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中幼儿语言表达与社会情感能力的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吾哈丽妮萨·麦麦提
墨玉县北京示范幼儿园
引言:《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应“ 珍视游戏独特的教育价值” ,将游戏作为促进幼儿语言、社会、情感等领域发展的主要途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认知发展的外在体现,而社会情感能力则是幼儿适应社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核心素养,两者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语言是社会情感交流的工具,而积极的社会情感体验又能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角色游戏以“ 角色扮演” 为核心,通过模拟真实社会场景,让幼儿在虚构情境中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职责与互动方式。在此过程中,幼儿需要运用语言进行角色沟通,协商任务分工,同时还要处理游戏中的矛盾冲突,这些环节均为语言表达与社会情感能力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天然土壤。一、角色游戏中语言表达与社会情感能力的协同发展机制
幼儿的语言发展并非孤立的认知过程,而是与社会互动、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同样,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也需要通过语言交流来实现理解、表达与协商。在角色游戏中,两者的协同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机制展开:
(一)情境模拟:构建语言表达与情感体验的真实载体
角色游戏通过还原家庭、医院、超市等真实社会场景,为幼儿创设了“ 有意义的语言交流情境” 。与传统语言教学中“ 被动跟读” “ 机械对话”不同,游戏中的语言表达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功能性。例如在“ 娃娃家”游戏中,幼儿扮演“ 家长” 时需要用语言表达关爱,扮演“ 孩子” 时则要学会用语言表达需求;在“ 小医院” 游戏中,“ 医生” 需用清晰的语言询问症状,“ 护士” 则要通过语言安抚情绪。这些情境不仅要求幼儿准确运用词汇与句式,还需要结合角色情感调整语言语气与表达方式,实现“ 语言表达” 与“ 情感传递” 的同步。
(二)互动协作:推动语言逻辑与社交能力的同步提升
角色游戏的核心是“ 角色互动” ,而互动过程必然涉及语言协商与社交协作。在游戏开展前,幼儿需要通过语言讨论角色分配、制定游戏规则;游戏过程中,若出现矛盾冲突,则需要通过语言沟通解决问题;游戏结束后,还需用语言总结游戏体验。在这一系列互动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多维度锻炼:从简单的短句表达升级为连贯的逻辑叙述,从自我中心的表达转向关注他人需求的沟通。
(三)问题解决:促进语言策略与情感调节的共同发展
角色游戏中常会出现突发问题,这些问题为幼儿提供了“ 语言解决问题” 与“ 情感自我调节” 的实践机会。当“ 医生” 遇到不配合的“ 病人”时,需要调整语言策略:先通过共情语言安抚情绪,再用解释性语言说明检查的必要性,最后用鼓励性语言推动配合。在此过程中,幼儿需要根据对方的情绪反应灵活调整语言内容与方式,这不仅提升了语言的应变能力与策略性,还培养了情绪调节能力——当游戏不顺利时,幼儿需要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失落,并在教师或同伴的引导下学会用积极语言疏导情绪。这种“ 问题解决—语言调整—情感疏导” 的循环,正是语言表达与社会情感能力协同发展的核心路径。
二、角色游戏中幼儿语言表达与社会情感能力的协同发展策略
基于上述协同发展机制,结合幼儿园教育实践,可从“ 环境创设” “ 活动设计” “ 教师引导” “ 评价反馈” 四个维度构建具体策略,确保角色游戏既能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又能实现语言表达与社会情感能力的同步提升。
(一)环境创设:营造“ 安全、丰富、开放” 的游戏氛围
环境是幼儿游戏的“ 第三位老师” ,安全的心理环境与丰富的物质环境能为语言表达与社会情感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幼儿只有在感到安全、放松的环境中,才愿意主动表达想法与情感。教师需尊重幼儿的表达意愿,避免否定或纠正幼儿的“ 不规范语言” ,而是通过鼓励性语言增强幼儿的
表达自信。同时,教师应引导幼儿建立“ 倾听规则” ,让幼儿在被尊重的氛围中学会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社交情感。丰富的游戏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游戏灵感,为语言交流与情感体验提供载体。例如在“ 超市” 主题角色游戏中,除了准备货架、商品模型,还可添加“ 价格标签” “ 购物清单”“ 收银机” 等材料,幼儿需要通过语言讨论商品价格、根据清单采购,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自然产生语言互动。此外,可设置“ 情绪角” ,提供情绪卡片、毛绒玩具等,让幼儿在游戏中遇到情绪问题时,能通过卡片表达感受,帮助幼儿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语言表达。
(二)活动设计:聚焦“ 主题递进、任务驱动” 的游戏架构
角色游戏的主题与任务设计直接影响幼儿语言表达与社会情感发展的深度。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设计“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的游戏主题,并融入明确的任务目标,推动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能力协同提升。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生活经验局限于家庭与幼儿园,可设计“ 娃娃家” “ 幼儿园餐厅” 等贴近生活的主题,重点引导幼儿用简单语言表达基本需求与情感;中班幼儿开始关注他人与集体,可设计“ 小医院” “ 理发店” 等社区场景主题,引导幼儿学习角色专属语言,并在互动中学会关心他人;大班幼儿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可设计“ 幼儿园小超市” “ 社区志愿者” 等复杂主题,要求幼儿通过语言协商分工、制定计划,培养团队协作与责任意识。
(三)教师引导:发挥“ 观察、支持、介入” 的专业作用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并非“ 旁观者” ,而是幼儿能力发展的“ 引导者”与“ 支持者” 。教师需通过科学的观察与适时的引导,推动语言表达与社会情感能力的协同发展,避免“ 过度干预” 或“ 放任自流” 。教师需提前熟悉游戏主题与目标,在游戏过程中重点观察幼儿的语言表达情况与社会情感表现。
(四)评价反馈:建立“ 过程性、多元化” 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反馈能帮助教师了解游戏效果,也能让幼儿明确自身的进步与不足,进一步激发语言表达与社会情感发展的动力。评价应聚焦“ 过程而非结果” ,采用“ 教师评价、幼儿自评、同伴互评” 相结合的多元化方式。评价时需从两个维度设置具体指标。语言表达维度包括“ 能否清晰表达需求与想法” “ 能否用语言与同伴协商” “ 语言表达是否丰富、连贯”等;社会情感维度包括“ 能否识别自身与他人情绪” “ 能否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 “ 遇到冲突时能否用积极方式解决” 等。
结束语:角色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活动形式,为语言表达与社会情感能力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独特且有效的路径。通过构建“ 安全丰富的环境” “ 递进式的活动设计” “ 科学的教师引导” 与“ 多元化的评价反馈” ,不仅能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表达与互动的乐趣,更能实现“ 语言为情感服务、情感为语言赋能” 的协同效应,为幼儿未来的社交适应与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晨晨.角色游戏促进大班幼儿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 2025.
[2]丁方尧.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行动研究[D].成都大学,2025.
[3]黄温迪.发展适宜性视角下托班角色游戏区环境改进的行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25.
[4]曹静,孙运祥.混龄教育视角下职业角色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路径研究[J].教师, 2025,(13): 122-124.
[5]刘晓.中班角色游戏中幼儿主动学习的现状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