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纪录片《风起东方》的叙事建构探索
许筱杉
西安邮电大学
引言
纪录片是记录现实、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纪录片的制作技术产生了深刻影响。《风起东方》是为纪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 10 周年而制作的纪录片,该纪录片中就采用了 XR、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以独特的叙事方式与前沿技术融合讲述“一带一路”故事,传播丝路精神,使该纪录片在众多同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在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对纪录片《风起东方》的叙事建构进行探索有助于揭示纪录片中叙事元素、叙事结构、技术融合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为后续纪录片创作提供有益参考,助力纪录片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记录时代、传承文化、沟通世界的功能。同时,在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对纪录片《风起东方》的叙事建构进行探索有助于纪录片创作叙事结构、编创理论等方面的创新,为纪录片编创提供创新性的理论视角。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与纪录片叙事相关理论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基础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协同构建意义的方式,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在于不同模态的相互协同、彼此补充,各个模态共同承担起传达信息、表达思想的功能[1]。多模态话语具备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三种主要功能,以上功能在纪录片《风起东方》中有具体体现。
概念功能赋予多模态话语呈现现实世界现象、事件、关系的能力。在《风起东方》中画面是视觉模态的重要部分,《风起东方》通过视觉模态展示了“一带一路”沿线的自然风光、城市风貌。《风起东方》中的解说词作为语言模态讲述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情况,视觉模态和语言模态相互配合为观众构建了关于“一带一路”的认知框架。
人际功能强调通过多种模态实现与观众的交流,该功能能够影响观众的感受。在《风起东方》纪录片中众多元素都能传递情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风起东方》中人物的表情能让观众感受人物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情感体验,人物语气的轻重缓急能增强纪录片感染力,促使观众内心情感产生波动。这些元素综合起来能促使观众更深入的感受纪录片所表达的主题,使观众对纪录片中展现“一带一路”的意义有更深刻的体会。
语篇功能主要关注如何将各种模态组织成连贯、统一的整体,使纪录片表达的内容逻辑清晰、流畅自然。《风起东方》在使用语篇功能进行纪录片叙事时通过剪辑让故事发展的逻辑更加顺畅,有序衔接了纪录片中不同场景的画面,让观众轻松跟上叙事节奏。《风起东方》的解说词也经过巧妙设计,配合画面内容在适当的时机传递关键信息,纪录片中各种模态相互呼应形成有机的叙事整体,让观众沉浸其中。
(二)纪录片叙事的基本要素
1.叙事内容
叙事内容是纪录片叙事的核心,无论是搬演还是记录真实原则上叙事内容都必须源自于真实的人物、事件和现象[2]。在《风起东方》中“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故事是其主要内容,片中展现的故事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多个方面的故事,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不同地区和人群产生的影响。纪录片叙事内容是吸引观众、传递信息的基础,叙事内容能够让观众了解到客观事实,还能引发观众对社会、历史、文化等问题的思考。
2.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决定了纪录片故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目前纪录片中常见的叙事结构包括线性叙事和非线性叙事[3]。线性叙事即按照时间线的顺序或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讲述内容,该种叙事方式的脉络较为清晰、连贯性强,便于观众理解纪录片内容。非线性叙事则打破了线性叙事的常规思路,在叙事过程中会通过回忆、插叙、倒叙等手法将不同时空的故事片段进行组合,使叙事的层次感进一步增强。目前纪录片的叙事普遍会采用线性叙事和非线性叙事结合的结构,只需根据内容合理设计不同位置采用的叙事结构就能控制好叙事节奏,使纪录片内容观赏性更强。
