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常见骨科创伤的症状与处理科普

作者

王义

松潘县人民医院 四川阿坝 623300

引言

骨科创伤在日常生活、工作及运动场景中屡见不鲜,从孩童的跌倒摔伤,到成年人的意外事故,再到老年人的不慎滑倒,都可能引发各类骨骼损伤。了解常见骨科创伤的症状与正确处理方法,不仅能在关键时刻减轻伤痛、避免损伤恶化,还可为后续专业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对每个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骨折:最常见的严重创伤

骨折的定义与成因

骨折即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直接暴力如车祸撞击、重物砸压,使受力部位骨骼瞬间承受巨大冲击力而折断;间接暴力像高处坠落时,足部着地,力量沿肢体传导至髋部、脊柱等部位引发骨折;长期、反复、轻微的损伤累积,如运动员长期高强度训练致应力性骨折,也是常见原因。

症状表现

局部疼痛剧烈且持续,活动伤肢时疼痛加剧,患者常因疼痛而不敢移动肢体。受伤处迅速肿胀,因骨折端出血及周围软组织损伤渗出,皮肤可呈青紫色瘀斑。肢体出现畸形,如缩短、成角、旋转等,是骨折端移位的直观表现;反常活动,正常情况下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在骨折后出现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断端相互摩擦时产生,不过现场急救时不宜特意去检查这两项,以免加重损伤。

现场紧急处理(骨折固定)

若怀疑骨折,首先要制动,避免移动伤肢,防止骨折端进一步移位造成周围血管、神经二次损伤。利用身边现有的简易材料,如木板、树枝、硬纸板等制作夹板,长度要超过骨折部位上下关节。在夹板与皮肤之间垫上毛巾、衣物等柔软物品保护皮肤,用绷带、布条或绳索将夹板固定,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宜,固定后及时拨打急救电话转运至医院。

关节脱位:关节的“错轨”危机

脱位的发生机制

多因外力作用使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应关系,常见于肩部、肘部、髋关节等活动度大的关节。如肩部遭受牵拉、扭转外力,肱骨头易从关节盂脱出;运动中摔倒手撑地,暴力上传可致肘关节脱位。

典型症状

关节处疼痛难忍,活动时加剧,患者会本能地保持脱位关节处于特定姿势以减轻痛感。关节外观畸形明显,原本光滑的关节轮廓改变,出现凹陷或凸起,如肩关节脱位时肩部前方空虚,后方隆起;关节弹性固定,脱位关节处于异常位置,被动活动时感觉有弹性阻力,无法恢复正常活动范围;肿胀也随之而来,因周围组织损伤出血、水肿。

紧急复位与后续措施

脱位后应尽快复位,争取在伤后数小时内完成,此时肌肉痉挛较轻,复位相对容易。但非专业医护人员不要随意尝试暴力复位,以免损伤血管、神经。可先用三角巾、绷带等将脱位关节固定于相对舒适、稳定位置,冷敷伤处减少出血肿胀,随后送医,医生一般通过手法复位使关节恢复原位,复位后需固定 2 - 3 周助于关节囊、韧带修复。

软组织挫伤:藏在表面下的伤痛

挫伤的形成过程

多因钝性外力碰撞、挤压,如碰撞硬物、被他人肘部顶撞、运动中身体互撞等,力量作用于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虽未造成骨折、脱位,却使软组织受损。

症状识别

受伤局部疼痛,按压时疼痛加重,活动相关肌肉、关节时牵扯痛明显。皮肤表面可见擦伤、挫伤痕迹,轻者皮肤发红,重者青紫、淤血,甚至破损出血。肿胀逐渐出现,因组织内小血管破裂出血、渗出液积聚,伤处可摸到硬结或肿块,为淤血、水肿的组织聚集。

