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式学习策略
张邦国
广东北江实验学校
新时代下,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人们的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渐发展到“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直指教育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更是要求学生重视合作学习,在学习小组合作模式下提高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它强调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意义
初中数学新课标下的合作式学习是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初中数学新课标强调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在这种背景下,合作式学习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通过合作式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启发,共同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邱云兰教授在《中学数学教法新法探究》中指出,课堂合作式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策略,在合作式学习中,过程和结果是并重的,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必须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达到,在思维交织、方法纷呈的氛围中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真正意义,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科学创设合作式的学习小组
合作式学习创设了学生之间积极的同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完成任务。这种积极的同伴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为了促使学生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小组成员一般为6\~8 人。分组时除了考虑学习能力,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性格、性别差异等因素,教师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这样既有利于小组内“合作学习”,又有利于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具体做法如下:
1、学习小组划分
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区分度不大,但性格、学习习惯、家庭背景、生活经验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我根据学生的座位采取就近、适当微调和异质分组的原则,每6 人一个学习小组,每两个人为同桌互助组。
2、学习小组成员编号
根据学生学习习惯、性格、成绩等每6 人或每8 人为一组。具体是:学困生为1 号、2 号,一般学生为3 号、4 号,良好学生为5 号、优等生为6 号,以此类推。
3、组织分工
组长 1 人:领导、分工、计划、组织、落实、监督小组等各项活动,负总责。组长可指定一名负责的同学做副组长,以分担部分任务。记录员 1 人:整理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发言人 1 人:代表小组发言,公布组员讨论成果。(注:组长每月复选1 次,记录员、发言人每周更换1 次)。
三、创设良好的师生合作学习模式
我国师生关系自古以来讲求“师道尊严 ”。学生对老师唯言是从,不关注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这种关系下的课堂气氛沉闷、单调、乏味,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激发,思维放不开,能力得不到发展。这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违背。《2022 版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形成与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强调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会学习,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以积极的态度和恰当的方式参与数学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
心理学家罗杰思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当个人的心理感到安全时,可以充分表现自己思想的火花,而无须压抑,不怕别人笑话或讥讽。创新教育下的师生互动,是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主体性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实现这种教学形式,学生需要心理的安全和自由,这就需要教师从“师道尊严”的台阶上走下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理解学生,树立朋友意识。教师在教学中放下架子,抛开权威,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弯下腰来和学生说话,态度和蔼、语言亲切,透着爱意,含着相信,流露出期盼,要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智能,个个会成为创造性的人,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肯定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功,鼓励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我的超越。总之在教学中应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营造一种师生间平等、亲和、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既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的情感基础,也是提高师生互动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师生对话中、交流中、沟通中,达到从真情交融进行心智交融,形成教与学相互推进的氛围。
四、合作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新课标下的应用案例
《2022 年版课标》指出,合作交流可能发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当学生独立思考产生不同的方法和答案时,需要进一步讨论哪个方法是对的,或什么解决方案更佳,这时的合作交流会有思维的碰撞或新问题的提出。例如:《6.1.1 算术平方根》教学片段:
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
问题 1:学校要举行美术作品比赛,小欧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
问题2:面积为1、4、16、36、的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多少?
问题3 :上述两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诱导:上面两个问题实质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其中问题1 中的5 叫做25 的算术平方根,问题2 中的36 就叫做6 的平方根,一般情况下,什么叫算术平方根?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怎样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有哪些性质?请阅读课本,并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得出算术平方根定义。
这样的设计会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的意识,锻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在例题讲解完后,可以从例题产生变式;变式:1、
的算术平方根是.2、若
,则 x=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变式题,然后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解法,并让小组中学会的学生举手回答,然后再进行自主小结,小组中的学困生和一般生要注意倾听同伴意见,反思梳整存在问题。
例如:《27.2.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片段:
问题:图 24.3.9 中,△ABC 和△A′B′ C′ ′是两个相似三角形,相似比为k,其中AD、 A′ ′D′分别为BC、B′ C′ ′边上的高,那么AD、 A′ ′D′之间有什么关系?
图24.3.9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之前课堂讲授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中的定义法、平行法,判定123,以及性质进行思考,学习小组展开合作交流,先想到方法的组员教其他组员,其他组员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和疑惑。最后让学生会表达出正确的解法:解: ∵ΔABCΔA′ ′B′ C′
、 A′ ′D′是高,∴∠ADB=∠A′D′
∴ΔADB~ΔA′ ′D′B
有了上面的探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增强,有了上面的探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增强,这时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也等于相似比吗?
在合作式学习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五、合作式学习的评价策略
《2022 年版课标》强调:“评价结果的呈现应更加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业水平与提升空间,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评价结果的运用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数学课堂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上,鼓励利用积分规则。如课堂上未经讨论的问题,能主动发言的学生,每次给个人记 2 分;经小组讨论的问题,由小组发言人回答,能主动的,给小组和个人各记 2 分。在快速抢答数学活动中,活动开始后,各组指派一人争取提问机会,最先报出本组组名的获胜;待问题提出后,其他各组争夺答题机会,每组也只限一人争取,(人选最好是当节课发言人),仍是最先报出本组组名的获胜。积分规则:每提问一个问题给小组和个人各加 1 分,提问机会到本轮问答结束为止;回答问题的小组,正确回答第一个问题后给小组加 2 分,然后可选择是否继续回答第二个问题,选择放弃则进入下一轮的提问与抢答,选择继续则仍由该组回答,第二题正确回答则给小组加 4 分;之后,可再选择是否回答第三题,选择放弃则进入下一轮的提问与抢答,选择继续则仍由该组回答,能正确回答则给小组加6 分,回答问题的同学每回答一个加2 分 ,在答题机会内,该组同学都有回答第二、三个问题的权利和义务,组长要做好协调,但第一个问题必须由争取机会的同学回答;如果选择了答题而未正确回答,则要给小组扣一分,个人不扣。
在合作学习中,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依据自己情况主动寻求多种形式的帮助,可向小组求教,可自主寻求其他学生的帮助;也可拜师,组成较固定的互助组等。
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情况,选择教法、学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投身于学习活动之中,教与学和谐共同发展,产生教与学的高效益。
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式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又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最终可以达到老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让原本枯燥、乏味数学课变成生动活泼、愉悦十足的学习课。从而为培养创新性的人才铺石添砖。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年8 月第1 版.
[2]邱云兰:《中学数学教学新法探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 年5 月第1 版.
[3]吴红耕、皮练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六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年6 月第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