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媒体建设赋能高校就业工作创新发展

作者

李直锴 陈红六

宁夏理工学院 石嘴山市 753000

一、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新时代高校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普通高校就业工作正面临多重痛难点:产业结构快速调整与专业设置更新滞后形成“技能错配”,毕业生实践能力培养受限于优质实习资源不足,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单一、形式固化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就业信息分散导致学生获取有效资源困难,重点群体帮扶缺乏精准化手段。这些问题在普通高校中尤为突出,亟需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变革寻求突破。

融媒体作为整合云数据、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综合平台,兼具内容多元化、传播即时性、互动深度化等特点,能够针对性回应高校就业工作的痛点。其通过情景模拟、数据整合、精准推送等功能,重构就业指导体系、优化信息传播路径、强化精准帮扶效能,为高校就业工作注入创新动能。

二、融媒体技术丰富就业指导手段,破解实践能力培养困境

传统高校就业指导多依赖课堂讲授与纸质材料,存在互动性弱、实践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对职场技能的实操需求。融媒体技术通过多载体融合与沉浸式体验,构建“理论 - 模拟 - 实践”一体化指导体系,有效弥补这一短板。

一方面,融媒体技术以情景互动、模拟仿真等形式提升实践教学效果。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职场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历练职业技能:医学专业学生可通过模拟手术室掌握临床操作流程,工程专业学生能在虚拟生产线中熟悉设备运维规范,文科学生可在仿真会议室中演练商务谈判技巧。这种沉浸式体验突破了时空限制,使学生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积累“实践经验”,缓解普通高校优质实习资源不足的压力。

另一方面,融媒体平台整合多元教学资源,实现就业指导“随时可学、随地可练”。高校可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内容转化为微课、动画、互动问答等形式,上传至就业指导电子信息库。学生通过移动端即可自主学习,结合“一对一在线咨询”功能与职业规划师实时沟通,解决传统课程“千人一面”的局限性。某省属高校数据显示,引入融媒体指导模式后,学生简历通过率提升 32% ,面试技巧评分平均提高 27 分。

三、融媒体平台优化就业信息传播,打破信息不对称壁垒

普通高校毕业生常因信息渠道狭窄、获取滞后而错失就业机会,这一问题在地域偏远、资源有限的院校中尤为突出。融媒体平台通过整合多方主体、构建实时互动机制,打造“学生 - 高校 - 市场 -企业”四维信息网络,实现就业信息的高效流转。

首先,融媒体平台打破信息碎片化困境,实现招聘资源“一站式整合”。高校可联合省市级人才市场、重点企业搭建云端招聘平台,将校园招聘会、企业宣讲会、岗位需求表等信息集中呈现,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学生精准推送匹配岗位。例如,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自动筛选云计算、软件开发类岗位,向师范生优先推送基础教育系统招聘信息,使信息触达效率提升 40% 以上。

其次,融媒体技术强化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互动性。通过直播带岗、企业 VR 展厅、在线答疑等形式,学生可“云参观”企业办公环境、与 HR 实时沟通岗位细节,突破传统招聘的时空限制。某高校 2024 年春季线上招聘会中,120 家企业通过融媒体平台开展直播宣讲,吸引5000 余名学生参与,简历投递量较线下招聘会增长2.3倍,初步达成就业意向率提升至 28% 。

四、融媒体赋能精准就业帮扶,强化重点群体支持力度

普通高校中,脱贫家庭、低保家庭、残疾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尤为棘手,传统帮扶模式常因缺乏针对性而效果有限。融媒体技术通过数据画像与分类指导,构建“一人一档、一生一策”的精准帮扶体系,确保帮扶资源高效触达需求群体。

一方面,融媒体平台建立动态监测机制,精准识别帮扶对象。通过整合学生资助系统、学籍信息、求职记录等数据,自动标记重点群体学生,生成包含技能短板、求职困境、意向行业的个性化档案。例如,针对长期未就业的残疾毕业生,系统可自动提醒就业指导教师跟进,优先推荐远程办公、灵活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融媒体技术提供“全过程、定制化”帮扶服务。为脱贫家庭学生开设“职场适应性”线上训练营,通过情景模拟教授职场沟通技巧;为残疾毕业生制作“无障碍求职指南”短视频,详解企业招聘中的合理便利政策;为零就业家庭学生匹配“企业导师”,通过一对一视频指导提升求职竞争力。某高校实施该模式后,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率较上年提升15%,就业满意度达 91%。

五、融媒体推动就业工作模式创新,融合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

新时代高校就业工作不仅要提升毕业生就业率,更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融媒体建设通过创新工作形式与话语风格,将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指导,实现“就业育人”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

在工作形式上,融媒体技术推动就业指导从“被动灌输”向“主动参与”转变。通过校园就业 APP、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发布“大国工匠”“基层就业典型”等系列故事,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职业理想;开展“职场微短剧”创作大赛,让学生在剧本撰写中理解职业伦理;组织“政策解读直播”,用案例分析、互动问答解读就业扶持政策,增强学生对国家战略的认同。

在育人融合上,融媒体平台构建“职业素养 + 思政教育”双轨内容体系。将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要求融入情景模拟训练,在模拟职场冲突处理中强调诚信原则;将“服务国家战略”理念嵌入行业分析课程,通过数据可视化展示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中的就业机遇,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某高校通过该模式,基层就业毕业生占比从 18% 提升至 32% 。

六、结论

融媒体建设为新时代高校就业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与模式创新思路。其通过丰富实践教学手段、优化信息传播机制、强化精准帮扶效能、融合思政教育与职业指导,针对性破解了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中的技能错配、资源不足、信息不对称等痛点,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未来,高校需进一步深化融媒体技术应用:一是加强“技术 +内容”融合,开发更多贴合产业需求的虚拟实训场景;二是完善数据驱动机制,提升岗位匹配与帮扶的精准度;三是强化校企协同,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融媒体就业平台建设。唯有如此,才能充分释放融媒体的赋能价值,助力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Z].2021.

[3]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高校融媒体建设与就业工作创新研究报告 [R].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