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低氧环境中隧洞施工人员生理负荷特征及供氧系统优化设计
于董礼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键词:极端低氧环境;隧洞施工;生理负荷特征;供氧系统;优化设计
一、引言
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的当下,隧洞工程作为交通、水利等领域的关键项目,越来越多地在复杂地形区域落地。尤其是在高海拔山区以及地下深隧等特殊环境中,隧洞建设面临着诸多难题,其中极端低氧环境成为了施工过程中的突出挑战。
高海拔地区,随着海拔的攀升,大气压力和氧分压急剧下降。例如,海拔 4000 米以上的地区,氧含量仅为海平面的 60% 左右。而地下深隧工程,由于通风条件差,空气流通不畅,同样会出现氧气含量降低的情况。在这些极端低氧环境中,隧洞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状态受到严重威胁。
低氧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人体的呼吸系统会努力加快呼吸频率来摄取更多氧气,这导致施工人员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心血管系统为了维持身体的氧气供应,心脏需更努力工作,从而引发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问题。长期处于这种环境,施工人员极易疲劳,身体协调性和反应速度下降,不仅工作效率大幅降低,还大大增加了施工安全风险,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深入探究极端低氧环境中隧洞施工人员的生理负荷特征,准确掌握其身体在低氧条件下的各项生理指标变化规律,进而对供氧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氧气供应效率和质量,成为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提升施工效率的关键所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价值。
二、极端低氧环境中隧洞施工人员生理负荷特征
2.1 心肺功能变化
在极端低氧环境下,人体为了获取足够的氧气,心肺功能会发生一系列代偿性变化。首先,心率会显著加快,以增加心脏输出量,维持身体各器官的氧气供应。研究表明,当环境氧气含量下降至 10% - 12% 时,施工人员的平均心率较正常环境下可提升 30%-50%0 。然而,长期处于高心率状态会导致心肌疲劳,增加心脏负担。同时,呼吸频率也会加快,呼吸深度增加,以提高肺通气量。但随着低氧暴露时间的延长,肺功能会逐渐下降,出现肺水肿等症状,影响气体交换效率,进一步加重低氧血症。
2.2 神经系统影响
低氧环境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尤为明显。由于大脑对氧气供应极为敏感,当氧气不足时,施工人员会出现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症状。低氧还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与传递,导致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极端低氧环境中,施工人员的认知能力和协调能力会大幅下降,增加了施工操作失误的风险,严重威胁施工安全。例如,在海拔 4000 米以上的隧洞施工中,因低氧导致的操作失误引发的事故发生率较正常环境下显著升高。
2.3 代谢系统改变
低氧环境会促使人体代谢系统发生适应性改变。为了维持能量供应,身体会优先分解糖类进行无氧代谢,导致乳酸等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引起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同时,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也会受到影响,出现代谢紊乱现象。长期处于低氧环境中,施工人员的身体免疫力会下降,容易感染疾病,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和工作能力。此外,低氧还会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导致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问题,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和吸收。
2.4 疲劳累积效应
在极端低氧环境下进行隧洞施工,施工人员不仅要承受体力劳动的负荷,还要应对低氧环境带来的生理压力,这使得疲劳累积速度加快。疲劳不仅会降低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还会削弱其身体的抵抗力和应急反应能力。随着施工时间的延长,疲劳累积效应逐渐加剧,施工人员更容易出现生理机能衰退和健康问题,增加了施工安全隐患。
三、极端低氧环境中隧洞施工供氧系统优化设计
3.1 供氧方式选择
目前常见的供氧方式包括弥散式供氧、鼻导管供氧和面罩供氧等。弥散式供氧是通过向整个施工区域输送富氧空气,使环境氧气浓度升高,适用于大面积、人员分散的施工区域,但氧气利用率较低。鼻导管供氧和面罩供氧则是直接将氧气输送至施工人员呼吸道,氧气利用率高,适用于个体防护。在极端低氧环境的隧洞施工中,可根据施工区域的特点和人员需求,采用多种供氧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在隧洞洞口和主要作业区域采用弥散式供氧,保证基本的环境氧气浓度;对于从事高强度作业和危险作业的施工人员,配备鼻导管或面罩进行个体供氧,确保其获得充足的氧气供应。
3.2 供氧设备布局
合理的供氧设备布局是保证供氧效果的关键。在隧洞施工中,应根据隧洞的长度、形状、施工进度等因素,科学布置供氧管道和设备。对于长距离隧洞,可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氧气中继站,确保氧气能够顺利输送至隧洞深处。供氧管道应采用耐腐蚀、抗压性能好的材料,减少氧气在输送过程中的损耗。同时,要将供氧设备与隧洞施工设备和人员活动区域合理分隔,避免相互干扰,确保施工安全和供氧系统的稳定运行。此外,还应设置备用供氧设备,以应对突发情况,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3.3 智能调控系统设计
构建基于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的智能调控系统,实现对供氧系统的精准控制。在隧洞施工区域内安装氧气浓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和施工人员的生理指标。当氧气浓度低于设定阈值时,系统自动调节供氧设备的输出功率,增加氧气供应量;当施工人员出现心率过快、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异常生理指标时,系统及时发出预警,并采取相应的供氧措施。智能调控系统还可以根据施工进度和人员分布情况,优化供氧策略,提高氧气利用效率,降低能耗。
3.4 应急供氧保障
在极端低氧环境的隧洞施工中,必须建立完善的应急供氧保障体系。除了设置备用供氧设备外,还应配备便携式应急供氧装置,如氧气瓶、应急供氧面罩等,确保施工人员在突发情况下能够及时获得氧气供应。同时,制定详细的应急供氧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和人员职责,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施工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工程案例分析
4.1 案例概况
某高海拔地区隧洞工程,海拔高度 4500 米,隧洞全长 3000 米,施工环境极端低氧,环境氧气含量仅为 11% 左右。在该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了上述供氧系统优化设计方案。
五、结论
本论文通过对极端低氧环境中隧洞施工人员生理负荷特征的研究,明确了低氧环境对施工人员心肺功能、神经系统、代谢系统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涵盖供氧方式选择、设备布局、智能调控和应急保障等内容的供氧系统优化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供氧系统优化设计能够有效减轻施工人员的生理负荷,提高施工安全性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刘保国,张立勋,王勇.高海拔隧道施工人员低氧生理适应性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3,33(06):158-164.
[2]陈晓明,赵伟.地下深隧工程低氧环境监测与智能供氧系统设计[J].现代隧道技术,2022,59(04):203-210.
[3]孙健,李娜.低氧环境对人体代谢系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21,38(08):729-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