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有效组织与实施
马忠海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第一中学 131500
摘 要:数学作为初中教育的核心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在教育不断革新的当下,探究式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模式逐渐成为初中数学课堂的重要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作。然而,如何有效组织与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围绕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有效组织与实施展开探讨,深入剖析科学分组、任务设计等关键环节,旨在为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实教学;小组合作;组织;实施
在初中数学教学领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始终是教育的核心目标。探究式教学下的小组合作,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新的路径。它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存在分组不合理、任务设计不科学等问题。基于此,深入研究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有效组织与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教学理论与实践案例,详细阐述有效的教学策略,助力初中数学教学迈向新台阶。
一、科学合理分组,促进优势互补
科学合理分组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意义重大。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呈现多元态势,有的擅长抽象概念理解,有的在具象图形分析上独具优势;性格特点方面,外向型学生善于交流表达,内向型学生则往往思考更为深入;学习态度也各有不同,积极主动者常能引领探索节奏,而相对被动者经引导也能发挥自身价值。基于这些多方面因素进行异质分组,可构建起优势互补的学习小组。小组内不同能力层次学生汇聚一堂,恰似为探究活动注入多元活力。在数学探究进程中,擅长逻辑推理的学生能有条不紊梳理思路,为解决问题搭建框架;而计算能力卓越者则能精准处理数据,夯实探究基础。性格活泼的学生凭借热情推动讨论氛围升温,性格沉稳的学生则以严谨态度把控探究方向。这种多元组合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碰撞中,不断拓宽思维边界,彼此汲取长处,共同攻克难题,全方位提升小组整体学习效能,助力学生数学素养稳步进阶【1】。
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平面直角坐标系” 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巧妙运用异质分组策略。教师依据前期对学生的了解,精心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拿其中一个小组为例,小组成员小李对图形有着敏锐感知,能快速捕捉到图形在坐标系中的位置特征;小张逻辑思维清晰,在数学运算上十分拿手。在探究如何在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以及点与点之间距离的问题时,小李率先行动,凭借自身图形感知优势,迅速在坐标系中标出给定的点,其速度之快令人称赞。然而,对于如何精确计算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小李稍显吃力。此时,小张充分发挥计算专长,依据距离公式,一步步准确算出各点间的距离。在计算过程中,小张耐心地向小李解释每一步的依据和算法逻辑,小李则认真倾听,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内其他成员也纷纷参与讨论,有的从不同角度验证计算结果,有的则提出简化计算的思路。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成员们在交流互动中不仅共同完成了探究任务,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知识的理解都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深入到知识内核,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运用也愈发得心应手。
二、精心设计任务,契合探究目标
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里,小组合作任务的设计堪称关键环节。明确的目标如同航海中的灯塔,为学生指引探究的方向【2】。教师需精准锚定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任务目标。例如在函数知识教学中,目标可以设定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准确理解函数概念并能辨别不同函数类型。同时,任务还应具备适度挑战性,过于简单无法激发学生潜能,过难又易使学生望而却步。以几何图形面积计算教学为例,设计任务时可引入不规则图形,要求学生通过分割、拼接等方法转化为规则图形来求解面积,这既依托已学知识,又需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紧密围绕数学教学内容则确保任务不偏离主题,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化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当任务满足这些条件,便能成功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主动调动知识储备,积极投身到小组合作探究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里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与深化,逐步提升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时,教师匠心独运地设计合作任务。课堂上,教师向各小组发放印有不同三角形边长和角度条件的资料。拿到资料后,小组内迅速展开讨论。擅长绘图的同学主动承担起绘制三角形的任务,他们依据给定条件,用直尺和圆规一丝不苟地画出形状各异的三角形。思维缜密的同学则负责测量三角形的边长与角度,力求数据精准。在比较环节,有的学生提出将两个三角形剪裁下来进行叠合,以此直观判断是否全等;还有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思考角度与边的数量关系对全等判定的影响。在热烈的讨论与反复尝试中,小组逐渐发现,当满足 “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 以及 “斜边、直角边” 等特定条件组合时,两个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即全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亲手实践、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深刻理解了定理背后的原理,顺利达成探究目标,极大提升了数学学习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三、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分组和精心设计任务是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小组合作有效实施的关键要素。通过异质分组,学生们能够优势互补,在思维碰撞中共同成长;而契合探究目标的任务设计,则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升。当然,小组合作的有效组织与实施还涉及更多方面,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与实践。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充分借鉴这些策略,持续优化教学过程,让小组合作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绽放更大的光彩,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道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李俊康,张娜,张玉环.初中数学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案例开发——以“黄金分割”教学设计为例[J].中学数学杂志,2024,(08):25-30.
[2]寇慧.多媒体模式下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开展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4,(06):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