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管理服务”到“成长陪伴”: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育人的转型路径研究

作者

于珺婕

大连民族大学 116000

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深化的背景下,思政育人正经历从“管理服务”到“成长陪伴”的深刻转型。传统“管理服务”模式以事务处理、规范约束为核心,虽能保障社区有序运行,却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对个性化成长、情感支持与价值引领的需求。“成长陪伴”模式则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通过情感联结、个性化支持与价值共塑,将思政育人融入日常,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引领、从统一规范到个性赋能的跨越。这一转型不仅是育人方式的革新,更是思政教育回归以人为本本质的必然选择。

一、从“管理服务”到“成长陪伴”的育人内涵升级

“管理服务”与“成长陪伴”的本质差异,体现在育人导向、关系定位与价值实现三个维度,这种差异决定了转型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从育人导向看,“管理服务”以秩序保障为核心,侧重通过制度规范、事务办理维持社区运行。这种导向下,思政育人常被简化为政策宣讲、纪律强调,与学生成长需求存在供需错位,即当学生面临学业迷茫、人际困惑等深层问题时,单纯的管理服务难以提供有效支持。而“成长陪伴”以全人发展为核心,将思政育人嵌入成长全周期:从新生入学的适应引导,到学业中期的目标规划,再到毕业前的生涯准备,形成“需求预判—精准回应—价值引领”的闭环,使秩序保障成为基础,成长支持成为核心,更契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从关系定位看,“管理服务”模式中,教育者与学生多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单向关系。辅导员的角色更像行政执行者,互动多围绕通知传达、问题处理等方面展开,缺乏情感联结与思想共鸣。而“成长陪伴”模式重构了这一关系:教育者成为成长伙伴,通过日常化互动构建信任纽带。当辅导员在宿舍夜谈中倾听学生对理想与现实的困惑时,互动便从事务性沟通升华为思想性对话。这种关系转换让思政育人有了情感载体,使价值观引导更易被接纳。

从价值实现看,“管理服务”的价值局限于即时性解决,难以触及学生思想深处。而“成长陪伴”追求长效性塑造,通过持续关注、动态支持,帮助学生构建健全人格、明确价值坐标。例如,针对学生考研焦虑,管理服务可能仅提供心理疏导,而成长陪伴则会联合专业教师制定个性化备考计划,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成功与成长的关系。这种价值实现方式,让思政育人从表面覆盖走向深度浸润。

二、构建“成长陪伴”导向的思政育人体系

从“管理服务”到“成长陪伴”的转型,需从理念革新、机制重构与场景创新三个层面突破,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育人体系。

理念革新是转型的前提,需从规范导向转向成长导向。高校应破除重管理轻育人的思维定式,将“成长陪伴”纳入一站式社区建设核心目标。具体而言,要树立三个意识:一是全周期意识,将陪伴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完整成长阶段,而非仅聚焦问题出现的节点;二是个性化意识,承认学生成长节奏、需求偏好的差异,避免一刀切的服务模式;三是价值引领意识,将生活陪伴与思想引导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传递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等价值观。

机制重构是转型的保障,需构建“协同化 + 个性化”的支持网络。一方面,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主体协同机制:以社区为枢纽,整合辅导员、专业教师、心理教师、校友等力量,组建成长陪伴共同体。另一方面,建立“需求识别—资源匹配—动态反馈”的个性化机制:通过日常观察、定期访谈等方式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精准识别需求后,匹配对应陪伴资源。

场景创新是转型的载体,需将育人融入生活日常。要打破思政教育仅在课堂的局限,在社区生活场景中创设陪伴契机。其一,从行政空间到生活空间: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工作室改造为成长驿站,布置书架、照片墙等生活化元素,让学生愿意主动走进来;其二,从问题处理到成长赋能:将学生诉求转化为陪伴契机,如当学生反映宿舍人际关系紧张,不仅要调解矛盾,更要开展沟通技巧工作坊;当学生抱怨专业学习枯燥,可联动教师设计专业与生活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专业价值。

通过“管理服务”到“成长陪伴”的转型,能有效提升思政育人的精准度与感染力,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认同,实现深层次价值塑造。

三、转型中的现实挑战与优化方向

从“管理服务”到“成长陪伴”的转型并非易事,实践中仍面临角色定位模糊、协同机制不畅、评价体系单一等挑战,需针对性优化以巩固转型成效。

角色定位模糊可能导致转型走形式。部分教育者对“成长陪伴”的理解停留在多和学生聊天,缺乏价值引领意识,将陪伴等同于无原则迁就;另有部分仍延续管理惯性,把宿舍走访变成变相检查。对此,需通过“角色培训+案例示范”明确边界:培训中用“如何在聊天中引导价值观”、“如何平衡关怀与规范”等具体场景,让教育者掌握陪伴不缺位、引导不越位的方法;同时分享优秀陪伴案例,具象化角色内涵。

协同机制不畅会制约转型聚合力。专业教师、后勤人员等主体常认为陪伴是辅导员的事,参与积极性低;部门间资源难以共享。破解这一问题,需从制度激励与平台搭建双管齐下:将社区陪伴纳入全员育人考核、搭建社区育人共享平台,整合各部门资源清单与学生需求清单,实现需求与资源的精准对接。

评价体系单一会影响转型可持续。当前对社区育人的评价仍侧重活动次数、参与人数等量化指标,难以衡量学生思想变化、情感认同等质性成果。应构建三维评价体系:过程评价关注陪伴的持续性,如与学生互动的频次、深度;效果评价侧重学生的获得感,如通过匿名访谈、成长档案分析思想与行为变化;长效评价跟踪价值观内化,如毕业后面临选择时的价值取向。通过“学生评、同行评、发展评”相结合,让评价真正反应育人实效。

从“管理服务”到“成长陪伴”,本质是思政育人从外在约束到内在驱动的升华。这一转型不以否定管理服务为前提,而是在秩序保障的基础上,注入情感温度与成长养分。当一站式学生社区能让学生感受到“有人关注我的困惑、有人陪伴我的成长、有人引导我的方向”,思政育人便真正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通过持续以学生成长为核心,在理念上贴近需求,在机制上协同高效,在实践上浸润生活,让“成长陪伴”成为一站式社区最鲜明的育人标识。

作者简介:于珺婕,1999 年 2 月,女,辽宁大连,助教二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