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化英语慕课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沈小燕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重庆合川 401524
巴渝文化是长江中上游地区特色鲜明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但是关于巴渝文化对外传播的渠道和精品内容还较少。结合“ 一带一路” 建设,英语团队积极响应文化出海的国家号召,积极打造巴渝文化英语慕课,现将实践探索的实践与思考分享如下,希望给地方文化对外传播的后续专家学者研究提供案例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打造巴渝文化英语慕课的意义
(一)国家战略与地方文化出海的深度融合
政策导向下的文化传播升级在“ 文化强国” 战略框架下,教育部《推进共建“ 一带一路” 教育行动》特别强调“ 互联网+中华文明” 行动计划,要求高校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地域文化国际传播。重庆
“ 巴渝文化出海计划” 作为地方响应,将“ 山城文化符号系统” (如川剧变脸、火锅技艺、大足石刻等)纳入重点输出内容。英语慕课以其标准化课程体系,成为落实“ 文化走出去” 战略的技术抓手,例如重庆大学开发的《长江三峡文化导览》慕课,已纳入教育部“ 智慧高教” 平台国际版块。教育信息化赋能文化外交《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提出的“ 三个转变” 中,特别强调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巴渝文化英语慕课通过“ 技术+场景” 等创新形式,实现了文化传播从“ 平面解说” 到“ 沉浸体验” 的质变。
(二)地方文化传承数字化创新的需要
作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和网红城市,重庆独有的巴渝文化具有极高标识度,是年接待境外游客超 400 万人次的国际旅游城市。但其对外传播面临传统载体局限性的挑战,如对外传播解说系统单一、传播深度不足等问题。如何依托慕课等新媒体实现“ 破圈” “ 出海” 是传承地方文化、树立国家形象、讲好重庆的故事的迫切需要。英语慕课通过模块化设计,将“ 巴渝文化知识图谱” 分解为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10 个单元模块,可以有效支持学习者按需获取体系化知识。
慕课成为讲好地方文化故事的重要载体
慕课依托规模化覆盖、技术赋能、体系化叙事、跨文化适配等 4 大核心优势,其开放性、在线型和矩阵式传播,成为破解地方文化国际传播中“ 碎片化浅传播” 等痛点的关键载体,是实现地方文化故事从“ 文化输出” 到“ 价值共鸣” 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西南大学的评估报告表明,完成《重庆城市文化密码》慕课的学习者,对“ 魔幻山城” 的文化认同度有着显著提升。
二、地方文化对外传播的文献综述
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方面。专家学者认为地方文化对外传播具有文化外输、目的明确、方式多样、技术较强等特点[1][2];从研究带头方面呈现出新特点:一是传播主体方面,由政府主导转向“ 官方+民间+企业” 协同模式。二是传播话语方面,从单一话语研究向多模态话语研究转向。三是供给内容方面,从单一内容供给向话语供给、内容供给、价值观供给等方面多元拓展。四是研究重心方面,从国外理论借鉴和传播渠道研究为重,到“ 理论本土化紧迫性” 与“ 技术驱动实践创新” 的双轨并行。
在地方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方面。从理论研究方向来看,呈现出从单向到交互,从单元学科向跨学科融合,从数据渠道到技术驱动的深刻转变。从研究方向扩展方面,出现了“ 跨文化话语分析学” “ 跨文化语用学” “ 跨文化参照” 等多个分支。从研究类型来看,集中在对外传播战略研究、案例研究、要素研究等方面。在案例研究方面,专家学者对微视频、慕课、影视、文旅等多种对外宣传渠道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3][4][5]。
在巴渝文化对外传播方面。相关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态势,聚焦主体协同、技术赋能与教育创新三大维度。从主要传播载体来看,新媒体、新话语和新符号等正成为巴渝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视频、慕课和社交网络成为重要对外传播媒介。从存在问题来看,主要存在 3 大矛盾:一是短视频平台的碎片化传播与文化深度阐释间的冲突;二是文化传播对外需求与专业传播人才不足间的矛盾;三是传统地方文化外宣模式与 Z 世代沉浸式体验偏好间的落差。
