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养护装备智能化升级路径与实现机制
樊智超 刘宇婷
650102********4516 ,830000 652301********202X ,830000
摘要:本研究聚焦高速公路养护装备智能化升级的关键路径与实现机制研究。随着智能交通建设的深入推进,传统高速公路养护装备已难以满足精准化、高效化的养护需求。研究通过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养护装备中的应用基础,构建了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智能养护系统架构。在升级路径方面,提出了基于高精度传感器、深度学习算法的硬件改造与软件优化双轨并行策略,实现了装备的自主感知、精准作业与智能决策能力提升。在实现机制上,建立了技术标准协同创新体系与人才培养组织变革支撑体系,形成了”技术驱动-标准引领-人才支撑”的装备智能化发展生态。研究结果表明,该升级路径与实现机制能有效提升养护装备智能化水平,降低养护成本,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为高速公路智能养护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 高速公路养护 智能装备 升级路径 实现机制 物联网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1 高速公路养护装备智能化的技术基础
1.1 智能化装备关键技术解析
人工智能技术为养护装备赋予了”大脑”功能,深度学习算法使装备具备了对复杂路面状况的判断能力。卷积神经网络在路面裂缝、坑槽等病害识别中表现突出,基于迁移学习的预训练模型能够适应不同光照与天气条件下的图像分析需求。强化学习算法则使养护装备能够根据实时反馈优化作业参数,如根据沥青温度调整摊铺速度,保证路面质量同时提高作业效率。物联网技术构建了养护装备的”神经网络”,通过在关键部件安装传感器,形成全覆盖的数据采集网络。
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极大提升了装备的感知精度。激光雷达提供精确的三维结构信息,而高清视觉传感器则捕捉细微的表面纹理变化,两者数据经过卡尔曼滤波算法优化后,使裂缝检测精度达到毫米级。边缘计算节点的部署解决了数据处理效率问题,养护装备通过集成高性能计算模块,在5G通信技术支持下实现数据就近处理。这种分布式计算架构减轻了中央服务器负担,降低了网络延迟,使装备能够在毫秒级别完成从数据采集到控制指令生成的全过程,为实时养护作业提供了技术保障。
1.2 智能化装备系统架构与集成
高速公路养护装备智能化系统架构以多层级协同为核心,构建了自下而上的完整技术框架。该架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组成,形成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到应用的闭环体系。感知层通过高精度传感器网络实现对路面状况、环境参数和设备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为智能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网络层则依托5G通信与边缘计算技术,解决了移动作业环境下的网络覆盖与数据同步难题。
平台层作为系统的核心枢纽,整合了数字孪生与云计算技术,构建了养护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通过建立装备实体与数字模型的映射关系,实时监测关键部件磨损程度、维护周期,有效延长装备使用寿命。应用层基于BIM与GIS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养护作业场景的三维重构与可视化管理。这种集成方法将路面结构信息与地理空间数据结合,形成了精确到厘米级的作业环境模型,能够根据实际路况自主规划作业路径。通过智能调度算法与专家知识库的结合,养护装备实现了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决策的转变,大幅提升了养护精度与效率。
2 高速公路养护装备智能化升级路径
2.1 硬件智能化改造策略
高速公路养护装备的硬件智能化改造构成了整体升级体系的基础支撑。当前养护作业环境复杂多变,传统装备在感知能力、定位精度及控制灵活性方面存在明显局限,难以适应精细化养护需求。硬件智能化改造需从感知系统、定位系统和控制系统三个维度进行全面升级。
在感知系统方面,毫米波雷达阵列的部署成为关键技术突破点。通过在养护装备前端、侧翼及顶部配置77GHz高频毫米波雷达,形成全方位感知网络,实现200米范围内障碍物识别率提升至99.5%。高精度定位系统则整合了北斗导航、惯性测量单元与激光雷达点云定位技术,实现厘米级作业精度。智能控制模块采用分布式架构,各执行单元配备独立控制器并通过工业总线互联,形成自适应控制网络,大幅提升了装备在复杂路况下的作业适应性与效率。
通过制定统一的机械-电气接口规范,设计即插即用的智能套件,使现有装备通过加装标准化模块即可实现智能化升级。标准化接口设计涵盖了物理连接、电气信号与数据通信三个层面,确保不同厂商的智能模块可无缝集成,有效降低了养护单位的设备更新成本与技术门槛,为养护装备的全面智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软件算法与智能决策优化
智能养护装备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硬件升级上,更深层次的突破在于软件算法与智能决策系统的优化。智能决策系统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赋予养护装备自主学习与适应性决策能力,实现从被动执行到主动预判的转变。
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模型构建立足于多源数据融合分析。通过长短期记忆网络构建的路面状态预测模型,可提前感知路面性能衰变趋势,为养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线学习机制的设计,养护装备在作业过程中不断收集环境与作业效果数据,借助强化学习算法实时调整参数。数字预案生成系统作为智能决策的重要支撑,通过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在养护质量、作业效率与成本控制间寻求最佳平衡点。该系统整合历史养护数据、材料特性、气象条件等多维信息,生成针对不同路况的养护方案库。未来随着边缘计算技术的应用,养护装备将实现更高效的本地化智能决策,进一步缩短响应时间,提升恶劣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为高速公路养护装备智能化发展开辟新的可能性。
3 高速公路养护装备智能化实现机制
3.1 技术创新与标准建设
高速公路养护装备智能化转型需要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标准建设机制,形成推动装备升级的制度性保障。技术创新方面,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汇聚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力量,针对智能感知、自主决策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这种协同创新模式突破了传统单一主体研发的局限性,加速了传感器网络、边缘计算等技术在养护装备中的应用转化。
标准建设作为智能装备推广应用的基础保障,需要ASTM国际标准本地化改造与自主标准开发并行。针对国内高速公路特殊环境与养护要求,形成包含装备感知精度、数据传输稳定性、智能决策可靠性等12项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行业协同机制是实现技术创新与标准推广的关键环节。
3.2 人才培养与组织变革
智能养护装备的全面应用离不开专业人才支撑与组织结构的创新调整。高速公路养护装备智能化转型需要构建多层次人才梯队,同时重塑适应智能化发展的组织架构。传统养护人才结构难以适应智能装备操作维护需求,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脱节问题尤为突出,亟需通过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与组织变革破解这一瓶颈。
“双师型”人才培育模式为智能养护装备应用提供了关键人力资源保障。该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校企联合共建智能养护实训基地,使养护人员同时掌握传统养护技术与智能装备操作能力。在实训基地中,养护人员可进行智能巡检车、自动化铣刨机等设备的实操训练,形成”懂养护、会编程”的复合型技能结构。
参考文献
[1]陈康军.水泥混凝土智能养护系统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公路, 2013, 58(011):218-220.DOI:10.3969/j.issn.0451-0712.2013.11.047.
[2]杨剑,彭鑫,陈康军,等.混凝土智能养护系统研究[J].混凝土, 2015(4):4.DOI:10.3969/j.issn.1002-3550.2015.0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