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教—学—评” 一致性的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策略研究
刘超云 陈慕容
邵阳市北塔区状元小学 湖南邵阳 422000
中图分类号:G6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 教—学—评” 一致性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所谓“ 教—学—评一致性” ,即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之间应保持统一与协调,这种一致性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思考的能力。然而,课堂中如何有效运用评价语言,尤其是在不同课型中的具体实践,仍是教学工作中的一大挑战。本文将以具体的教学实例为基础,深入分析课堂总结环节中评价语言的双重功能,并探讨其如何通过“ 教—学—评一致性” 实现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1 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学—评” 一致性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同时通过精准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及时反馈,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持续性。例如,在一堂精讲课中,教师若通过评价语言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知到知识的深度与内涵,进而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水平。评价语言的精准与及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与理解,让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具实际意义。
同时,"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同的教学环节和课型,灵活运用评价语言,尤其是在略读课和习作课中,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为评价语言设计的核心。略读课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快速理解与自主分析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评价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能够帮助学生确认自己的学习进度,激发他们的思维深度,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发挥其潜力[1]。而在习作课上,评价语言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作欲望和表达能力,教师的评价应关注学生作品中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表达,注重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一过程中,评价语言的艺术性与情感表达是对学生作品的点评,也是对学生创作能力的肯定。
2 语文课堂不同课型中的评价语言有效性分析
2.1 精讲课中的评价语言策略
在精讲课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复杂情节和人物分析的课文教学中,评价语言的精准性与深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厘清课文中的核心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的多维性,让学生在每一环节中都有的放矢[2]。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教师的评价语言要通过启发式的提问,促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揭示人物性格与情节发展的紧密关系。教师的评价语言还需具备引导性,帮助学生从文本的细节入手,逐步理解作者通过情节塑造所传递的深层次意图。
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草船借箭” 这篇课文为例,在教学至诸葛亮巧妙利用雾气和曹军的谨慎心理设计“ 借箭” 之计时,教师可以运用评价语言提问:“ 诸葛亮是如何利用环境和敌人的心理来完成任务的?” 这种引导性评价语言能够促使学生回归文本,探讨诸葛亮如何通过具体情境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此外,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回答,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诸葛亮在逆境中如何找到突破口,以及他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扭转周瑜对自己的偏见。例如,在学生分析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微妙关系时,教师可以评价道:“ 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谋略上,更是在对周瑜心态的把握上,您认为他是如何做到让周瑜自叹不如的呢?” 通过这样的评价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与心理博弈,深化课文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理解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精妙之处。
2.2 略读课的评价语言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
在略读课的教学过程中,略读课强调学生快速获取关键信息,并通过筛选和整理这些信息来理解课文的主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指导者与激励者的角色,评价语言的核心要关注学生是否抓住了文章的重点,还应鼓励学生在快速浏览中发现文本中的细节与美感。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当是引导性的、启发性的,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动参与者,因此,评价语言的策略应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点,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表达自己的理解,同时通过恰当的反馈引导学生在信息筛选和总结能力上不断提升[3]。
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 火烧云” 课文为例,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展示火烧云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接下来的略读环节教师应当通过评价语言提问:“ 通过略读,你们发现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样的评价语言能够帮助学生在浏览课文时迅速聚焦火烧云的视觉特点,捕捉到与自然景象相关的细节。同时,教师应通过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即时评价,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 你认为火烧云为何会有如此美丽的变化?这种变化和大自然的其他现象有什么相似之处?” 这样的引导性评价语言可以帮助学生将目光从信息抓取转向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对课文的进一步探索。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分享自己对火烧云景象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进行适时的点评:“ 你们的观察很细致,能否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火烧云的形成过程?” 这种反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的内涵,提升他们在略读课中的信息筛选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信心。
2.3 习作课的评价语言与学生创作表达的激励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反馈工具,也是激励学生创作欲望、提升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 习作课” 这种注重学生表达和创意的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注重对学生创作潜力的激发,这种评价语言需要深入到学生作品的具体细节中,挖掘学生写作中的亮点和不足,使评价成为学生不断提升写作能力的动力源泉[4]。
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我想对您说》” 的习作教学中,这篇习作的主题是学生通过描写自己亲近的人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恩之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刻画展开。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语言给予学生更具启发性的反馈,如“ 你在文章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坚韧,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你对人物的真实情感” ,或者“ 你描写的动作细节如‘ 双手紧握着方向盘’ 给人一种力量感,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这种具体、深入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看到自己作品中的闪光点,也让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中更加坚定继续创作的信心。通过不断的反馈和激励,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写人作文的技巧,从观察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到内心情感的描写,并将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加生动、真实的作品。
