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节能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

赵振

370303199005176313

一、引言

建筑运行阶段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 30% 以上,其中供暖、空调能耗占比超 60% ,建筑节能设计通过被动式策略(如自然通风、遮阳设计)可降低能耗 20%-30% ,结合主动式技术(如光伏建筑一体化)可进一步节能 40% 以上。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建筑不仅需减少能源消耗,还需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资源循环(如建材回收率 ⩾80% )、碳排放降低(较传统建筑减少 50% 以上)。传统建筑设计重功能轻节能,单位面积能耗达 80-100kWh/m2 ・年,而节能建筑可降至50kWh/m2 ・年以下。在全球气候治理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筑节能设计是衔接 “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纽带,对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筑节能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节能技术普及: 60% 以上的新建建筑采用节能门窗(传热系数 ⩽2.0W/(m2 ・K))与保温墙体(传热系数 ⩽0.6W/(m2⋅K) ),节能标准执行率达 85% ,较十年前提升 40% 。

绿色建筑增长:星级绿色建筑累计竣工面积超 30 亿平方米,其中超低能耗建筑能耗较基准值降低 60% 以上,可再生能源替代率 ⩾15% 。

政策体系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政策推动节能设计从 “被动达标” 向 “主动优化” 转变,强制性指标覆盖 90% 以上的建筑类型。

2.2 主要挑战

技术协同不足:被动式设计与主动式技术融合度低, 30% 的项目存在 “重设备轻设计” 现象,导致节能效果打折扣(实际节能率低于预期 20% )。

全周期理念薄弱: 80% 的设计聚焦运行阶段节能,忽视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占全周期 40% ),全生命周期节能方案应用率不足 25% 。

区域适配性差:统一节能标准在不同气候区(如严寒地区与夏热冬暖地区)适用性不足,节能措施针对性不强,造成 10%-15% 的能源浪费。

成本制约明显:超低能耗建筑增量成本达 10%-20% ,回收周期超 8 年,中小企业与乡村地区应用率不足 15%. 。

三、建筑节能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则

3.1 被动优先原则

气候适应性设计:根据气候区优化建筑形态(如北方地区增大南向开窗面积,南方地区强化遮阳),被动式节能贡献占比 ⩾60% ,减少对主动设备的依赖。资源循环利用:建筑材料再生成分占比 ⩾30% ,水资源循环利用率 ⩾50% (雨水回收 + 中水利用),固体废弃物现场回收率 ⩾90% 。

3.2 全周期低碳原则

全阶段节能:设计阶段考虑建材生产(降低隐含碳 30% )、施工(减少能耗15% )、运行(降低能耗 50% )、拆除(提高回收率 80% )全环节,全周期碳排放降低 40% 以上。

动态优化:结合建筑使用阶段数据(如能耗监测)持续优化设计方案,使实际节能效果与预期偏差 ⩽5% 。

3.3 协同发展原则

功能与节能统一:在保证建筑舒适性(室内温度 20-26∘ 、湿度 40%. -60% )的前提下实现节能,避免以牺牲体验为代价的 “伪节能”。

城乡差异化:城市建筑侧重高密度下的立体节能(如垂直绿化、空中花园),乡村建筑侧重低成本适宜技术(如秸秆保温、沼气利用),适配性达 90% 以上。

四、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方法

4.1 被动式节能设计

形态优化:通过体型系数( ⩽0.35 )、窗墙比(北向 ⩽0.25 ,南向 ⩽0.5 )优化减少热交换,自然通风效率提升 30% ,采光系数达标率 ⩾80% 。

围护结构强化:采用三层中空玻璃窗(传热系数 ⩽1.5W/(m2⋅K) )、复合保温墙体(厚度 ⩾100mm ),热桥处理率 100% ,传热损失降低 50% 。

4.2 主动式节能技术

可再生能源集成: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发电效率 ⩾15% ,满足建筑20%-50% 的用电需求;地源热泵 COP 值 ⩾4.0 ,较传统空调节能 40% 。

智能控制系统:采用物联网监测与 AI 调控,空调、照明系统按需运行,负荷调节响应时间 ⩽10 分钟,运行能耗再降 15% 。

4.3 材料与构造创新

低碳建材应用:推广低碳水泥(碳排放降低 30% )、再生骨料(掺量⩾30% )、生物基材料(如竹木结构),建材隐含碳降低 25% 。

新型构造技术:采用呼吸式幕墙(热阻提升 40% )、相变储能材料(储能密度 gtrsim100kJ/kg ),实现建筑温度自我调节,减少设备启停频率。

五、建筑节能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路径

5.1 政策与标准协同

完善激励机制:对超低能耗建筑给予 3%-5% 的容积率奖励,碳排放权交易覆盖建筑领域,降低节能改造增量成本 20% 。

动态标准体系:按气候区、建筑类型制定差异化节能指标(如严寒地区供暖能耗限值 ⩽15kWh/m2 ・年),标准更新周期 ⩽5 年。

5.2 技术与产业协同

产学研融合:建立节能技术创新平台,加速光伏窗、透明保温材料等新技术转化(转化率提升至 50% ),成本年均下降 10%. 。

产业链整合:培育 “设计 - 建材 - 施工 - 运维” 一体化企业,节能技术集成效率提升 30% ,全周期服务覆盖率达 60% 。

5.3 意识与行为协同

公众参与:通过建筑节能科普(知晓率提升至 80% )、绿色居住指南推广,引导用户节能行为(降低运行能耗 10% )。

人才培养:高校开设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覆盖率≥ 70% ,复合型人才缺口缩小至 20% 。

六、结论

建筑节能设计通过被动优先、全周期低碳的原则与技术创新,可实现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 40% 、资源回收率提升至 80%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支撑。当前存在的技术协同不足、成本制约等问题,可通过政策激励与产业融合解决。未来,随着零碳建筑技术(如氢能建筑、全可再生能源供给)与数字孪生(能耗模拟误差 <5% )的发展,建筑将向 “能源自给、材料循环、气候自适应” 演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推动城乡建设进入 “零碳时代”。

参考文献

[1] 安仲超 , 赵树丽 . 城市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建筑设计与规划研究 [J]. 建筑与装饰 ,2025(9):4-6.

[2] 夏芳 , 姚玉婷 . 城市规划中的建筑节能设计与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C]//2025 工程技术应用与管理交流会论文集 . 2025:1-2.

[3] 吴志东 . 建筑智能化设计在节能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J]. 建筑与装饰 ,2024(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