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愧怍"到觉醒:《老王》教学中的知识分子反思精神培养
牛金婧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江阴初级中学 033000
一、案例背景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通过叙述作者与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王之间的交往,展现了知识分子对普通劳动者的深切关怀与自我反思。本文语言平实却情感深沉,尤其是作者笔下的“愧怍”之情,引人深思。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老王》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的知识分子反思精神,即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和自我批判能力。
二、案例目标
1.语言运用与建构
通过文本细读与关键词句分析,学生能够掌握《老王》中平实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准确理解外貌描写,如“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情感变化等核心语句的深层含义,并学会运用类似手法描述人物形象与情感,提升语言建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小组讨论社会问题(如弱势群体生存现状)和作者“愧怍”背后的社会责任感,学生能够发展批判性思维,学会从文本延伸至社会现象,分析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与行动意义,形成对社会问题的独立见解。
3.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文本情感,如作者对老王的“愧怍”,感受文字传递的人文关怀与道德力量,进而创造性地表达对人物命运的理解,提升审美鉴赏与艺术表现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
通过剖析作者对普通劳动者的关怀与自我批判精神,学生能够理解中国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传统担当,联系现代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处境,思考个人责任与社会改进路径,实现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当代价值的重构。
三、案例呈现
(一)情境导入:生活镜像的呈现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一些人?他们或许生活贫困,或许身体残疾,但他们依然坚强地活着,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人——老王。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走进杨绛先生的《老王》。”
学生们纷纷翻开课本,开始阅读《老王》。部分学生低声交流,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类似经历或感受。
(二)文本细读:愧怍之情的剖析
师:“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王外貌、行动和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学生阅读片刻后)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发现?”
生A:“我找到了这句:‘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这句话描写了老王的外貌,让我感受到了他的不幸和生活的艰辛。”
师:“很好,生A 同学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老王外貌描写的细节。那么,作者在面对这样的老王时,情感是如何变化的呢?”
生B:“作者一开始对老王是同情和帮助的,但后来当老王去世时,作者却感到‘愧怍’。我觉得这是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帮助还不够,没有真正走进老王的内心世界。”
师:“生 B 同学的理解很深刻。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探讨作者的‘愧怍’之情呢?这背后又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呢?”
(三)小组讨论:社会现象的透视
师:“现在,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 老王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哪些问题?2. 作者的愧怍’之情体现了知识分子怎样的社会责任感?3.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像老王这样的弱势群体?”(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组 1 代表:“我们认为,老王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忽视和冷漠。作者的‘愧怍’之情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责任感。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组 2 代表:“我们补充一点,作者的‘愧怍’还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精神。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看看是否真正做到了对社会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社会。”
(四)角色扮演:情感共鸣的体验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请大家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场景,分角色扮演作者、老王和其他相关人物。通过表演,让我们更深入地感受文本中的情感。”
(学生分组准备,随后进行表演)
(表演结束后,观众和演员进行互动交流)
观众1:“我觉得XXX 同学演的老王很逼真,让我感受到了他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演员2(扮演作者):“通过这次表演,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愧怍’之情。我觉得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身边人的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五)课堂总结:反思精神的升华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深入理解了《老王》这篇文章的内涵,还培养了知识分子的反思精神。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时刻保持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社会。”
学生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并表示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践行这一精神。
四、案例反思(一)知识的掌握与深化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老王》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还深化了对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他们学会了如何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来把握文章主旨,如何透过文字表面深入挖掘作者的情感世界。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学生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过程的优化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文本细读、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文本细读,学生们学会了如何细致地品味语言,感受文字的魅力;通过小组讨论,他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流观点,共同进步;通过角色扮演,他们学会了如何身临其境地体验文本中的情感,增强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些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
(三)情感的升华与塑造
更为重要的是,本次教学活动还引导学生们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相联系,培养了他们的知识分子反思精神。通过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学生们开始反思自身行为,思考作为知识分子应如何承担起社会责任。他们学会了用更加敏锐的目光洞察社会现象,用更加批判性的思维审视自我行为。这种反思精神的培养,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也促进了他们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时,通过对作者“愧怍”之情的剖析,学生们也学会了如何以更加谦逊、真诚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