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风险防控体系构建与优化研究

作者

刘进

航天档案馆 北京市 100488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信息泄露、数据损坏、系统故障等风险也随之而来。本文旨在研究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风险防控体系构建与优化,旨在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 档案信息化管理风险分析

1.1 潜在的信息安全风险

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信息安全风险主要源于网络攻击、数据泄露与权限失控等方面。随着数字化档案存储与传输依赖网络系统,黑客攻击、病毒入侵成为首要威胁。例如,勒索病毒通过植入恶意程序加密档案数据,迫使机构支付赎金以恢复文件;网络钓鱼攻击则伪装成合法渠道骗取用户登录信息,进而非法访问档案数据库。同时,内部人员操作不当或恶意泄露也会造成信息安全隐患,如工作人员因账号密码设置简单被破解,或故意将敏感档案数据拷贝外传。此外,云计算、移动存储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虽提升了档案管理效率,但也带来云端数据存储安全、设备丢失导致数据泄露等新风险。若缺乏有效的加密、认证与访问控制措施,档案信息极易面临被窃取、篡改或破坏的风险,严重威胁档案的保密性与安全性。

1.2 数据完整性与准确性风险

档案数据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面临完整性与准确性受损的多重挑战。一方面,数据录入阶段易出现人为错误,如档案著录时因疏忽导致日期、姓名、编号等关键信息登记错误,或在扫描纸质档案时出现图像模糊、内容缺失。另一方面,数据在存储与传输过程中可能因系统故障、硬件损坏而丢失或损坏。例如,服务器磁盘阵列故障、数据库崩溃,会导致部分档案数据永久性丢失;网络传输中断或不稳定,可能造成数据传输不完整、乱码。此外,随着档案管理系统的升级或迁移,数据格式转换、系统兼容性问题也可能引发数据错误或丢失。若未能及时发现和修正这些问题,错误的数据将在后续利用中不断传递,影响档案信息的可信度与可用性,削弱档案的凭证价值与参考价值。

1.3 系统稳定性风险

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其风险主要来自硬件故障、软件漏洞与外部环境干扰。硬件设备老化、损坏是常见问题,如服务器性能下降导致系统响应迟缓,存储设备故障造成数据无法读取。软件层面,系统代码漏洞、版本兼容性问题或第三方插件不稳定,可能引发系统崩溃、功能失效等情况。例如,档案管理软件因存在安全漏洞被黑客攻击,导致系统瘫痪;系统升级后与原有插件不兼容,使得档案检索、借阅等功能无法正常使用。此外,外部环境因素如电力供应中断、自然灾害(火灾、水灾)、网络服务提供商故障等,也会对系统稳定性构成威胁。一旦系统出现长时间故障,不仅会影响档案的日常管理与利用,还可能导致业务流程停滞,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 风险防控体系构建

2.1 风险防控机制设计

构建科学的风险防控机制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关键。首先,需建立分级管理与责任明确的组织架构,设立专门的信息化安全管理部门或岗位,明确各层级人员在风险防控中的职责与权限,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其次,制定全流程风险防控策略,从档案数据的采集、录入、存储、传输到利用,每个环节均设置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例如,在数据录入环节采用双人核对制度,降低人为错误;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使用加密协议,防止信息泄露。同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通过监测系统实时跟踪异常行为与安全事件,一旦触发阈值立即发出警报,并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流程。此外,定期开展风险防控演练,模拟网络攻击、数据丢失等场景,检验和提升团队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风险防控机制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2.2 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建设

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规范是保障档案信息化安全的制度基础。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涵盖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数据管理等方面的详细规范。在人员管理上,严格规范账号权限分配,实行最小权限原则,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安全培训与考核,强化其安全意识与操作规范。设备管理方面,建立硬件设备采购、使用、维护、报废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对移动存储设备实行严格的登记、加密与使用监管。数据管理规范则明确数据存储、备份、访问、销毁等操作流程,规定数据加密标准与密钥管理方式,确保数据在各个环节的安全性。

2.3 风险评估与监测体系

构建全面的风险评估与监测体系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化解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潜在风险。风险评估应定期开展,通过识别、分析和评价档案信息化系统面临的各类风险,确定风险等级与优先级。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如利用风险矩阵法、德尔菲法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为风险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监测体系则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状态、网络安全状况、数据完整性等进行实时监测。例如,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与入侵防御系统(IPS),实时监测网络攻击行为;运用数据校验工具定期检查数据完整性,及时发现数据错误或异常。通过风险评估与监测体系的协同运作,实现对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将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3 优化研究与实践案例

3.1 档案信息化管理流程优化

档案信息化管理流程优化旨在消除冗余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并降低风险。通过对档案管理全流程进行梳理与分析,识别存在的问题与风险点,运用业务流程再造(BPR)理论对流程进行重构。例如,简化档案借阅审批流程,采用电子化审批代替传统纸质审批,减少人为干预与时间成本;优化档案数据采集流程,利用 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自动提取纸质档案信息,降低人工录入错误率。

3.2 技术手段在风险防控中的应用

先进的技术手段是档案信息化管理风险防控的重要支撑。在信息安全防护方面,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如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结合,确保档案数据在存储与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软件等网络安全设备,构建多层次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在数据完整性保障上,运用区块链技术记录档案数据的操作日志,实现数据操作的可追溯与不可篡改;采用数据冗余存储与异地备份技术,防止数据因硬件故障或自然灾害丢失。

3.3 风险事件处理与应急预案

制定完善的风险事件处理与应急预案是档案信息化管理风险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应急预案应涵盖各类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如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系统崩溃等,明确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响应流程、责任分工与处置措施。一旦风险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隔离受影响的系统或数据,防止风险扩散;组织技术人员对事件进行分析与处理,如清除病毒、恢复数据、修复系统漏洞。及时向上级部门与相关单位报告事件情况,配合开展调查与处置工作。风险事件处理完毕后,对事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结语:

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风险防控体系构建与优化是保障信息安全和数据完整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本研究对风险防控体系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可以有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明, 李红. "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风险防控机制研究." 档案学研究,2019(3): 68-75.

[2]王强, 刘丽. "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情报科学, 2020(2): 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