从文献综述来看,针对慕课在地方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还较少,对巴渝文化对外传播的个案研究也较少,研究深度还有所欠缺,将巴渝故事挖掘与语言对外传播的融合还不够紧密,这为本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巴渝文化英语慕课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对象:
本课程以巴渝文化代表性著作为依托,是面向“ 一带一路” 国家高等院校一门英语通识选修课程。课程类别为线上课程,开设周期为一学期,授课对象为“ 一带一路” 国家国外高校学生、国内旅游专业学生、重庆普通高校学生。
(二)课程简介
一是课程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巴渝文化基本知识,掌握巴渝文化核心英语词汇,增强对重庆文化情感,提高文化自信,传播巴渝文化、讲好巴渝故事,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巴渝文化拥抱世界,让世界了解巴渝文化。
二是课程内容。根据巴渝文化代表著作,结合市文旅委的官方推介重庆代表元素,选取巴渝文化历史、人物、山水、民俗、节日、都市、交通、美食等 10 种代表性元素,共包含10 章,每一章推介一种巴渝文化代表元素。
三是呈现方式。每一章节包含“ 3+3′′ 内容,3 个核心内容(1 个真人线上课程、1 个中英文微视频、1 系列核心词汇),3 个配套内容(1 个章节测试、1 个课后讨论、1 个课程评价互动),以镜头语言、视频语言、线上互动交流、文化体验等为主要呈现方式。
(三)课程设计
一是教学大纲。各章节课时安排、每课时教学内容等。共包含 10 章,每个章节 1 个学时,每章课程时长 30 分钟左右。第一章是巴渝文化起源:历史沿革、古代巴文化、巴渝文化和重庆城市精神等。第二章是巴渝人物故事:巴渝品格、巴蔓子、秦良玉、聂荣臻等。第三章是巴渝山水文化:地理知识、两江文化、三峡景观等。第四章是巴渝民俗文化:劳动习俗、婚嫁习俗、传统集会等。第五章是巴渝时令节日:春节、端午节、少数民族节日等。第六章是巴渝近现代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大使馆建筑群等。第七章是巴渝交通建设:交通历史沿革、桥隧、过江缆车、轨道交通等。第八章是巴渝文化遗存:大足石刻、川剧、川江号子等。第九章是巴渝文化旅游:钓鱼城、磁器口、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等。第十章是巴渝代表美食:渝味火锅、重庆小面、涪陵榨菜等。
二是课程特色。首先,内容丰富、多样呈现的教学内容。选取巴渝文化最具代表性的 10 个代表性元素,每一章节包含“ 3+3′′ 内容,即 3 个核心内容(1 个真人线上课程、1 个中英文微视频、1 系列核心词汇),3 个配套内容(1 个章节测试、1 个课后讨论、1 个课程评价互动)。其次,串联古今、今昔对比的创新视角。从巴渝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入手,将巴渝文化、知识图谱、古今对比3 条课程脉络融为一体,从历史起源、今昔对比、文化逸事、现代内涵等入手,深入解析代表性元素的前世今生,从而展示历史变迁在代表性元素身上留下的痕迹。再次,知识图谱、身临其境的多维体验。根据巴渝代表性元素,每个章节有相对独立且又相互联系的知识图谱,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知识脉络;依托于官方相关英语资源,通过短视频、电影片段、模拟动画、文史图片、实景导游、艺术作品赏析等方式,让学习者跟随教师多维度体验巴渝文化。最后,多样有趣的线上线下互动。除了线上交流互动、线上交流答疑、课上内容学习、课下延伸学习的方式,课程中设置小组讨论、文化对比作文等任务,包括做一张思维导图、做一碗重庆小面、画一个川剧脸谱、学一首重庆民谣、看一部重庆电影、来一段角色扮演等有趣互动任务。
(四)教学设计
一是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该课程主要以线上英文授课,在线或论坛互动为辅,每课时围绕相应主题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供学生浏览学习:教学课程共分为 10 个章节,每个章节 1 个主题,“ 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效果—教学评价” 为主要轴线,以真人线上课程为依托,将知识图谱、微视频、文化赏析、文化体验等融入课程,辅以章节测试、课后讨论、课程互动等内容,将巴渝文化、英语知识图谱、古今对比3 条课程脉络融为一体,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对比分析法、体验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二是教学评估。以各章节内容测试、知识点掌握情况、课件学习浏览时长、参与课程讨论活跃度、期末考试、文化体验等形式进行,更加注重学习者对巴渝文化的获得感、参与感与体验感。
