对课前准备、课中讲解、课后复习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优化处理。

首先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信息共享、交流互动平台,教师在课前准备环节就能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文化资源,并成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预习更自由和自主,他们在任何地点都能接受信息资料,而课内教学中也可以利用丰富的辅助软件,如配音app、字词记忆 app 等,让课堂氛围更轻松,学生可以有实践、探索的机会,从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语文素养的发展[3]。

同时课后复习阶段教师也以“减负增效”为目标对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布置生活观察、共享信息、拓展阅读、影视欣赏等多种类型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复习、自主创造,实现高效教育目标。例如,教授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猫》、《母鸡》、《白鹅》三课后,教师以“我的动物朋友”为主题为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要求他们观察自己生活中会看到的小动物,并用手机随机记录下自己认为有趣、感人的画面,再上传至班级交流群中与教师、同学分享,这一课后任务的设置一方面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另一方面自然锻炼他们的观察、表达能力,在开放的信息化平台中他们放松身心,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综合素养的发展。

四、微课应用,翻转教学,助力发展

现代教育改革强调“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教师及时改变自身思想态度,真正做到突出学生在课内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有机会去探究、发现、表达与实践,真正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从而实现综合素养的发展。为助力学生课堂身份的转变,教师使用微课视频来完成翻转课堂的构建,以短小精炼的视频为引导划出学习重点,并为学生设置丰富任务,鼓励他们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知识探索,在自然状态下翻转师生身份,教师变成观察者、学生成为主导者,学生在主体意识增强的前提下发挥出自身的创造潜能,多角度解读知识,在交际中实现综合发展。

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将课文中的重点片段“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沙地看跳鱼儿”、“依依惜别”以声画结合的形式制作成三分钟以内的微课视频,将“我”情绪的变化进行直观展示,基于此为同学们设计三项自由探讨任务:1. 闰土性格特点是什么?“我”与闰土之间有哪些区别?“四角的天空”到底指什么?由此鼓励他们分组讨论,在微课引导下的小组合作中学生能积极阐述观点,他们能结合之前学习中对作者“鲁迅”的了解来拓宽讨论范围,最终在自由交际中感受人物形象,明确作者的实际创作意图。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现代信息化技术是教学改革过程中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对于农村小学语文课来说起到冲击作用,教师应该在保留切实有效传统教学手段和工具的前提下发挥出信息化技术的辅助功能,利用多元化网络资源深度解析知识、创设生动直观情境、组织丰富实践活动,使其与传统教学模式优势互补,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意识、主动精神的前提下打造优质教学课堂,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为农村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薛妹 . 探究基于合作学习的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策略 [J]. 中国新通信 ,2021,23(16):193- 194.

[2] 虎兰兰 . 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探究 [J].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20(10):227.

[3] 于永灵 . 基于微课的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探究 [J]. 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2020(10):222.

作者简介:黄良妹,1985年3月生,女,汉族,海南省文昌市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