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地域历史文化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赵华琳 刘红超

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

摘要:地域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本地文化的理解。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有责任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深化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其文化自信,有效促进学生对地域历史的全面理解。本文针对高校地域历史文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地域历史文化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方法,以期为高校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地域历史文化课;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地域历史文化的教学在高校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桥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社会对教育多样性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校教育面临着如何提升地域历史文化课程吸引力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探索并实施创新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通过整合新兴的教学工具,教师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进而提高其文化认同感。这种教育模式的创新不仅对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益,同时也能够为传承优秀地方文化提供帮助。

一、高校地域历史文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地域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不深入

在高校地域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对地域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不够深入是一大核心问题。这种表面化的教学不仅会限制学生对于本地区文化特色和历史深度的理解,也会影响其构建地方认同感的能力。地域历史文化课程通常承担着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的责任,但当这些课程未能深入挖掘和传播地域文化的内在价值时,其教学效果便大打折扣。此外,这种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还体现在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上。理想情况下,地域历史文化课应该帮助学生在宽广的中国历史与文化知识背景下,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专业知识。然而,由于课程深度不足,学生的知识体系往往难以形成有效的横向和纵向链接,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缺乏深度的教学还会导致学生课程参与度不高。如果课程内容浅显乏味或未能触及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自然降低,这又进一步影响课程的传播效果。地域历史文化的宣传和传播范围有限,意味着课程影响力的局限,难以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产生影响。教师需要重视深入地域历史文化课程内容的研究,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深入人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地域历史文化的挖掘不够全面

高校地域历史文化课程在挖掘地域历史文化时常显得不够全面,问题主要表现在历史与文化知识的分配不均衡。地域历史文化教学不仅应涉及地域历史的发展过程和文化资源的展示,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入解读地区文化特征,加深学生对该地区历史和发展的理解。然而,目前的课程设置往往重视文化的铺陈而忽略历史的深入叙述,特别是对近现代历史的探讨不足,这导致学生对地域历史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当前的教育实践中,许多课程侧重于文化的起源和背景介绍,而将历史知识的讨论限定在古代,忽视近现代的历史状况。这种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在于未能充分展示历史与文化的动态发展,导致学生难以全面理解地区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在对草原文化的教学中,如果仅关注传统游牧文化而不涉及近现代的经济社会因素和现代化转型,学生则可能错失理解该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适应和转变的机会。此外,地域历史文化课程的这种片面性还会影响学生的文化自信。当课程内容未能覆盖地区历史的全貌,特别是对近现代历史的探讨不足时,学生难以形成对自身所在地区文化和历史的全面认识,进而影响到其文化归属感。这种教学的不足也会限制学生从历史视角审视现代问题的能力,减弱教育的现实应用价值。地域历史文化的挖掘不足不仅会限制教学内容的深度,也会削弱学生对本地区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影响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真正实现地域历史文化教学的目标,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深入地挖掘和平衡发展,确保历史与文化的全面融合与动态展示,这对于培养具有全面历史文化视野的学生至关重要。

二、高校地域历史文化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方法

1、结合影视资料开展教学

高校地域历史文化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可通过结合影视资料等多种教学资源来实现,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并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融入考古资料以及专家讲坛,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生动全面的历史文化学习体验。在地域历史文化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单一的教材阅读往往无法满足对历史深度和广度的需求。教师在讲解儒家文化时,仅依靠教材内容可能难以全面展示孔子的思想及其历史影响。通过《史记》《论语》《孔子家语》等古代文献,结合历史影片的播放,教师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获得更直观的历史体验,还能深化对儒家文化核心价值的理解。考古发现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历史课程提供坚实的物证支持。洛阳作为我国最早朝代夏的国都,之前多依靠文献记载。然而,随着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夏朝的历史得到实物佐证,这类考古资料的介入能够极大地提高历史教学的说服力。此外,教师利用央视“百家讲坛”等媒体平台的历史讲座,可使学生接触到各领域专家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分析。这种专家视角的引入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激发学生对地域历史文化的探索兴趣。结合影视资料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构建全面多维的历史文化知识体系提供坚实基础。

2、融合学生兴趣设计课堂

兴趣被誉为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激发其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从而更深入地掌握和感悟历史文化的精髓。地域历史文化教学中,选取与学生兴趣相关的切入点尤为重要。在介绍儒家思想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时,从其成长经历着手,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孔子的故事不仅仅是史料的记载,还是其坚韧不拔精神的体现。介绍孔子从年幼失去父母的困境中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学习并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励学生面对困难时也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孔子的个人历史出发,逐步过渡到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以及这种文化如何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发展。通过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个人到整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满足个人兴趣的同时,深刻理解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兴趣,探讨孔子的生平事迹及其教育理念,不仅让学生学习历史事实,更通过故事化的叙述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情感世界。这样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情感和思想上的启迪。融合学生兴趣设计课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挖掘与学生兴趣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现象,地域历史文化课程能够更加生动深刻地传达历史文化的内涵,实现教学内容的生动化,从而培养学生对地域历史文化的持久兴趣。

结语:综上所述,高校地域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是对教育质量提升的积极探索。通过结合影视资料和融入学生兴趣的教学策略,教师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地域文化的深入理解,增强其文化自信。在全球化与地方化交织的当代,深化地域历史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具有地方责任感的未来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郭荣梅.地域文化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路径——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02):81-84.

[2]张文,马欣然,张晖宇.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以桂北地区为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01):78-81.

[3]曹欢荣.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研学实践教学方法论[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2,43(06):61-65.

[4]杨强.高校地域历史文化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9,36(04):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