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思维可视图的初中英语分级阅读教学实践
章思睿 魏玮
郑州市第三十七中学 郑州市第五十八中学
一、引言
(一)新课标要求与理论依据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聚焦核心素养,强调阅读教学需培养学生 “梳理文本逻辑、建构知识框架、发展批判性思维” 的能力。从理论基础看,双编码理论(Paivio, 1971)指出,语言与视觉符号协同作用可强化信息加工;图式理论则说明,思维可视图能激活学生既有认知结构,助力文本意义的深度建构。二者为思维可视图融入分级阅读教学提供了学理支撑。
(二)现实困境与研究价值
当前初中英语分级阅读教学存在 “思维培养断层” 问题:基础级阅读侧重事实提取,缺乏逻辑整合;进阶级文本的因果、对比关系难用传统教法突破;提高级阅读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工具单一。探索思维可视图的应用路径,可为分级阅读教学提供实操方案。
二、初中英语分级阅读教学的思维可视图应用机制
(一)文本难度与图示类型的适配逻辑
基于科林英语分级体系(12-17 级),思维可视图的选择遵循 “三级匹配”逻辑:在基础级(12-13 级)叙事文本中,线性时间轴与 5W1H 表格通过将离散事件整合为可追溯的事件链,帮助学生建立基础认知图式;进阶级(14-15 级)文本涉及因果、对比关系时,因果流程图与维恩对比图通过符号化关联揭示逻辑脉络,培养“关联推理”思维;提高级(16-17 级)的议论、科普文本则依赖树状分析图与决策平衡矩阵,实现对复杂主题的分层解析。这种适配模型打破了传统教学中 “图示工具单一化”的局限,实现了文本特性与思维培养的精准对接。
(二)教学活动的三阶设计框架
围绕 “学习理解 - 应用实践 - 迁移创新” 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思维可视图的应用呈现螺旋上升的教学逻辑:在信息梳理阶段,通过思维导图与概念地图提取文本核心要素,搭建知识框架;逻辑建构阶段借助因果图、对比表等工具,将文本中的隐性关系显性化;迁移创新阶段则依托主题拓展树、跨文本桥梁图等工具,通过图示转化实现思维迁移与语言输出。这种三阶设计打破了 “就文本教文本” 的局限,构建了从知识接受到实践应用再到创新迁移的完整学习链。
(三)学生差异的分层指导策略
遵循 “脚手架递减”原则,思维可视图的应用需针对学生差异提供梯度化支持:基础层学生使用 “填空式图示模板”,如预填部分节点的时间轴或含提示词的概念地图,降低信息整合难度;进阶层采用 “半开放图示框架”,如留白因果链中间环节或部分空白的对比表,引导学生自主补全;提高层则鼓励 “个性化图示创作”,如自创观点辩论天平图或主题拓展树,培养思维独创性。这种分层策略既保障了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又实现了思维能力的阶梯式发展。
三、应用思维可视图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以《小聪明,大麻烦》(科林 16 级)为例)
(一)课例背景与文本分析
《小聪明,大麻烦》出自科林英语分级阅读十六级,属 “人与自我” 和“人与社会”主题范畴,以第三人称视角和一般过去时,讲述了主人公 Abby在出国看望奶奶时,瞒着父亲将宠物老鼠 Tobias 藏在行李中带上飞机。然而,下飞机时被机场工作人员检查出来,Abby 和父亲被警察带走调查,父亲最终接受罚款的故事。文本情节围绕 Abby 的违规行为逐步展开,故事脉络清晰,生动呈现了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及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故事趣味性强,易于理解,但背后蕴含的关于规则意识、行为责任等深层次问题值得深入探讨,这为借助思维可视图开展教学,培养学生逻辑分析与批判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素材。
(二)基于可视图的教学过程实施
1. 学习理解阶段:情节脉络梳理
课程伊始,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初步构建故事框架,以 “Abby’sTrip”为中心主题,辐射出 “Before the Trip”“During the Trip”“At the End ofthe Trip” 三个分支,对应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学生将所提取信息以简洁的文字或短语形式记录在思维导图相应分支上,在基础层学生理解有困难时,教师提供关键词提示,帮助他们准确把握情节,这一过程中,思维导图如同知识地图,将零散的文本信息有序整合,让学生对故事整体发展有了初步认知,为深入理解文本逻辑奠定基础。
2. 应用实践阶段:因果关系与情感逻辑剖析
随着阅读推进,进入因果图应用环节。教师聚焦故事中 Abby 的一系列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引导学生绘制因果图。例如,在 “During the Trip”阶段,Abby 将藏有 Tobias 的包放在 X 光机下(行为),因担心被发现,她感到双腿颤抖、心跳加速(情感),而工作人员只是微笑着祝她旅途愉快(结果)。学生用箭头连接这些元素,清晰呈现行为、情感与结果之间的关联。在绘制因果图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故事表面情节,更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逻辑链条与人物行为动机,实现从情节理解到逻辑分析的思维进阶。
3. 迁移创新阶段:主题拓展与反思
在迁移创新阶段,教师引入主题拓展树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故事主题— 规则。以 “Rules in Life” 为中心,学生绘制主题拓展树。主分支从“Family Rules”“School Rules” “Social Rules” 展开,每个分支下再细分具体规则及违反规则的后果。提高层学生则进一步思考规则存在的意义以及在特殊情况下如何平衡个人意愿与规则。学生也可自选思维可视图,如创作“规则天平图“,天平一端是遵守规则带来的好处,另一端是违反规则的代价,并用英语阐述自己对规则的理解与感悟,实现从文本学习到生活思考与语言输出的跨越。
(三)分层指导的差异化实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分层指导贯穿始终。基础层学生在思维导图绘制初期,教师提供较多预填内容,如在 “Before the Trip”分支直接给出“Abby’s decision”空格,让学生仅需补充具体决定内容,降低信息提取难度;在因果图绘制时,为他们提供部分完整因果链条示例,如 “Put her bag underX - ray $$ Worried”,引导学生模仿绘制其他部分。进阶层学生则在思维导图构建时,教师仅给出大分支框架,具体信息由学生自主提取、概括。提高层学生在主题拓展树绘制中,鼓励他们创新分支维度,要求他们挖掘文本间隐性的主题关联,培养高阶思维能力。通过这种分层策略,不同水平学生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锻炼与提升,有效促进了全体学生在英语阅读思维能力上的发展。
四、结语
思维可视图为初中英语分级阅读教学提供了 “可视化思维支架”,通过将文本与图示和学习活动的精准适配,有效衔接“信息提取 - 逻辑建构 -批判创新”的思维层级。未来可探索数字化图示工具的融合应用,以及跨学科思维迁移(如生态主题与科学课程联动),为素养导向的英语教学提供更具韧性的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陈则航,赵文萱.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促进思维发展 [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2019 (07): 1-7.
[3] 张金秀. 运用分级阅读培养中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实证研究与启示 [J]. 课程·教材·教法 2018 (7): 73-80.
注:本文系河南省第五批以分级阅读促进中小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研究专项课题《思维可视化工具支持下的初中英语分级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立项编号 FJYD2203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