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动画电影中的创新表达路径研究
余越
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2023级电影制作专业 浙江省嘉兴市乌镇 314500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技艺、表演等文化形态,是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载体。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非遗传承面临传承断层和观众流失的挑战。动画电影作为一种兼具艺术表现力和传播力的媒介,具备将传统文化视觉化、故事化的优势,为非遗创新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动画电影中的表现现状与创新路径,并提出适应新时代文化传播需求的创新策略,以促进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现代传播。
二、动画电影与非遗融合的可行性
动画电影以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与技术可塑性,为非遗的当代表达与国际传播提供了理想的载体[1]。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二维、三维动画及新兴的 AIGC 生成式内容制作,为非遗元素的符号化、故事化和视觉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手段,使原本依赖口传心授的非遗技艺得以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 活” 在银幕之上。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动画电影中的现有应用现状
(一)代表性案例分析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表达方面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这些影片巧妙地将传统神话、民间传说与现代叙事相结合,既保留了非遗元素的文化底色,又以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重新演绎。《大鱼海棠》通过水墨风格与中国古典美学打造独特的东方幻想世界,影片中的服饰、建筑与神兽形象均融入了大量传统文化符号,唤起观众对古老文化的情感共鸣。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在延续传统神话人物的基础上,对“ 哪吒” 形象进行性格重塑与价值观更新,使古老的神话英雄焕发出叛逆、勇敢、个性鲜明的新面貌,更贴近当代年轻观众的精神需求。
(二)应用模式与表现形式
1. 元素提取与视觉化
在现有的非遗动画电影中,最常见的应用模式是对非遗元素的提取与视觉化转化。创作者通过对传统工艺、图腾符号、地域文化特色的提炼,结合现代美学与动画设计语言,赋予传统元素新的视觉表现力。例如,苗族刺绣、敦煌壁画等文化符号常被用作人物服饰、场景装饰或动画背景,既提升了画面的文化质感,也让观众在视听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非遗文化的熏陶。
2. 故事化改编与人物塑造
除了元素的视觉化,非遗在动画电影中的另一核心表现形式是将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故事化改编。创作者通常通过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或地方志异进行叙事重构,将原本静态的非遗符号转化为可感可叙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线索,使非遗元素与现代观众的情感产生共鸣。角色的性格塑造也往往结合当代价值观念,如对传统英雄形象的再解读、边缘角色的个性化刻画等,既保留了传统故事的文化根基,又为古老文化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
3. 音乐、服饰与工艺等多维度融合
在多维度融合层面,非遗动画电影常将音乐、服饰、工艺美术等多重元素打包运用,形成综合性的文化表达。例如,在背景音乐中融入传统乐器和民族民间音乐旋律,使视听体验更具地域性与文化沉浸感;在人物造型与场景设计中,保留传统刺绣、印染、建筑等工艺美术细节,通过数字化手段重现其质感与工艺特征。这种多维度的融合不仅丰富了影片的文化层次,也提升了非遗元素的传播力与艺术感染力,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2]。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动画电影中的创新表达路径
(一)创新叙事策略
在动画电影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表达,创新叙事策略是关键路径之一。《白蛇:缘起》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动画电影,以中国传统白蛇传说为背景,进行了大胆的故事重构和情感深化。影片通过前传的叙事视角,聚焦白蛇和许仙前世的情感纠葛,赋予传统故事更丰富的人物动机和内心世界,打破了以往简单善恶对立的叙事模式,使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角色的情感挣扎与选择。这种对经典传说的重新演绎,不仅使故事更符合现代审美和价值观,也增强了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
(二)视觉风格与美学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画表达还需在视觉风格与美学呈现上实现突破和创新。《姜子牙》采用了厚重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和戏曲化的人物造型设计,结合数字特效表现出浓烈的东方神话氛围,其色彩运用和光影处理突出了传统文化的神秘感与庄严感。两部影片均展示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动画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了非遗文化的视觉现代化。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动画电影将更加灵活地利用数字绘画、虚拟现实等多种手段,创造出既忠实于传统又具有创新美学的非遗文化形象,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和传播力。
(三)技术驱动与多媒介拓展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动画电影中的表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与创新空间。新兴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XR)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等技术,极大地拓宽了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通过三维建模与动态捕捉,传统手工艺、民族舞蹈、仪式活动等复杂非遗内容得以在虚拟环境中实现高度还原和沉浸式体验,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和互动性[3]。在多媒介拓展方面,非遗动画电影不再局限于银幕播放,积极拓展到短视频平台、游戏、数字博物馆等多元场景,实现跨平台联动与深度交互,构建以非遗为核心的 IP生态系统。
(四)观众参与与文化共创
现代文化传播日益注重观众的主动参与和共创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画表达同样顺应这一趋势,构建开放互动的文化生态。通过互动动画、用户生成内容(UGC)、社交媒体平台等方式,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而是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积极参与者。例如,动画作品配套的线上社区允许粉丝分享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与创作,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与碰撞。一些非遗动画项目还鼓励观众通过虚拟形象定制、剧情选择等互动机制,深度参与故事的发展,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共创不仅丰富了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还带来了内容多样性与创新动力,有助于解决传统文化传播中受众群体狭窄的问题。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动画电影融合现状的分析,明确了创新叙事策略和视觉美学创新在非遗动画表达中的重要作用。技术进步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应用,为非遗文化注入了更多表现手段和传播渠道。多维度融合与观众参与进一步丰富了非遗文化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未来,非遗动画需在保持文化真实性的基础上,深化内容创新和技术创新,打造具有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文化产品,实现非遗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全球传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彭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动画电影中的创新表达路径研究[J].戏剧之家,2025(14):158-160.
[2]苏东晓.新时代中国动画电影中民族文化遗产的审美再造[J].戏剧之家,2024(30):176-179.
[3]肖宇强.开发非遗动画电影助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及思路[J].新 疆艺术学院学报,2022,20(4):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