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作者

曹彤

克州党委党校 新疆克州 845350

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即政党作为阶级的先锋队和民族的领导核心,不仅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更是代表了整个民族的利益。

党的先进性表现为三重先进性:思想先进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扎根新疆多元文化的土壤,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 进课堂、进牧区、进毡房” ,用思想解决差异问题,发挥思想的感召力。政治先进性,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边疆的长治久安为着眼点,把“ 国之大者” 和“ 小我之我” 紧密联系在一起,引领指导新疆打赢反恐仗,振兴富民,始终走在引领前面。

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主要特质

(一)时代呼应性:理论生长与时代律动的同频共振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始终紧扣时代发展的主题,善于聆听时代“ 变” 音,应答时代“ 考” 题。民主革命时期以“ 救亡图存” 为主线探索武装斗争的党建理论,建设时期以“ 执政赶考” 为主命题探索执政党的党建理论,改革开放时期以“ 开放创新” 为主旋律探索执政党党建理论⋯⋯所以,党的理论始终同代脉动共鸣。

(二)实践指导性:理论逻辑与实践场域的双向锻造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有着丰富的实践土壤,是我们党建党百年的经验凝练与总结,从“ 支部建在连上” 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再到新时代“ 全面从严治党” ,理论在实践中形成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在理论指导下不断升华推动党建发展。

(三)文化融合性:阶级基因与民族根脉的辩证交融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超越论实践,可以实现无产阶级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党秉承“ 为人民谋福利” 的阶级立场,另一方面党借鉴传统文化,将“ 民本思想” 化为宗旨,以“ 修身之道” 来培养党员,以“ 合和思想” 来构建组织,让理论兼具无产阶级性和中华文化特性。

(四)体系贯通性:多维要素与整体布局的系统建构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是科学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框架。在我党建设中,思想建设为信仰之基、组织建设为铁军之体、作风建设为培根固本之魂、制度建设为规范秩序,各部分独立支撑、整体联动、协同发展,可谓是“ 牵一发而动全身” ,保证了全面覆盖、整体推进。

三、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指导下文化润疆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便不断与各族群融合,文化润疆的进程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与成效。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启蒙与各民族文化团结觉醒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革命思潮进入新疆,成为各族人民文化觉醒与团结奋斗的指导思想。各族文化工作者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文化运动:一方面以报刊、讲演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团结思想,打破旧文化落后民族狭隘心理。另一方面,各民族文化在“ 除封建” 的革命任务下相结合,维、哈、汉等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表达各个民族大团结与民族解放的作品,使各族人民初步统一在革命理想的旗帜下而开始融合,为新疆各族人民参加革命奠定了文化思想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化制度构建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国家主流思想进入新疆,马克思主义成为主要意识形态,新疆民族文化权利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形成,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成为新疆各民族文化自主发展交流交融的制度性保障,各族群众在平等的政治权利下自觉参与文化建设。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与新疆文化交融的多维度推进

改革开放后,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给新疆文化融合注入了“ 解放思想、开放包容” 的推动力,这一时期新疆文化融合呈现“ 多元交流、创新发展” 的特点。第一,改革开放后,由于政策支持与鼓励,新疆对内地、外域的文化交往日趋频繁,马克思主义“ 文化交流互鉴” 的思想,促使各族群众以开放的心态继承内地的优秀文化、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促进对外输出民族文化优秀成果。

第二,文化产业成为融合载体。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新疆在发展基于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服饰文化、工艺美术文化、歌舞艺术文化等)的同时,各族群众在整个文化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通力协作,既实现文化经济价值,又使各个民族文化在市场互动中实现双赢。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系统开展文化润疆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润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进入新阶段。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指引下,逐步迈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新阶段,“ 文化润疆” 工程成为实践探索的重要成果。首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基础上,我们仍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在新疆生根发芽。

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以作风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我们必须立足新时代党建工作新要求、立足新疆实际,将党的创新思想转化为推动新疆文化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强保证。

(一)作风建设:以破除形式积弊为抓手,夯实文化润疆的群众根基

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关乎党的形象、影响党的公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抓紧抓实、一抓到底、久久为功” 。对于新疆来说,作风建设的核心在于抵制“ 四风” 之侵蚀,要在“ 为民务实” 中打通文化润疆“ 最后一公里” 。

破形式主义之堤夯实文化润疆的群众基础。要依托基层减负年等活动,把干部从办公室中请出来,走近各族群众的生活,了解各族群众对文化润疆的诉求,解决各族群众提出的需求。这样“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 理论的体现,这也能为文化润疆奠定群众基础,做到文化润疆与民情相合、与民心相通。

(二)思想建设:以深化理论认同为重点,凝聚文化润疆的精神共识

思想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加强,是我们党历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的重要历史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思想建设是党的传家宝,一定要摆在第一位。” 新疆思想建设,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文化观,坚持“ 铸魂育人” ,消除“ 五个认同” 认知误区,为文化润疆提供价值指引。

这也意味着要关注理论认同,凝聚文化润疆的精神共识。通过结对认亲等形式带领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学习创新理论、讲民族团结故事、演民族文化剧目。“ 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马克思主义“ 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具体体现,“ 四个共同” (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共同精神家园、共同复兴梦想)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生动注脚。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向心力,始终沿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方向前进。

(三)制度建设:以健全制度链条为依托,强化文化润疆的刚性保障

制度治党是治党的治本之策,也是文化润疆的硬性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制度治党是从源头治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新疆必须从反分裂、意识形态、文化传承等多角度入手,以“ 法治化、规范化”为标尺,立好“ 规矩” 、建好“ 笼子” ,推进文化润疆行稳致远。

总结

总之,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党建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在推进新疆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级党组织要以作风建设剔除虚浮之气、以思想建设汇聚团结之力、以制度建设实现永续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总目标导向,不断提高文化治理的能力,为新时代的治疆工作提供新思路、新举措、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