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教学的有效方法

作者

赵风杰

杭州西子实验学校 313000

一、引言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载体,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智慧。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一定比例,而虚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虚词虽无实际词汇意义,却在文言文中肩负连接句子、表明语法关系、表达语气等重要使命。准确理解和运用虚词,对学生领会文言文大意、把握作者情感、提高文言文阅读与写作能力至关重要。但因虚词意义抽象、用法灵活,学生常觉难以掌握,给文言文学习添了不少阻碍。因此,探索有效的文言文虚词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不少教师在文言文虚词教学中,仍沿用传统模式:先讲解虚词的词性和用法,再让学生背诵记忆,最后通过大量练习巩固。这种教学方法过分侧重知识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低落,实在可惜。

(二)学生兴趣缺乏

文言文虚词抽象难懂,与现代汉语差异明显,学生学习时易生畏难情绪。加之教学方法单一,课堂缺了些趣味,学生难感受到文言文虚词的魅力,对其学习渐渐没了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让人无奈。

(三)理解困难

虚词,宛如文言文中的灵动精灵,其用法极为灵活多变。同一个虚词,置身于不同的语境之中,意义和用法常常大相径庭。对于学生而言,要精准把握其具体含义与用法,着实困难重重。相似虚词的用法更是容易混淆,像“之”与“其”、“以”与“而”,稍不留意就会出错,这无疑让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之路布满荆棘,学习过程坎坷不断。

三、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激发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真心投入学习。教师可试试这些方式:

讲述故事:许多文言文虚词背后藏着有趣的故事或典故,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讲讲这些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悄然了解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比如讲解 “之” 字时,讲讲 “刻舟求剑” 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 “之” 作代词的用法,既有趣又有效。

引入多媒体资源:利用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将抽象的虚词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让教学更有趣味和直观感。例如讲解虚词的语气时,播放古代诗词朗诵视频,让学生在优美的韵律中,感受不同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和情感,印象更深刻。

开展游戏活动:设计些与虚词学习相关的游戏,如虚词接龙、虚词猜谜等,让学生在游戏里学虚词,玩着玩着就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何乐而不为?

(二)对比归纳,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文言文虚词数量多、用法杂,学生易混淆。教师可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把相似或相关的虚词整理比较,帮学生找出异同,从而系统掌握用法。

同词异义对比: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意义和用法可能不同。教师把这些用法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虚词的多义性。比如 “以” 字,在文言文中可作介词、连词、动词等,列举不同例句,让学生分析其在各句中的词性和用法,一目了然。

异词同义对比:不同虚词可能有相同或相似的意义和用法。教师将它们对比归纳,让学生明了其间的区别与联系。像 “而” 和 “则” 都表转折,“而” 的转折语气较轻,“则” 的较重,通过具体例句让学生细细体会,差别便清晰了。

虚词与实词对比:将虚词和实词对比,让学生知晓二者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和区别。比如对比 “吾” 和 “之”,“吾” 是实词,表 “我”;“之” 是虚词,常作代词或助词,这样学生能更好理解虚词的特点和用法。​

(三)结合语境,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词义

文言文虚词,犹如隐匿于古文星河中的神秘星辰,虽无实词那般直观可感,却在句子中起着穿针引线、调节语气、表明语法关系等关键作用。语境,无疑是理解文言文虚词的关键密钥,同一虚词置身于不同语境,其意义和用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学中,教师需巧妙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多维度剖析,从而精准把握虚词内涵。

分析句子结构是探寻虚词奥秘的重要途径。通过细致剖析句子结构,能明确虚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进而推断其意义和用法。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为例,“臣壮”本是主谓结构,而“之”巧妙地用在主谓之间,如同给这个独立的主谓结构加上了一层“隔离罩”,取消了它的句子独立性,使其成为整个句子中的一个时间状语成分,此时“之”不译,结合句子结构稍加分析,便能轻松理解其作用。

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虚词的不二法门。将虚词所在句子与上下文紧密相连,从整体上把握句意,虚词的含义便会如拨云见日般清晰。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单独看“也”字,或许难以确切知晓其意,但结合上下文,前文描述醉翁的情趣所在,后文点明真正在意的是山水之间,“也”在这里自然而然地起到表判断语气的作用,让读者能更顺畅地理解句子所表达的肯定意味。

了解文化背景则为理解虚词打开了一扇历史之窗。文言文虚词的使用常常与当时的文化背景紧密交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相关文化背景,能助力他们更好地理解虚词。比如古代礼仪文化中,“请”字常常蕴含着恭敬请求之意,知晓这一文化背景,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能更深刻地体会“请”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谦逊、诚恳的态度和用法,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四)强化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学习文言文虚词,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在文言文阅读与写作中精准运用,让这些看似抽象的虚词真正成为理解古文、表达思想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样化的强化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扎扎实实地巩固知识,稳步提升运用能力。

课堂练习需精心设计,既要紧扣当堂课的虚词知识点,又要富有层次性。可以先从基础的虚词辨析入手,比如给出一组包含 “之”“其”“而” 等虚词的句子,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虚词填入空白处,在选择中加深对不同虚词用法的区分;接着设置翻译小练习,选取课内学过的经典语句,让学生在翻译时特别标注出虚词的含义和作用,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中的 “焉”,引导学生体会其作为兼词的用法。这些练习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既能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让他们在运用中加深理解,真正做到边学边悟、学以致用。

课后作业应注重拓展延伸,让学生将课堂所学与更广阔的文言文语境相结合。可以挑选与课内文章风格相近的文言文短文,如《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让学生在阅读后梳理文中出现的虚词,写下每个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形成专属的虚词笔记;也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学过的虚词进行小创作,比如仿写一段文言日记,用 “也”“矣” 等虚词表达语气,在创作中感受虚词的表达魅力。这样的作业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运用知识,让虚词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专项测试要定期开展,像每月一次的虚词小测,既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常见虚词的掌握情况,又能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测试内容可以兼顾基础和提升,基础部分考查 “之”“以”“而” 等高频虚词的基本用法,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提升部分则设置稍复杂的语境,如给出一段未学过的文言文片段,让学生分析其中虚词的含义,或通过口试形式让学生口头翻译包含多个虚词的句子,阐述对虚词用法的理解。测试后,教师要及时批改并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对个别学生的错误进行单独辅导,帮他们扫清学习障碍,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练习中不断进步。

结语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理解文言文、提高学习能力意义重大。针对当前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应采用多样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对比归纳帮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结合语境引导准确理解词义,强化练习提高运用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文言文虚词,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同时,教师要不断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调整优化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助力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开展专题教学,建构高中文言文优质课堂 . 王小梅 . 语文教学通讯·D刊 ( 学术刊 ),2023(03)

[2] “诗史”缀系“诗圣”情——走进杜甫诗歌专题教学. 朱仁标.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