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变电设备检修效率的提升策略分析

作者

王波 李小龙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阿拉善电业局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 750306

引言

随着电网规模扩大和设备老化加剧,变电设备检修面临效率低、成本高的挑战。传统检修模式难以精准识别潜在故障,且过度依赖人工经验,导致资源浪费和运维风险。基于此,本文旨在利用先进检测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检修效率,重点研究智能化监测手段和数字化管理工具的应用,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1 变电设备的重要性

变电设备包括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避雷器、电容器、电抗器、母线及成套配电装置等类型。变压器用于电压变换和电能分配,断路器承担电路开断与保护功能,隔离开关实现电气隔离,互感器进行电流电压测量,避雷器防护过电压冲击,电容器与电抗器用于无功补偿和滤波,母线作为电能汇集与分配的导体,这些设备共同构成变电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变电设备检修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定期检修能够及时发现设备隐患,预防突发故障导致的大面积停电事故,确保供电可靠性。规范的检修维护可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更换成本,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高效的检修工作能快速恢复故障设备,减少停电时间,提升用户用电满意度。随着电网规模扩大和设备老化加剧,科学合理的检修策略对于维持电力系统稳定、应对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是智能电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影响变电设备检修效率的因素

变电设备随着运行年限增加会出现绝缘劣化、机械磨损等老化现象,导致故障概率显著上升,主要表现为局部放电增加、接触电阻增大、机械性能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必须通过科学检修及时消除隐患。当前部分变电检修仍停留在传统人工巡检和定期试验阶段,检测手段单一且缺乏智能化分析能力,难以及时发现设备潜在缺陷,导致检修针对性不足和资源浪费,无法满足现代电网对精准运维的需求。当前变电检修工作仍主要依靠技术人员现场作业,从设备检测到故障处理都需人工操作和经验判断,这种高度依赖人力的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主观性强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制约了检修质量的提升和电网运维的智能化发展。当前变电检修管理存在审批层级过多、信息传递链条过长、部门协同效率低下等问题,繁琐的流程环节导致检修响应迟缓,延长了设备停运时间,增加了不必要的运维成本,亟需通过流程再造实现高效化管理。

3 提升变电设备检修效率的策略

3.1 智能化检测技术

智能化检测技术在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红外热成像检测通过采集设备表面红外辐射如温度分辨率 0.05C ,结合热像图分析算法,可精准定位电缆接头过热如温差阈值 5C 、套管缺油等缺陷。局部放电监测系统采用UHF 传感器如频带300MHz-3GHz 和超声波探头如中心频率40kHz,通过时频联合分析技术识别放电信号幅值和相位特征,实现GIS设备绝缘缺陷的早期诊断。智能巡检机器人搭载高清可见光相机如分辨率4K 和激光雷达如测距精度± 2cm,基于SLAM 算法构建三维点云地图,配合深度学习模型如识别准确率 >95% 自动识别设备表计读数、油位异常等缺陷,显著提升巡检效率。

3.2 大数据与预测性维护

大数据与预测性维护技术通过 SCADA 系统如采样周期 1s 和分布式IoT 传感器如温度精度± 0.5C 、振动测量范围 0-10kHz 实时采集设备运行参数,构建包含电气特性、机械振动、局部放电等多维度状态数据库。基于 XGBoost 算法如特征维度 50+ 和LSTM 神经网络如时间窗口72h 建立设备健康指数模型,通过分析历史故障案例库如样本量 10 万 + 实现故障提前

7 天预测如准确率 85‰ 。结合剩余使用寿命预测如 RUL 误差± 15% 动态调整检修周期,将传统定期检修转变为基于设备实际状态的预测性维护,使变压器等关键设备利用率提升,非计划停运率降低 40‰

3.3 数字化管理工具

数字化管理工具为变电检修提供了全流程的技术支撑,MRO 检修管理系统采用微服务架构如响应时间 <500ms ,集成设备台账如数据字段 200÷. 缺陷记录、工单流转等功能模块,实现检修过程的可视化管控如任务完成率提升。移动终端应用基于 Android/iOS 平台开发,支持 NFC 标签识别如读取距离 <5cm 和二维码扫描,现场人员可实时上传检修数据如图片压缩率80% 、定位精度± 3m,工单电子化使审批流程缩短至 2 小时内。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设备三维仿真模型如 LOD400 精度,结合实时 SCADA 数据如刷新率 1Hz 进行虚拟调试,可模拟不同检修方案下的设备状态仿真误差<2% ,优化后的检修策略使平均停电时间减少,资源利用率提高。

3.4 管理优化策略

标准化检修流程是提升变电设备维护效率的核心举措,通过制定系统完善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明确规定各类设备的检修步骤、技术要求和安全规范,确保不同作业人员都能按照统一标准执行操作。同时优化关键节点的时间控制,科学安排停电申请、工作许可、设备检测和恢复送电等环节的衔接,最大限度减少非必要的等待时间,实现检修过程的规范化和高效化。这种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能保障作业安全,还能显著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为电网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是保障变电检修质量的重要基础,需要着力培养既精通设备原理又掌握现代检测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通过建立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将理论教学与现场实操紧密结合,使检修人员深入理解各类设备的运行特性和维护要点。同时引入虚拟仿真和增强现实等先进培训手段,模拟各类故障场景和应急处置流程,全面提升团队的技能水平和应变能力。还要注重培养检修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其能够结合设备状态数据和现场情况做出准确判断。打造这样一支技术全面、反应迅速的专业队伍,不仅能有效提升检修效率,更能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备件与资源管理是保障变电检修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其中关键备件的库存优化尤为关键。通过建立科学的备件需求预测模型,综合考虑设备故障率、维修周期和供货周期等因素,合理设置各类备件的安全库存水平。对关键备件实施分类管理,重点保障变压器组件、断路器等核心设备的备件供应,同时建立供应商评估机制确保及时供货。

结束语

总之,研究变电设备检修效率的提升策略,验证了智能化检测技术和数字化管理的有效性。未来,应进一步推广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化检修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更精准的设备状态评估。

参考文献

[1]黄晓冬.电力变电检修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探讨[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4,8(10):167-169.

[2]李文鹏,王晓航,王喜越,赵铁民.电力系统变电一次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研究[J].电力设备管理,2024,(19):13-15.

[3]梅乐寒.变电一次检修运行中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2024,41(10):290-291.

[4] 徐炎德. 变电一次检修和设备运行策略分析[J]. 集成电路应用,2024,41(10):306-307.

[5]姚宏伟.变电运维中的设备状态检修策略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2024,41(10):35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