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核心素养下指向合作对话的问题链设计的研究
王树峰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绫实验小学学校 215200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以及数据分析等。合作对话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合作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想法以及经验,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与分享,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数学知识。问题链设计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通过问题链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下,指向合作对话问题链的的设计可以将合作学习与解决问题有效融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以及数学核心素养。
一、数学核心素养下指向合作对话的问题链设计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合作对话式的问题链设计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在合作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表述自己的观点,还要聆听他人的意见,这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例如,设计“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链时,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你又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就是 180∘ 的?”“不相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难道是一样的?”等等,在合作对话中进行探索和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三角形内角和。
(二)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指向合作对话的问题链设计为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提供了平台,学生解决问题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在合作对话中,学生会知道怎样去和别人交流、怎样进行分工和合作,锻炼自己的合作力。如设计“数学建模”问题链的时候,学生需要小组合作完成建模任务,学生在合作中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发挥自己的长处,共同解决问题。
(三)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问题链设计可以实现以数学核心素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设计不同的问题链,如抽象问题链、推理问题链、建模问题链等,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数学核心素养。举例来说,设计以“数据分析”为线索的问题链,需要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培养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能力。
二、数学核心素养下指向合作对话的问题链设计的原则
(一)问题的情境化
问题的情境化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升问题的操作化属性。例如在设计“百分数”的问题链时可以创设商场促销的情境,要求学生计算商品打折价格,使学生在情境中深刻理解百分数。
(二)问题的多样性
问题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和发散思维。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设计一些选择类问题、解答类问题、应用类问题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形式多样化的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例如:在设计以“图形的认识”为题的问题链时,教师可以针对图形设计一些观察类问题、操作类问题、推理类问题。让学生从不同方面认识图形。
(三)问题的指向性
问题具有指向性,能让学生的思考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行。要求教师设计好的问题,明确每个问题的目的和作用,防止问题模糊笼统。例如,在设计“分数加减法”的问题链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指向的学习,比如“怎样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的关键是什么”,等等。
三、数学核心素养下指向合作对话的问题链设计策略
(一)梳理知识脉络,搭建问题基础
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发现旧知与新知的联系点,架设新知学习的桥梁。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先复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再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发现两者的联系,进而推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明确知识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在内容学习中找准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时,明确算式中有乘法也有加法的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算式中有括号应该先算小括号里的运算,掌握加减法和乘除法的运算层次关系,并以此设计“在一个有加法有乘法的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比如“多边形的面积”一课,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知识,再让学生看平行四边形,想一想怎样变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提问“怎样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呢?”让学生动手操作(剪拼),通过推导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后,再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 2 倍,高不变,面积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使学生深入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学习三角形和梯形面积时,还能够进一步关联平行四边形面积学习中已有知识,设计类似“三角形和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怎样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等问题形成知识链,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对话和深入的知识理解。
(二)设计递进式问题链,逐步突破难点
1. 运用多元知识梳理方法
归纳法:指导学生采集有关数学信息和例子,通过观察、分析找出共性规律,总结出知识要点。比如,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让学生算出若干不同的加法算式,如 2+3=3+2 、 5+7=7+5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在设计问题链的时候,可以先提出“计算下面几组算式,看它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的问题,再问“你能根据这些例子总结出一个规律吗”,再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分类:是根据知识性质、特征及功能将知识进行分类排列。在认识各个几何图形时,可以将三角形按照三角形的不同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将三角形按边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看到这些三角形,它们的角有什么不同吗?按照不同的角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几类呢?如果按照三角形不同边,你还可以将这些三角形分为哪几类呢?”这样的问题链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各类图形的特点。
