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模态教学的英语低年级课堂趣味性提升策略研究
赵改兰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万纪小学 730500
一、引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更是他们开启语言学习大门的金钥匙。该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持久性较差。若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仅依赖课本和教师单向灌输,极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从而错失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
二、多模态教学的理论内核与低年级英语课堂的适配性
多模态教学的核心在于“ 整合” 与“ 协同” 。它并非多种教学媒介的简单堆砌,而是有目的地将不同模态的优势进行有机融合,使其相互强化、互为补充,共同服务于教学目标。其理论根基源于社会符号学,认为语言只是众多表意符号中的一种,图像、声音、手势等同样承载着丰富的意义。
这种理念与低年级英语教学具有天然的适配性:
1. 符合具象认知规律: 低年级学生习惯通过具体事物和亲身经历来理解世界。多模态教学将抽象的英语符号与生动的图片、真实的声音、夸张的动作联系起来,为学生搭建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桥梁。
2. 满足多元智能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有的擅长听(音乐智能),有的擅长看(空间智能),有的擅长动(动觉智能)。多模态教学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输入和输出渠道,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获得成就感。
3. 营造低焦虑环境: 游戏、歌曲、表演等多模态活动弱化了考试的压力,将学习过程转变为一种有趣的“ 语言体验” 和“ 社交活动”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敢于尝试、不怕犯错,语言习得在无形中悄然发生。
三、基于多模态教学的低年级英语课堂趣味性提升策略体系(一)视觉与听觉模态的深度融合策略:创设沉浸式语言情境
视觉和听觉是课堂上最常被调动的感官,二者的深度融合能快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情境。
1. 动态课件与高清实景素材的应用: 摒弃静态、单调的 PPT。利用动画效果呈现单词的“ 出现” 与“ 消失” (如字母拼写动画)、故事的“ 发展” (如Flash 动画故事)。大量使用高清的实物图片、真实场景的短视频(如机场安检、超市购物)、英文原版动画短片片段,让学生接触到最直观、地道的语言使用环境。
2. 歌曲歌谣的创造性运用: 英语儿歌和童谣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语言重复,是听觉输入的绝佳材料。除了播放和跟唱,教师可引导学生为歌曲配上相应的手势舞(Visual),甚至改编歌词(Linguistic),将新学的词汇替换进去,实现创造性的语言输出。
3. 环境布置的视觉冲击: 将教室打造为“ 英语小世界” 。在墙壁、门窗、物品上张贴对应的单词卡和图画;设立“ 英语角” ,放置英文绘本、字母玩偶、学生制作的英语主题海报等。让英语元素充满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实现无声的、持续的视觉输入。
(二)动觉与触觉模态的整合策略:实现“ 在做中学”
让语言与身体动作相结合,是巩固记忆、释放天性、提升趣味性的关键。
1. 全身反应法(TPR)的拓展: 超越简单的“ Stand up” 和“ Sit down” 。学习动物单词时,模仿动物的典型动作(jump like a rabbit, swim like a fish);学习动词时,用肢体表演出来(eat, drink, run, sleep);甚至可以用身体来“ 搭建” 字母的形状。
2. 教具与学具的触觉体验: 让学生触摸、摆弄真实的物品(RealObjects)。学习水果时带来真正的水果;学习“ smooth/rough” 时传递不同材质的布片和砂纸。使用磁性字母、单词卡片、拼图等,让学生亲手拼凑单词和句子,在操作中理解词汇构成和语序。
3. 游戏化任务驱动: 设计包含身体运动的游戏,如“ 听词寻宝” (根据听到的单词寻找教室中对应的物品或图片)、“ 西蒙说” (Simon Says)、单词接力赛(跑向黑板写下单词)等。游戏本身具有极强的趣味性,而融入身体运动后,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空间与姿态模态的介入策略:打破课堂物理局限教师对课堂空间的运用和自身的体态语,本身就是强大的模态资源。
1. 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局: 根据教学活动需要,随时调整桌椅摆放。可以是传统的秧田式,也可以是便于小组讨论的“ 岛屿式” ,或是需要大面积活动空间时的“ U 型式” 甚至将桌椅移至墙边。空间的改变本身就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预示着不同活动的开始。
2. 教师体态语(Body Language)的夸张化运用: 低年级教师应是“ 表演艺术家” 。用丰富、夸张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来传达情感和意义。一个困惑的皱眉、一个惊喜的微笑、一个模仿“ 巨大” 或“ 微小” 的手势,都能胜过千言万语的中文解释,使课堂充满戏剧性和吸引力。
3.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 将教室空间临时定义为“ 餐厅” 、“ 医院” 、“ 超市” 。学生分配角色,使用所学句型和词汇进行情景对话。这种全身心投入的“ 表演” ,不仅综合运用了多种模态,更极大地提升了语言的交际真实感和趣味性。
(四)数字技术模态的赋能策略:拓展趣味学习边界
在信息化时代,恰当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创造出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趣味体验。
1. 交互式白板(Interactive Whiteboard)的深度互动: 让学生上台拖拽单词完成分类、拼写;使用橡皮擦功能擦出图片猜单词;利用计时器、骰子等小工具增加游戏的紧张感和随机性。
2. 教育类App 与在线资源的引入: 利用优质的英语学习App,其中通常包含互动游戏、AR(增强现实)卡片(用平板电脑照卡片可出现 3D动物并跟读)、在线配音等功能。这些数字工具互动性强、反馈即时,能有效吸引学生。
3. 简单的数字创作: 引导学生为学到的单词或句型录制一段配音,或拍摄一个简短的英文小视频。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成就感和趣味性的语言综合运用活动。
四、结论
总而言之,提升低年级英语课堂的趣味性绝非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场深刻的教学理念变革。基于多模态教学的理论视角,我们能够跳出单纯依赖语言讲解的窠臼,构建一个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动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立体化、趣味化教学模式。通过视觉与听觉的融合、动觉与触觉的整合、空间与姿态的介入以及数字技术的赋能,教师能够将英语课堂转变为一场生动有趣的语言冒险,让字母和单词在孩子的眼中、耳中、手中“ 活” 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语言知识,更是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情感,这将为他们终身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最为坚实和愉悦的基础。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关注多模态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估体系构建,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技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弘月.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的趣味性[J].校园英语,2021,(38):221222.
[2]陈剑. 例谈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活动的趣味性、自主性和灵活性[J].辽宁教育,2013,(01):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