处理要点

早期(24 - 48 小时内)冷敷,用冰袋、冷毛巾敷在伤处,每次 15 - 20 分钟,每天数次,收缩血管减少出血、肿胀;受伤部位要适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淤血;避免伤处过早受力、活动,防止损伤加重。48 小时后,热敷或用活血化瘀药物辅助治疗,加速淤血吸收、组织修复。

开放性创伤合并骨骼损伤:棘手的复合伤

创伤特点

既有皮肤、肌肉等软组织开放性伤口,又伴骨骼断裂外露,伤口污染风险极高,如工地事故中钢筋穿刺伤、野外探险时被锐器划伤合并骨折。此类创伤出血量大,易引发失血性休克;细菌易侵入伤口,感染几率大增,若处理不当,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随时可能降临。

紧急止血与伤口处理

首要任务是止血,用干净纱布、毛巾等直接按压伤口止血,若出血凶猛,可在伤口近心端肢体适当部位用止血带结扎,但要记录结扎时间,每隔 1 小时左右松开 1 - 2 分钟防止肢体缺血坏死。简单清理伤口周围异物,避免用力擦拭伤口以免加重损伤、将污染物带入深部,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保护,外露骨折端不要随意回纳,以免将细菌带入深层组织,固定伤肢后迅速送医,争取 6 - 8 小时内清创缝合。

儿童与老年人骨科创伤的特殊性

儿童骨骼特点与创伤表现

儿童骨骼有机质多,韧性强、硬度小,骨折多为青枝骨折,类似嫩柳枝折而不断,骨折处常呈弯曲畸形;骨骺未闭合,损伤骨骺可能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如肱骨髁上骨折易累及骨骺,处理不当可致肘内翻、外翻畸形。儿童受伤后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留意肢体活动异常、哭闹不止等信号。

儿童创伤处理要点

复位要求更高精度,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减少生长发育影响;固定时间相对较短,因儿童骨骼愈合快,一般上肢 3 - 4 周、下肢 4 - 6 周,期间要密切观察肢体血运、感觉,防止固定过紧。

老年人骨骼生理退变与创伤风险

老年人骨质流失,骨质疏松普遍,骨骼强度下降,轻微外力如咳嗽、弯腰捡物、平地滑倒都可能引发骨折,常见髋部、椎体、腕部骨折。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身体机能、恢复能力较差,创伤后并发症发生率高。

老年创伤救治注意事项

术前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调控基础疾病至稳定水平;术后注重康复护理,早期床上活动预防血栓、肺炎等并发症,循序渐进开展功能锻炼,补充钙剂、维生素 D 等改善骨质,提高骨骼抗损伤能力。

康复训练:骨科创伤恢复的关键环节

早期康复(术后 1 - 2 周)

此阶段以促进血液循环、消肿止痛、防止肌肉萎缩为主。骨折部位附近肌肉做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收缩但关节不活动,如股四头肌收缩,可在卧床时绷紧大腿前侧肌肉,维持数秒后放松,重复多次;关节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小幅度活动,如踝关节屈伸,促进静脉回流。

中期康复(术后 3 - 6 周)

逐渐加大关节活动范围,可借助康复器械,如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仪(CPM)帮助屈伸膝关节;进行肌肉力量训练,从抗重力训练过渡到轻度抗阻训练,如手握哑铃做屈伸腕动作,增加肌肉力量,为后续负重、行走打基础。

后期康复(术后 6 周以后)

强化肌肉力量、关节稳定性与协调性,开展负重训练,从部分负重到完全负重,像骨折愈合良好的下肢,可先拄拐部分负重行走,慢慢过渡至弃拐;进行平衡、本体感觉训练,如单脚站立、闭目站立,提升身体控制能力,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工作。

结语

了解常见骨科创伤症状与处理方法是守护自身与他人健康的必备技能。生活中意外难防,但关键时刻正确应对能改写创伤结局。希望大家牢记这些知识,遇突发状况冷静处理,让骨科创伤危害降到最低,为骨骼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