思维导图法:用图的形式梳理知识,把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内容作为中心,运用线条、关键词联系彼此联想及所搜集的相关信息,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把分数作为中心,展开分数概念、分数的读写、分数的分类、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分支,设计问题链的时候先问“关于分数,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随后指导学生构画出思维导图,接下来提问“在你的思维导图里,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其他分支知识有怎样的关联呢?”让学生把知识结构起来。
问题导向法: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寻找答案梳理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与动力。在学习“年月日”时,提出“为什么有的月份是 31 天,有的是 30 天,2 月为什么有时 28 天,有时 29 天?”等问题。问题链可以从简单的“一年有几个月?”逐步深入到“为什么会有闰年和平年之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设计层次分明的问题链
情境性问题: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对问题先有感性的认识。如在学习“百分数的应用”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创设商场打折的情境,提出商场里一件衣服原价 200 元,现在打 8 折出售,你知道现在这件衣服多少钱?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熟知的情境中感知百分数的应用。
体验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实验等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然后提出“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什么角?”“你能由此推测出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等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索知识。
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提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圆的周长公式。
应用性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学习“比例尺”后,提出“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0 的地图上,量得 A、B 两地的距离是 4 厘米,A、B 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等问题,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知识。
延伸性问题:在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欲望。在学习“圆柱的体积”后,提出“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 2 倍,高不变,它的体积会怎样变化?”“如果把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
以“方程”教学为例,“用字母表示数”(小明今年a 岁,爸爸比他大 28 岁,爸爸年龄是 ___),“等量关系分析”(路程 Σ=Σ 速度 × 时间),然后才是“列简易方程解决问题”,从“用字母表示数”到“等量关系分析”再到“列出简易方程解决问题”的问题链设计,先让学生把握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然后分析等量关系,最终学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由“这个题目中我们应该用哪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如何找到这个题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该怎样求解?”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这样就逐步解决了“用字母代替未知数”的抽象困难。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合作对话欲望
1. 设计梯度化问题链,逐步引导深入对话
把一个相对复杂的大问题细化成一连串有逻辑关系的子问题,形成梯度性问题串,启发学生通过子问题的层层深入进行思考,各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合作对话。如在探究多边形内角和的时候,可先询问“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这是学生已有知识;而后问“四边形内可以分几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再问“五边形、六边形呢?”,然后引导学生“n 边形内角和怎样计算”,通过以上的问题串,学生从最简单的一个三角形开始,
层层递进,向更高难度的多边形推演,在每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都有机会进行同伴间的交流,在问题难度不断递增的进程中,合作对话不断推进。比如学习函数性质时,先让同学观察最简单的函数的图像,再问“这个函数图像上升还是下降”,进一步问“在哪一段区间上上升或下降,有何规律”,再进一步问“怎么用数学语言准确叙述出函数单调性”,让学生在问题逐渐推进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函数性质的理解,在相互合作对话中不断推进。
2. 设计高开放性问题,鼓励多元对话
创设要求学生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多种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力,为学生的合作对话提供开放的空间。比如学习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给出一个不规则组合图形,问“你能想出哪些方法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可以想到分割法、添补法等不同的方法,小组中再分享自己的思路,学习方法等。再比如学习统计知识,给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统计的知识问题,如“怎样统计学校校门口一天中通过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车辆数量?你会怎样统计?”学生可以多角度思考,设计出多种统计方案,经过交流过程中丰富思维、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
3.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对话实用性
结合生活实际情境,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建立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用处,激发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合作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百分数应用,创设购物打折的生活情境:“商场购物有促销活动,一个衣服原价为 200 元,促销为打八折出售,另一家商场同样的衣服原价 220 元,促销打七五折出售,在哪家商场买更划算?”需要学生运用百分数知识进行计算、比较,在学习中与同伴交流自己购买时的购物策略和方法。再如:学习行程问题,创设出行旅游的生活情境:“在假期我们要去一个景点旅游,距离是 300km ,如果我们开车的速度是 60 千米 / 时,上午 8:00点出发,几点能到达?”让学生利用合作计算和交流,规划出行时长,体会数学的价值。
结论
在数学核心素养下,指向合作对话的问题链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遵循问题的情境化、多样性、指向性等原则,设计出合理的问题链,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对话,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实践,优化问题链设计,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令占海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研究 [J]. 启迪与智慧 ( 下 ),2025(3):0126-0129.
[2] 骆珏秀 , 陈孝然 , 穆肃 . 核心素养培养下小学数学数字化教学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J]. 数字教育 ,2024,10(02):47-54.
[3] 张广余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探究 [J]. 华夏教师 ,2025,(06):109-111.
[4] 陈连玉 .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有效策略探讨[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10):131-133.
注明:本文系“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双学年专项课题《数学核心素养下指向合作对话的问题链设计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1023XP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