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激发思维活力,构建趣味数学课堂

作者

邱秀芬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邝维煜纪念中学附属雅正学校

【正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本质上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在宽松、自然且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个性得以自由释放,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然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传统单一的讲解模式极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情境,点燃课堂活力

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搭建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鲜活、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生活场景或趣味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学生主动开展学习活动的内动力在于学习需求。只有当学生真正产生学习数学的意愿和热情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新课程倡导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强调数学教育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融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从而认识和掌握数学知识。

《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图形城堡”这一充满童趣的情境导入新课。这一情境设置充分契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为整堂课营造出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课堂伊始就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操作体验,激活思维潜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是保持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信心的关键所在。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认知方式主要依赖直观形象。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更高层次,帮助学生以理性思维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展开教学:

1.动手触摸,初步感知:每个学习小组发放一套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同时提供一张白纸。引导学生拿起立体图形,用手仔细触摸每个面,感受其特点,随后将感兴趣的面印在白纸上,必要时可用铅笔进行描摹。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小组内展开热烈讨论。有学生分享道:“长方体的面摸起来平平滑滑的。”有学生兴奋地说:“我把正方体的面印下来了,方方正正的。”通过这一操作,学生对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有了初步感知。

2.观察辨认,深入理解:挑选部分学生印好的图形张贴在黑板上,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观察。在讲解长方形时,边用手指比划边说:“大家看这个图形,它长长的、方方的,有四条边,相对的两条边长度相等。”同时,鼓励学生跟随老师的示范进行比划,亲身感受图形的特征。采用同样的方式,依次介绍正方形(四条边长度均相等)、平行四边形(四条边,对边平行且相等)、三角形(三条边)和圆(由一条曲线围成 ) 通过观察与倾听,学生对不同图形的特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3.辨别分类,强化认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包含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混合图形,组织学生进行快速辨认。在这一过程中,对各类图形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通过“摸一摸、认一认、辨一辨”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种体验式学习方式,将抽象的图形知识转化为直观的视觉与触觉感受,与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高度契合。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图形的基本特征,还锻炼了观察、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三、游戏教学,增添课堂趣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化教学模式,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为推动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实施,教师需要关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精准把握游戏化教学的目标,游戏的内容、形式和层次,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合理引导学生参与游戏。在“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图形分类大比拼”和“寻找图形小能手”等趣味游戏。在“图形分类大比拼”游戏中,在教室前方摆放五个收纳盒,分别标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标识。为每个小组发放一袋混合图形卡片,要求小组合作在规定时间内将卡片准确分类放入对应的收纳盒。“寻找图形小能手”游戏则鼓励学生在教室环境中寻找平面图形,如发现黑板是长方形,钟表表面是圆形等。这些趣味游戏彻底改变了传统枯燥的练习模式,凭借其竞争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课堂氛围活跃,学习热情高涨。此外,提高游戏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四、多元评价,延续课堂活力

科学合理的语言评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能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效的语言评价能够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同时,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接受教育。

在多元评价体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评价的客体,而是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通过自评、互评等环节,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培养自我反思和自主学习能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升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无论是在问题回答、动手操作还是游戏环节,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如“认识平面图形”教学环节中,学生回答问题、做练习、实际操作中等等,老师看到的、听到的都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如“说的真好”“描述的真不错”“跟同学的合作配合很到位哦”等等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鼓励和帮助。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课堂活力会得到一定的持续性。

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应具有多元性、趣味性与生长性。通过情境化导入激活认知兴趣、操作化学习建构知识体系、游戏化练习强化应用能力、多元化评价激发持续动力,可让低年级学生在“做数学”“玩数学”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实现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霞.激发学生思维,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中小学教学研究

[2]车淼.基于认知规律的小学数学思维激活策略[J].数学大世界·2021(22):45-47.

[3]刘新勤.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路径[J].课堂教学,2023(22):68-70

[4]卢国新.多元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市场信息报.2025(01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