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朱邵丽
安徽省涡阳中学 2336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界越来越重视“教—学—评”一致性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重“教”、轻“学”,或将“评”作为教学结束后的简单检测,导致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之间脱节,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和核心素养养成。“教—学—评”一致性不仅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还要将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和评价中,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达成目标的有效路径。尤其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逻辑性与结构性要求更高,对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从教学现状出发,结合典型教学案例,探讨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与方法,旨在提升教师设计能力,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1“教—学—评”一致性的基本内涵与价值
1.1“教—学—评”一致性的定义与理论基础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三者围绕共同目标协同一致的教学理念。其核心是确保教学目标作为统领,教学活动设计服务于目标达成,评价则精准检测目标的实现程度,形成“目标—教学—评价”的闭环系统。理论基础源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强调教学目标的清晰化与可操作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其提供支撑,主张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评价需关注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理论则推动评价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教学与评价的有机融合。三者的一致性体现了教学系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教学各环节方向统一。
1.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使教师明确教学方向,围绕数学核心素养(如运算能力、逻辑推理、空间观念等)设计教学活动。对学生而言,清晰的目标和匹配的评价能帮助他们明确学习重点,及时了解自身进步与不足,增强学习主动性。从教学质量提升角度,一致性可确保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避免教学内容与评价脱节的现象。同时,有助于教师精准把握学情,通过评价反馈调整教学策略,解决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见的概念混淆、逻辑断层等问题,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3 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教学目标设定模糊,常流于形式,与课程标准衔接不紧密,导致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教学活动设计与目标脱节,部分教师重形式轻实效,如情境创设脱离数学本质,未能服务于知识建构。评价方式单一,过度依赖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且评价内容与教学目标不匹配,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数学能力。此外,教师对评价结果的运用不足,未能通过评价反馈优化教学。挑战在于如何平衡知识传授与素养培养,以及如何让评价真正融入教学过程,这些问题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2 小学数学教学中“三者一致”的实施策略
2.1 教学目标的精准设定与分解
教学目标的精准设定与分解是实现一致性的基础。需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将抽象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可评价的学习任务。例如,“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可分解为:能说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理解)、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应用)、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综合)三个层次。目标设定需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度,突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分解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前测了解学情,确保目标既不过高也不过低,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为后续教学活动和评价设计提供明确依据。
2.2 教学活动的任务驱动与情境创设
教学活动的任务驱动与情境创设需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任务驱动以具体数学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分数除法”教学中,设计“分蛋糕”任务,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情境创设要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如购物、游戏、校园活动等,将数学知识融入真实场景,激发学习兴趣。活动设计需体现数学思维的递进性,从直观操作到抽象概括,逐步达成目标。例如,教学“三角形稳定性”时,先让学生动手搭建不同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观察对比稳定性差异,再归纳总结特性。任务与情境需与目标中的知识要点、能力要求精准匹配,确保活动效果可通过评价检测。
2.3 多元评价机制的构建与应用
多元评价机制的构建与应用是实现一致性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形成全方位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可通过课堂观察、口头提问、作业反馈等方式,实时监测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如通过学生板演了解计算过程中的错误类型。终结性评价则采用单元测试、项目作业等,检测阶段性目标的达成度,如设计“家庭预算”项目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工具需多样化,包括定量测试、表现性任务、成长档案袋等,评价内容不仅关注知识结果,更重视数学思维过程和学习态度,确保评价结果能有效反馈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3 教学实践中的案例分析与优化建议
3.1 基于一致性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以“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体现“教—学—评”一致性设计。教学目标设定为: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知识)、会读写出一位小数(技能)、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教学活动设计“超市物价调查”情境,让学生收集商品价格并分类,通过“元、角、分”与小数的对应关系理解意义;任务驱动环节设置“小数卡片配对”游戏,巩固读写技能。评价环节采用三级评价:课堂提问检测意义理解(如“0.5 元表示什么”),课堂练习检测读写能力,课后实践作业(记录家庭物品价格)评价应用能力。评价结果显示, 85% 的学生能达成目标,未达标的学生主要在意义理解上存在困难,为后续辅导提供方向。
4 结语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有效落实,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核心途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评价方式的科学性,三者相互构建、相互支撑,形成良性循环。通过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反思能力,推动课堂教学向深度学习转型,真正实现“教有所依、学有所获、评有所据”。未来,应加强对“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推广,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永乐,王玉梅.“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3(09):45-48.
[2]赵丽.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2,34(4):72-76.
[3]徐红.“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路径探析[J].基础教育参考,2021(12):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