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忠信花灯,高中美育传承实践

作者

潘润娜

广州大学附属东江中学广东 河源 517000

高中美术教育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还能促进其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的发展。民间美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将民间美术纳入高中美术教学,是丰富教学内容、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忠信花灯作为国家级非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此为教学素材开展美术教学,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引入忠信花灯鉴赏的意义

(一)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审美视野

传统高中美术教学内容多集中于经典艺术作品,而忠信花灯的引入为教学增添了新鲜元素。其独特的色彩搭配,以红黄为主色调,辅以多种鲜艳色彩,营造出喜庆热烈的氛围;立体对称的造型,展现出和谐之美;竹篾扎架、剪纸贴花、书法对联、绘画等多种工艺融合,呈现出多元的艺术风格。学生在鉴赏过程中,接触到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形式,拓宽了审美视野,丰富了对美的认知。

(二)传承客家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忠信花灯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客家人“崇文重教、勤俭持家”的文化精神。通过对花灯各部件寓意的解读,如灯盖形似官帽象征崇文重教,灯身花字寓意花开富贵等,学生能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内涵。在体验模拟上灯仪式时,学生感受到客家文化中血脉传承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三)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在制作简易花灯的实践环节,学生需要发挥想象力,挑选纹样、书写对联、为花灯取名并设计创作说明。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同时,制作过程涉及到手工技能、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锻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以忠信花灯鉴赏为核心的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春节入选世界非遗为切入点,引出非遗代表忠信花灯,提出“一盏花灯为何能成为国家级非遗?它隐藏着客家人怎样的文化密码?”等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种情境创设方式,将学生熟悉的春节与陌生的忠信花灯联系起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二)新知探究:逐步深入,解读内涵

播放《忠信花灯》纪录片段,让学生初步了解花灯的由来和作用,对忠信花灯形成整体印象。接着,组织学生分组观察花灯实物或图片,从色彩、造型、工艺三方面进行描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色彩象征喜庆、造型体现对称美、工艺彰显手工匠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 将花灯分解为灯盖、灯联、灯裙、灯身四部分,让各小组探究其寓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发现灯盖双边数寓意好事成双、形似官帽象征崇文重教;灯裙形状寓意长长久久、顺顺利利;灯身的花字寓意花开富贵等。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花灯的象征意义,还学会从细节中解读文化内涵。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花灯的造型、制作材料、上灯仪式等方面总结客家文化精神。学生认识到花灯是“崇文重教、勤俭持家”的物化表达,深刻理解了忠信花灯不仅是许愿灯,更是客家文化的集中体现,提升了文化理解能力。

(三)体验活动:模拟仪式,实践创作

提供简易花灯DIY 材料,让学生制作简易版花灯。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挑选适合的纹样、书写对联,发挥创意为花灯取名并分享创作设计说明。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花灯制作工艺,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播放客家上灯仪式音乐,学生将制作好的花灯悬挂于教室,教师说祝福语,模拟上灯仪式。学生在仪式体验中,进一步感受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四)总结升华:情感升华,传承使命

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结语,如“这盏花灯里跳动的,不仅是客家人的血脉记忆,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火焰。当我们的眼睛读懂灯上的图案,就是在阅读民族的精神史诗。你们掌心的温度,将成为非遗传承新的火种”,引导学生认识到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文化传承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在忠信花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非遗文化的传承教育中,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忠信花灯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如同一个小小的文化研究所,成员们共同观察花灯的造型特征,讨论纹样背后的吉祥寓意,探究色彩搭配的审美规律。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不断碰撞,有的发现不同的灯身造型寓意不同,有的注意到长长的灯穗代表着祝福长长久久等。这种合作不仅让学生获取了多元化的知识视角,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在团队中倾听、表达、协商的社交能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搭建了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当教室被布置成微型灯会展场,学生们仿佛穿越到了热闹的传统灯会现场,身临其境感受忠信花灯的文化氛围。这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民间美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花灯文化的奥秘。从最初观察记录花灯的外观特征,到深入解析各个部件的文化寓意,再到亲手制作简易花灯并分享创作理念,每一个任务都像一把钥匙,帮助学生打开传统文化的大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探索者,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仅掌握了花灯的制作技艺,更领悟到了民间艺术所承载的智慧与情感。任务驱动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一)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课堂表现观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讨论、制作活动,对忠信花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学生的作品和分享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花灯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通过课后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表示对客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文化自信,愿意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活动。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花灯制作工艺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制作环节遇到一些困难。今后教学中可增加对制作工艺的详细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制作技巧。教学资源方面,可进一步丰富忠信花灯的实物、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学习体验。此外,还可加强与当地非遗传承人或文化机构的合作,邀请他们走进课堂,为学生带来更专业的讲解和指导,提升教学质量。

六、结论

将忠信花灯鉴赏纳入高中美术教学,是传承民间美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举措。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学生在欣赏、理解、制作忠信花灯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更增强了文化自信和传承使命感。在今后的高中美术教学中,应继续挖掘民间美术资源,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让民间美术在校园中绽放光彩,为培养具有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力加.美术课为什么要这样上:指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M].江西美术出版社,2022.

[2]何树强.吉祥客灯 连平忠信花灯[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