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多元化管理方法探讨
郭婉晴
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连云港市技工学校) 222000
引言
中职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个性差异显著等特点,传统“一刀切”管理模式难以满足育人需求。多元化管理通过整合制度约束、情感激励、实践锻炼等多元手段,既注重规范养成,又关注个体成长,成为破解中职班级管理难题的关键路径。本文结合中职教育特性,探索行之有效的多元化管理策略,助力学生实现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顺利过渡。
一、中职班主任管理现状
(一)学生群体特性带来多重管理困境
首先,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理论学习缺乏信心,且普遍存在职业规划模糊问题,易因学业挫折产生自卑心理,主动探索专业兴趣的积极性不足。其次,学生追求自我表达但规则意识淡薄,课堂分心、行为失范等问题频发,且部分学生对传统说教产生抵触情绪,师生沟通易陷入“管而不服”的僵局。最后,青春期心理敏感与职业转型焦虑叠加,学生渴望被尊重与理解,但班主任对其情感需求与心理困惑的关注度不足,心理疏导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二)传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育人需求
首先,部分班主任仍以“维持秩序”为核心目标,采用“一刀切”的刚性管理手段,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导致管理过程缺乏温度,难以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其次,依赖班会说教、纪律惩罚等传统方式,对新媒体工具、小组合作等创新方法应用不足,管理内容与中职教育“实践性、职业性”脱节,职业素养培育缺乏系统性设计。最后,家校沟通多聚焦问题反馈,日常性育人协作不足;企业资源引入有限,班级管理未能有效对接行业标准与职场要求,学生职业意识培养滞后。
(三)教育改革对管理创新提出迫切要求
首先,职业教育改革强调“德技并修”,要求班主任管理从“纪律管控”转向“素养培育”,需将工匠精神、团队协作等职业要素融入日常管理,提升育人针对性。其次,“00 后”学生对个性化发展与参与感的需求强烈,传统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其成长诉求,亟需通过民主管理、实践赋能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路径。最后,企业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要求日益提高,但班级管理与企业用人标准的衔接仍显薄弱,需建立“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协同管理机制,提前培育学生职场适应能力。
二、中职班主任多元化管理的意义
(一)契合学生多元发展需求,激活个体成长动能
首先,针对文化基础薄弱但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通过“技能实训 + 项目驱动”模式,将课堂延伸至车间、企业,让其在实操中积累自信、明确职业方向;对于擅长组织协调的学生,通过班级管理岗位轮换、活动策划等平台,培养其领导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其次,青春期学生心理敏感且渴望被认可,多元化管理通过“周记沟通 + 职业榜样引领”等情感联结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学业压力与职业迷茫,激发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最后,打破“唯成绩论”的评价定式,设立技能竞赛、志愿服务等多元激励机制,让擅长技术创新、艺术表达等学生获得展示空间,实现“人人有亮点、个个能成才”的育人目标。
(二)破解传统管理效能瓶颈,提升班级育人质量
首先,摒弃“以罚代管”的简单模式,通过民主协商制定班级公约、引入积分兑换等激励机制,让学生在规则制定与执行中增强自主意识。例如,某班级通过“管理听证会”共同制定手机使用规范,使课堂分心现象减少近半,体现“学生参与式管理”的效能。其次,创新沟通载体,运用新媒体工具开展线上班会、微话题讨论等,契合学生信息接收习惯。最后,构建“学校-家庭-企业”三位一体管理网络,通过家校定期沟通、企业参与评价等机制,形成育人合力。例如,企业导师参与班级实训项目考核,将岗位标准转化为管理要求,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规则。
(三)对接职业教育本质要求,夯实学生职业根基
首先,将企业管理制度、行业文化元素融入班级管理,如模拟“岗位责任制”划分管理职责、以“项目攻坚”形式开展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与团队精神,缩短入职适应周期。其次,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真实职业场景中接受锻炼。最后,多元化管理不仅关注当下的纪律规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解决等核心能力。通过“成长档案袋”记录实践成果、组织“职业规划答辩”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为其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中职班主任多元化管理的实施策略
(一)制度多元化,构建刚柔并济的管理体系
首先,设计分层管理制度,一方面制定《班级日常行为规范量化表》,通过积分制管理考勤、课堂纪律等基础要求,对积分不达标学生启动谈心机制,坚守纪律底线;另一方面设立“特长加分项”,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等活动可获额外积分并兑换奖励,激发多元发展动力。其次,创新民主管理机制,推行班级事务共商制,每月召开“班级管理听证会”,学生代表提出管理建议并审议,如某班级通过听证会制定《手机使用公约》,使课堂分心现象减少;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学生轮流担任班级管理岗位,如某机械专业班级的“项目经理制”,有效提升学生责任意识与组织能力。
(二)情感多元化,建立多维立体的沟通网络
首先,采用差异化的沟通策略,针对内向型学生,采用“周记交流 .+ 课间闲聊”模式,帮助其缓解沟通压力、明确职业方向;针对活跃型学生,运用“任务委托 + 即时反馈”方式,强化其沟通与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建立“三色沟通卡”制度,实现家校常态化、预警化、紧急化沟通,形成育人合力。其次,开展文化情感浸润活动,开展班级文化共创活动,如某电子商务专业班级共同设计班徽、口号等,增强学生归属感;定期邀请行业榜样进班级分享故事,如某汽修专业班级邀请全国技术能手分享经历,使课后主动报名技能社团的学生比例提升,激发学生专业认同感。
(三)实践多元化,搭建职业素养培育平台
首先,开展校企融合实践管理,模拟企业管理模式,参照企业架构设置班级管理岗位,实行“岗位竞聘-履职考核-晋升激励”机制,让学生熟悉企业运作流程;与合作企业共建“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参与班级管理,针对学生职业素养短板设计专项训练,如某物流专业班级与快递公司合作开展“校园快递服务周”,共同解决学生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其次,开展技能竞赛导向管理,建立“赛训一体”机制,将技能竞赛标准融入日常管理,如数控专业以加工精度等作为实训考核重点,评选“技能标兵”并给予奖励;以技能竞赛团队为单元开展活动,如“项目攻坚日”,考核团队协作等职业核心能力,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班主任多元化管理是适应职业教育特性的必然选择,其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制度创新规范行为、情感沟通凝聚共识、实践平台赋能成长。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校企协同管理机制,借助数字化工具优化管理流程,推动多元化管理从“经验型”向“科学化、精准化”升级,为中职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明.中职班级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论坛,2021(5):124- 1
27.
[2]王丽.基于职业素养培育的中职班主任工作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8):89-92.
[3]陈建军.中职班级民主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23(9):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