3 课堂教学环节中的评价语言艺术性与有效性探讨
3.1 预习环节的评价语言策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在预习环节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它需要通过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另一方面,它也要通过对不足之处的指引,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理解上的盲点或偏差[5]。因此,教师在预习阶段要关注学生对基本字词和语句的理解情况,还要通过细致的语言提示,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旨,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挖掘文章中的细节和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中,学生可能在预习时对“ 圆明园” 的辉煌描述和后续的毁灭情节有所了解,但如何连接这些情节与文章主题的表达,可能需要教师通过评价语言进行深度引导。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 圆明园在描述中的美丽与庄严,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你认为它的毁灭有什么象征意义?” 这些问题既能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又能促使学生思考课文所传达的历史警示。此外,如果有学生将圆明园的毁灭仅理解为一场大火的破坏,教师可以用评价语言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思考,如:“ 你提到了圆明园被烧毁的情节,那你是否注意到,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物质的损失,更是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丧失?你如何看待这背后的深层含义?” 通过这种评价语言的引导,学生能够从表层理解走向深层的历史反思,逐渐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历史教育意义。
3.2 学习品析中的评价语言引导作用
在语文课堂的学习品析环节,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具有指引性和启发性,要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文本。在分析课文时,学生会停留在表面理解上,缺乏对文本深层含义的挖掘。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具体反馈,帮助学生发现文章中未曾注意到的细节,激发他们的思考,助力他们建立起更深刻的阅读和思维模式。
在部编版四年级下册“ 手术台就是阵地” 的教学中,课文通过白求恩大夫在战斗中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他极高的职业素养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若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内容有一定理解,但未能深刻挖掘白求恩大夫的人物特征,教师可借助引导性评价语言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 你提到白求恩大夫在战斗中的坚持不懈,这是非常重要的,但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 手术台就是阵地’ 的表现中,体现出的不仅是对职责的执着,还有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通过这种引导,学生能从深层次上理解他对生命和工作的尊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地解读人物的内涵。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具体点评,帮助学生在细节处发掘更多的情感和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人物精神的崇敬之情,深化他们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3.3 课堂总结中评价语言的总结性与激励性
课堂总结中的评价语言的作用是双重的:它既要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也要鼓励学生继续改进,激发他们更深入思考和学习的动力。有效的课堂总结评价语言应当通过深入挖掘学生学习中的具体表现与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反馈[6]。这种反馈可以借助正向的鼓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同时也应通过细致的点评,指出学生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看到改进的方向。
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 琥珀” 《琥珀》这篇课文为例,课文通过生动的故事描述了琥珀的形成与发现过程,同时融入了作者对琥珀形成的推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了琥珀的自然历史,提升他们的想象力与推理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总结时,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细致的反馈。若有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琥珀的颜色和质地,教师可以评价道:“ 你对琥珀的描写非常生动,‘ 如同晶莹剔透的琉璃珠’ 这一表达不仅形象而且贴切,展现了你对琥珀美丽外貌的独到见解。” 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细腻观察力,也帮助他们认识到文字表达的魅力。而对于学生在推测琥珀形成过程时,表现出思维不够深入的情况,教师则可以通过引导性的评价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 你的推测思路很清晰,已经抓住了琥珀形成的关键环节。你可以再思考一下,为什么当时的松脂能够保存下这些小生物,是不是与当时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关?” 这种带有启发性的评价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激发他们的思考与探索精神。通过这样深入的评价语言,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他们从更高层次进行思考的兴趣,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 教—学—评一致性” 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剖析,可以看到,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需要精准反映学生学习的成果,还应具备引导性和激励性。课堂总结环节,作为教学中的关键节点,尤其应关注评价语言的综合性作用。教师通过细致的评价语言,能够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优点的同时识别不足,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深度思考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探索“ 教—学—评一致性” 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深远影响,优化评价语言的设计,使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今秋.“ 教学评一致性” 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4(32):58-60.
[2]张旭,栾瑶瑶,卢永丽,等.基于“ 三单” 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分析[J].求知导刊,2024(28):20-22.
[3]计晓蕾.多角度提升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评一致性” 的策略探究[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35):88-89.
[4]曹凌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学、评” 一致性的实施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8):106-108.
[5]张土兰.基于“ 教—学—评” 一致性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24(22):43-45.
[6]王佳润.浅析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评” 一致性策略的有效应用[J].名师在线,2024(16):73-75.
作者简介:刘超云(1976—),女,汉族,人,大学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项目基金: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20230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