3.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纪录片观察和讲述故事的角度,不同的叙事视角会使纪录片产生的效果完全不同。目前纪录片常见的叙事视角有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等[4]。第一人称视角以当事人或见证者的身份讲述内容,这种叙事方式的亲近感更强,观众更容易产生代入感。第三人称视角则较为客观,一般从宏观视角展示内容,该种叙事视角能使观众对纪录片内容有更清晰的认识。纪录片一般会根据叙事需要灵活选择叙事视角,部分纪录片还会将不同叙事视角结合来丰富叙事层次。
4.叙事节奏
叙事节奏是纪录片在叙事过程中情节推进的快慢和张弛程度,在纪录片中叙事节奏一般通过镜头切换、画面时长、解说词语速、音乐音效的变化等方面来体现。叙事节奏的控制主要取决于纪录片的内容,把握好叙事节奏能够避免观众在观看时产生疲劳感,同样能够避免纪录片始终处于平淡、枯燥的节奏中。
二、《风起东方》的多模态叙事元素分析
(一)视觉模态分析
《风起东方》中的视觉模态主要包括画面构图、色彩运用、镜头语言、特效四个方面。在画面构图方面,《风起东方》展现“一带一路”沿线风貌时常采用全景构图尽显沿线景色,结合叙事展现“一带一路”带来的变化。在色彩方面,《风起东方》根据不同场景和情感基调搭配色彩,色彩与场景和情感基调互相契合、相互映衬,画面视觉表现优秀。在镜头语言方面,《风起东方》通过多种镜头语言控制叙事节奏,对于“一带一路”沿线中的文化表现多采用特写镜头,而对于宏大场景则多采用全景镜头,镜头的切换和组接使《风起东方》的叙事流畅且富有节奏感。在特效方面,《风起东方》通过 XR、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打造了大量逼真的虚拟场景,使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体验历史,纪录片叙事的沉浸感、表现力大大增强。
(二)听觉模态分析
纪录片的听觉模态主要包括解说词和音乐音效两种。《风起东方》的解说词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数字人“厘里”带领观众从历史走向现实,观众跟随纪录片的叙事节奏逐渐深入理解了“一带一路”的内涵。在音乐与音效方面,《风起东方》根据不同场景选择了不同音乐和音效,音乐和音效紧密结合画面,烘托情感、营造氛围,使纪录片叙事更加细腻。
(三)文本模态分析
《风起东方》中的文本模态主要为字幕,作为《大国基石》系列纪录片《风起东方》有着传播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任务,字幕能够确保观众准确理解内容,尤其是在记录和还原“一带一路”中与不同地区和国家人交流时,字幕是消除观众语言障碍的关键。除此之外,字幕在纪录片展示历史文献资料或使用专业术语时有着重要的解释说明功能,是观众真正看懂纪录片必不可少的要素。
三、《风起东方》的叙事结构与技术融合
(一)纪录片的整体叙事结构设计
《风起东方》采用了融合线性叙事与非线性叙事的叙事结构。在宏观层面,《风起东方》以时间线构建了线性的叙事框架,从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讲起逐步展现现代“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发展,线性的叙事脉络使观众能够清晰把握历史发展的主脉络,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与传承关系。在微观层面,《风起东方》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穿插其中,数字人“厘里”通过回忆、闪回的交叉叙述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唐代安西都护府郭昕将军、驿站西域舞姬进行了语言和肢体互动,实现了跨越次元、跨越时空的对话,打破了现实界限、丰富了纪录片叙事内容。同时,《风起东方》纪录片以主题章节的形式展开,每个章节都讲述了“一带一路”不同方面的故事,比如《风起东方》第三集《丝路味道》就讲述了蔬菜、水果、甜点等美食,而第四集《美美与共》则围绕国家文化交流中的音乐、舞蹈和武术三项内容展开,不同章节相对独立但总体上又相互关联,共同服务于纪录片中“一带一路”的整体叙事。
结束语
纪录片《风起东方》在多模态话语和前沿技术的赋能下实现了叙事建构创新,纪录片中多模态叙事元素协同运用、叙事结构设计、前沿技术融合都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展现了“一带一路”的丰富内涵。在《风起东方》的启示下,纪录片创作要重视创新技术的应用,用技术赋能叙事建构,打破传统纪录片叙事建构存在的局限,使纪录片能够更好地记录时代、传播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圆圆,吉文斌.纪录片讲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故事的创新路径[J].传媒,2025,(06):65-67.
[2]李曾悦.东方美学与记忆建构:“一带一路”题材微纪录片的价值呈现[J].视听,2025,(04):19
[3]孙小孟.多模态视阈下“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话语路径[J].传播与版权,2025,(01):74-77.
创新基金项目《Stable Diffusion 与数字人融合应用研究--以马勺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为例》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为:CXJJZW202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