三是技术支撑。学校有较为丰富的慕课建设和管理经验,配备有专业的教学设备,同时团队依托于市文旅委和学校巴渝文化研究中心,有着较为优质、丰富的相关资源;同时依托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课程以及学校慕课团队,提供本课程制作及教学设计方面的支持;参与高校系全国知名外语类院校,设有专门翻译公司、一流录课设备,与文旅部门有长期联系合作,具有丰富英语在线课程录制经验。
四、巴渝文化英语慕课的创新探索
(一)对外传播方面的价值
一是智慧赋能多元慕课矩阵。在数字基建支撑下,通过开发课程知识图谱实现巴渝文化要素的语义关联,依托国内外慕课平台,智能辅助系统采用 AI 驱动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结合短视频创作工具赋能巴渝文化外宣实践,实现虚实结合的教学创新构建多元平台矩阵。
二是地方文化国际传播效能评估。传播效果评估包含质量监测与影响力扩散两个维度
前者通过慕课平台数据追踪构建学习者画像,结合海外用户调查完成跨文化接受度的测评;后者量化慕课平台的二次传播指数,并依托校地合作机制验证与文旅部门的协同成果,形成“ 技术研发—场景应用—效果反馈” 的完整闭环。
三是建构地方文化海外传播评价指数。从内容质量、传播效能、认同评价、成果转化等 4 个维度,以文化吸引力、课程评价、媒体转载率、多平台覆盖率、用户交互深度、跨文化话题讨论热度、海外受众正面情感倾向比例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为地方文化海外传播评价提供参考借鉴。
(二)教学改革价值
一是在教学改革方面。将巴渝文化通过英语慕课形式可以为巴渝文化学习者和英语学习者提供高频次、可选择、系统性、共参与的在线教学,对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与尝试,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需求;在线慕课方式,可以提升英语教师应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实现课程内容的同质化输出,也实现了巴渝文化的书面教材、图片资源、视频影像、英语导游等资源的有机整合。
二是在学生学习效果方面。《巴渝文化概论》的线下精品课程广受欢迎,线上慕课的多样呈现形式可以让更多学习者学习到巴渝文化、接触到巴渝文化,可以实现跨校的优质教学课程共享;选取巴渝代表性的元素,可以让学习者更直观、更生动地接触到巴渝文化;线上交流互动、线上交流答疑、课上内容学习、课下延伸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巴渝文化,提升学习效率与效果。
三是在社会效益方面。慕课可以让巴渝文化与英语有机结合,通过课程方式在“ 一带一路” 国家进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巴渝文化,传播巴渝故事,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对巴渝文化的英语慕课展示,通过文化输出的方式有助于进一步弘扬巴渝文化,让社会各界更注重对巴渝文化的挖掘与保护,促进更多的专家学者来对巴渝文化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盈秋.多模态视域下地域文化符号的对外传播[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00-106.
[2]嵇天雨.“ 一带一路” 背景下关中地域文化的对外传播[J].文化产业,2023(8):139-141.
[3]方芳.慕课时代中华文化传播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 江苏高教,2015(3):75-78.
[4]王方,刘佳佳.平台范式与地缘调适:“ 一带一路” 视域下中国微短剧国际传播的双重逻辑[J].
电影评介,2025(1):16-23.
[5]李晓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J].记者观察,2025(5):68-70.
作者简介:
沈小燕(1987- ),女,湖北钟祥人,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语言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