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相亲”是否有效?
张莹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350108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对着日益增长的工作压力以及高昂的生活成本,越来越多的城市青年延迟了恋爱与结婚的年龄,使得大量父母开始焦虑,代替子女进入婚姻市场之中,并在城市相亲角中戴琳子女进行相亲,白发相亲由此而来,白发相亲的效率如何?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都是冗待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相亲角;白发相亲;家长相亲;
一、问题缘起
“白发相亲”主要依托于在中国各大城市中兴起的“相亲角”,成为当代年轻人择偶的新形式。相亲角一般依附公园而生,在公园相亲角中参与“集会”的父母,一般都是为在这些城市生活或工作但没有对象的单身男女进行代理相亲。本研究中所调查的于山相亲角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每个星期的周三、周五、周六上午,为子女婚事操心的单身子女的父母们就会起个大早赶到相亲角,代替其子女甚至是孙子辈进行相亲。本文的研宄资料是由笔者于2023年4月至6月在福州于山相亲角进行调查所得。主要采用深度观察和访谈法,选择相亲角中为子女进行代理相亲的父母及其子女为访谈对象,更全面,更真实的反映公园中发生的一切。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相亲角作为一种择偶模式,如同病毒复制般扎入各大中型城市的生活空间,并且发展规模持续壮大。在农村地区,相亲一般是由熟人介绍完成的,而在城市之中则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媒人”角色,相亲者的父母们更倾向于选择由自己直接到相亲市场中为子女进行代理相亲,并认为这样的效率会更高。那么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今年人择偶的方式日趋多样化,而其父母为什么仍旧要选择依靠自己?“白发相亲”的效率如何?其背后的因素有哪些?于山相亲角在每周三、周五以及周末等时间,单身子女的父母们从各地汇聚到此为子女进行代理相亲,通过对“白发相亲”行为的研究,可以丰富和发展这一新的择偶方式领域的相关研究。白发相亲是当代青年择偶的新形式,更是社会文化的全新反映,研究这一行为能够折射出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变化。
三、文献回顾
目前在国内学术界对相亲角、白发相亲、父母代理相亲的关注较少。孙沛东认为白发相亲是父母们消除集体焦虑的有效手段[1]。Gui发现在相亲角内也遵循着门当户对的运行规则[2]。刘涵宇关注相亲行为中的集体性焦虑问题[3]。而唐鞾重在考察相亲角低效率的原因,认为城市青年晚婚、未婚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择偶观念未发生转变[4]。张竞月发现两代人之间的婚恋观存在巨大差异性,这是导致父母代理相亲失败率较高和相亲角低成功率的原因[5]。关于相亲角的研宄中学者集中于对择偶标准和择偶过程的分析,或者对择偶对象进行分析也有对于相亲行为的实证研究。然而关于白发相亲或父母代理相亲的研究则较为匮乏,白发相亲的现象为当代关于相亲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特殊视角,体现了当代婚姻问题的代际张力。
四、“白发相亲”现状
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主要以被征婚者的形象进行参与观察和访谈,在各个相亲角登记了征婚信息;到相亲角前来的人员大多数为其子女登记征婚信息,他们在各个摊位上了解不同摊位其他会员的信息内容,在其中寻找符合孩子需求的人,也会与在相亲角遇到的父母进行交谈,交换孩子之间的信息。处于适婚时期的年轻人精神压力大,空闲时间不多。适龄青年大部分位于职业发展的重要阶段,过快的生活节奏以及沉重的工作负担使得他们基本上没有较多的空闲时间,便让父母开始为他们感到焦虑和操心。因此,退休后的父母即使孩子不对自己的婚姻伤心,他们也会在空闲时间特意前来公园相亲角,为孩子寻找合适的对象。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孩子的婚姻是父母最重要的事情,即使是寻求“婚姻自由”、“自由恋爱”的当代,长辈的看法和观点对孩子的婚姻依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为何“白发相亲”效率低?
尽管笔者每次去相亲角时都能明显感觉到相亲角超高的人气和巨大的人流量,然而根据笔者的访谈资料显示,在相亲角人气极高的表象之下则隐含着极低的效率,父母代理相亲的模式并不能够提高子女择偶的效率。
(一)父母“门当户对”的标准
在相亲角中,我们可以看到各色各样的父母,他们为儿女的婚姻大事操碎了心,而“门当户对”则是其最为重要的标准。父母帮助孩子选择相亲对象的时候,通常会制定相应的标准,一般长辈会询问孩子喜欢怎样的对象,然而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他们会根据个人需求,增加自己的标准。大部分家长关注对方的工作、经济情况、生活背景等硬件和子女是否“合适”[6]。同时,男女青年的家长在选择时所重视的要素各不相同。男方家长重视女方的年纪、外貌以及家庭状况;女方父母重视对方的工作、经济情况、房车等。只有物质基础符合制定的标准时,双方家长才会有进一步的行动。但是对普通年轻人来说,在寻找对象的时候格外重视“感觉”、“个性”等因素,在家长筛选的时候上述因素被轻视,家长们过于重视“门当户对”以及经济条件,并未把感情因素思考在内,觉得这些因素对婚姻来说并不重要,也许是因为上述因素需要孩子在沟通以及交流中亲自体会。
(二)青年人的择偶标准
在相亲角中自己来相亲的单身年轻人并不多,即使有也几乎都是跟随父母而来或在父母“强迫”下前来的单身青年。青年人在择偶时更注重其个人品质,经济因素和物质因素则不是其择偶的首要标准。对内在提出的标准明显超过外在。门当户对并不是他们所渴求的爱情,而所谓追求“真爱”才是当代青年择偶的心之所向。因此,父母一辈所看重的物质基础并不为青年一代所认可,择偶观念也随之产生差异。
六、总结
与传统的包办婚姻不同,白发相亲的实质是父母代理子女相亲,而最终能否促成婚姻还是要遵循子女的意见。在白发相亲的过程中,相亲角人气高的现象与低成功率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然而父母依然热衷于亲自下场为子女解决婚姻大事问题,而这其中所耗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他们认为只要能帮孩子找到一个心仪的对象便完成了人生的大事。然后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父母一辈“门当户对”的观念与青年人的择偶观念发生了剧烈的碰撞,父母一辈重视的物质和经济因素则不是青年人择偶的首要考虑,在这一矛盾的前提下,父母大多将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推荐给孩子但最终却往往无法促成一段佳缘。
七、参考文献
[1]孙沛东.相亲角与“白发相亲”——以知青父母的集体性焦虑为视角[J].青年研究,2013,(06):12-25+92.
[2]Gui T ."Devalued" Daughters Versus "Appreciated" Sons: Gender Inequality in Chinas Parent-Organized Matchmaking Markets[J].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16, 38(13).
[3]刘涵宇.择偶过程中的集体性焦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9.
[4]唐韡.从“相亲角”看都市未婚白领大龄化问题——以上海人民公园为例[J].职业时空,2008,(02):46-47.
[5]张竞月.探究中国父代与子代婚恋观的差异——以南京市参与相亲角的家庭为例[J].知识文库,2017,(13):37-38.
[6]韩敏,王渝宁.物化的相亲实践:公园相亲角的择偶匹配行为研究[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24,39(04):5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