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科学思维在对话中树立,物理精华在设问中感悟

作者

俞萍

上海市第四中学

一、课堂对话的设计是有层次的,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认识的。

高中课本中的一些物理概念和知识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有所涉及,但这些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方法的运用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比较粗浅的,很难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和理解,所以在高中课堂上再遇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老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课堂对话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出一系列有层次的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引导学生从被动地对物理知识进行灌输,逐步转变为对物理问题进行主动的探究和思考,逐步形成物理概念;从只会死板地套用物理公式计算,借用所学知识根据情景创建物理模型来解决物理问题,这是一个转变。

笔者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感觉到初中的时候,学生们已经学到了一些磁场的相关知识,因此在知识上有了一定的储备,于是笔者上来就直接问:“同学们,大家都知道磁场是存在于磁体周围的,那么对于磁场的研究,我应该怎么做呢?”“问题一出,班级立刻鸦雀无声。这样,课堂对话就僵持不下了,最后演变成老师在讲的时候,一个人在讲。

笔者在课后反思中体会到,一是这个设问范围太广,指向性、思考性不够鲜明,使学生在立意和答题上无从下手形成行之有效的思路;二是初中学生虽然学过磁场相关知识,但这些知识在头脑中不成体系,更多的是以识记为主,因而很难做到对所学知识了然于胸。所以,如果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不了解,没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上设计问题,那么,课堂上的谈话就会显得毫无作用,就会显得索然无味、毫无意义。

经过一番思考和了解,笔者在后一课中改变了发问、讨论、再提问、再讨论的出题方式,从学生的认知层次出发,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并与教师形成有效的对话,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笔者如此反问道:“学生都知道磁场存在于磁铁的周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这是非常特殊的,那么应该怎么研究呢?”“底下的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但看得出来还是有些手足无措。作者接着说:“我们能不能试着想一想,我们能从哪些方面研究磁场?”“研究方向搞清楚了,再想研究的方法是什么。磁场和电场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电场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大家是否可以借鉴呢?”这样的说法似乎点燃了同学们的思维火花,大家纷纷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说出“研究磁场的方向和强弱”,“就像研究电场”这样的话。追问:“然磁场无形,不可触摸,何以考究?”同学们:“电场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研究时需要引入点电荷,借助显性物理量来观察电荷受力情况,从而对该处电场的运行方向作出规定。所以在研究磁场方向时,由于磁场对小磁针的作用也很强,因此可以将小磁针放入磁场中。”

通过这一系列师生课堂对话,教师们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学习,对学生的思维有了较好的启发,了解了现场的研究方法,建立了相应的物理概念,增强了物理思维。所以,设计有效的课堂对话,首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二是设计好的对话要有层次,环环相扣,一步一步地进行,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

二、通过课堂对话的方式,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融会贯通、教学难点突破。

最能直接反映学生当下的思维状态,也是一堂课的灵魂和最有趣的地方,课堂上的教学对话一直是老师们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方法之一。新教改革以来,对于教法上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在备课的时候提倡单元设计,首先对整个单元或者章节的教学有一个规划和设计,在之后的每一节单元内容的教学中都会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联系,这就是单元教学中的单元设计,在单元教学中的单元设计,教师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这些联系,将学生已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就能在某些课上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对话,从而突破这节课教学的重难点,这样的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动思考和培养,这是一种有效的课堂对话、课堂对话等方式。

笔者也曾以课堂独白的方式讲授过这一知识点,但采用课堂对话的方式进行对比后,似乎能更好地调动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教师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既发展了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又完成了一种由浅入深的递进,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促进了学生物理探究素养的获得发展,只要用精心准备的几个问题,就能引导学生自己参与到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一节课中可以提出若干递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低层次开始逐一突破问题链。问题的链条,能与物理概念的本质联系得更紧密。

笔者觉得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注重课堂对话,会给物理带来很多积极的因素。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比较投入;能较好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从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使整个物理课堂层次更加丰富,生动活泼,教师也能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总之,问答之间的思维过程才是问题导学的核心关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航标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和学生的需求,用我们的专业智慧去科学设问,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引导学生的思维成长,让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设问的技巧有很多,教师要结合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学生对象,巧妙合理地设计问题,使问题既服务于课堂教学任务的达成,又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也服务于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度的提高,既要满足学生的参与度,又要满足学生的思考力,从而使问题在最终使教师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科素养、思维能力培养到长期有效的科学设问中去。

[1]廖伯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