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施工全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研究

作者

李凯 李文鹏

1. 彬州市城乡供水保障中心  713500 2. 彬州市水旱灾害防御中心  713500

引言

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持续增加,水利工程规模与复杂度不断提升,传统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全过程管理强调从项目规划到竣工验收的系统性把控,质量控制则贯穿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二者协同构成水利工程建设的核心保障体系。在新发展理念驱动下,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与质量控制路径,对提升水利工程综合效益、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水利工程施工全过程管理体系构建

水利工程施工全过程管理体系构建以工程建设目标为导向,融合项目管理理论与工程实践需求,形成覆盖多维度的管理架构。管理体系需遵循动态适应性原则,针对工程建设不同阶段特点,建立差异化管理机制。在项目规划阶段,需整合水文地质勘察、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等多源信息,结合国家水利发展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建设方案;施工阶段则以进度管理、成本控制、安全监督为核心,通过信息化技术搭建动态监控平台,实现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竣工验收阶段需建立严格的质量评定与责任追溯机制,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标准与使用要求。该体系通过各阶段管理要素的有机衔接,形成闭环管理模式,有效提升工程建设整体效能。此外,随着数字化转型趋势,引入智慧管理平台,实现管理数据的实时共享与智能分析,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提升决策科学性与管理效率。

二、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关键环节

2.1 施工材料与设备质量管控

施工材料与设备质量管控是保障水利工程质量的基础环节。材料质量直接影响结构强度、耐久性等关键指标,设备性能则关系施工效率与作业安全。对水泥、钢材、砂石等主要建筑材料,需建立严格的进场检验制度,依据国家标准对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检测,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设计要求。设备管理方面,需制定全生命周期维护计划,在设备选型阶段综合考量施工工艺、作业环境等因素,选择适配设备;施工过程中定期开展设备性能检测与维护保养,对特种设备实行专项管理,确保设备运行稳定可靠。通过材料与设备质量的严格管控,从源头上降低工程质量风险。

2.2 施工技术应用与质量保障

施工技术应用与质量保障依赖于先进技术工艺的合理选择与规范实施。水利工程施工涉及土方开挖、混凝土浇筑、基础处理等多种技术,需结合工程地质条件、施工环境特点,制定针对性技术方案。例如,在深基坑施工中,根据地质勘察报告选择合适的支护技术,严格控制开挖顺序与支护时间,确保基坑稳定性;混凝土施工环节,通过优化配合比设计、控制浇筑温度、加强养护措施等手段,防止裂缝产生,提升混凝土结构质量。同时,积极引入 BIM 技术、物联网监测等数字化手段,实现施工技术参数的实时监控与智能调整,为工程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2.3 人员管理与质量责任落实

人员管理与质量责任落实是保障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水利工程建设涉及多方主体,需建立完善的质量责任体系,明确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质量责任。施工单位应加强人员培训,针对不同岗位开展专业技能与质量意识教育,提升施工人员业务水平;推行岗位责任制,将质量目标分解到具体岗位与个人,通过绩效考核强化责任落实。监理单位需严格履行质量监督职责,依据合同文件与技术规范,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旁站监理,及时发现并纠正质量问题。通过构建全员参与、责任明确的质量管理模式,形成质量管控合力。在此基础上,引入职业信用评价机制,将个人质量责任履行情况纳入信用档案,同时加强跨部门、跨单位的协同管理培训,打破信息壁垒,提升各方协作效率与质量管控协同性。

三、竣工验收阶段质量评估与持续改进

3.1 质量验收标准与流程规范

质量验收标准与流程规范是判定工程质量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水利工程竣工验收需严格遵循国家与行业相关标准,如《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等,按照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逐级验收。验收流程涵盖施工单位自评、监理单位复核、项目法人组织验收等环节,各环节需提供完整的施工记录、检测报告等资料,确保验收依据充分。同时,建立第三方检测机制,对工程实体质量进行独立检测评估,保证验收结果客观公正。通过规范的验收标准与流程,全面核查工程质量,确保工程符合设计要求与使用功能。并且,积极对标国际先进验收标准,引入无人机巡检、无损检测等新技术辅助验收工作,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验收评估体系,提升验收的精准度与全面性。

3.2 质量问题整改与责任追溯

质量问题整改与责任追溯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竣工验收过程中,对发现的质量问题需建立台账管理制度,明确整改内容、责任单位与完成时限,实行闭环管理。针对一般质量问题,要求施工单位限期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对涉及结构安全等重大质量问题,需组织专家论证,制定专项整改方案,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同时,建立质量责任追溯制度,对因设计缺陷、施工违规、监理失职等原因导致的质量问题,依法追究相关单位与人员责任,强化质量责任意识,倒逼各方主体履职尽责。此外,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质量问题追溯平台,确保责任追溯信息的不可篡改与可追溯性,对整改过程进行全过程留痕管理,提升整改监督力度与责任追溯的权威性。

3.3 工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工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是提升水利工程建设水平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经验的总结分析,建立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收集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点、质量隐患等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质量影响因素,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参考。鼓励开展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优化施工管理模式与质量控制方法。同时,加强行业交流与技术培训,及时掌握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动态,推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持续提升。进一步建立质量改进激励机制,对提出有效质量改进方案的团队与个人给予奖励,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行业标准更新迭代,以持续改进机制驱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迈向新台阶。

四、结语

水利工程施工全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规划设计、施工过程到竣工验收各阶段实施精细化管理。通过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加强材料设备管控、技术应用保障、人员责任落实,严格执行质量验收标准,建立问题整改与持续改进机制,能够有效提升水利工程建设质量。面对新时代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进一步深化全过程管理理念,创新质量控制技术手段,推动水利工程建设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参考文献

[1] 莫志男 . 加强水利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与管理的措施 [J]. 中国科技投资 ,2017,000(015):116.

[2] 何王裔, 朱倩影. 基于全过程管理的水利施工质量控制模式研究[J].WaterConservancy&ElectricPowerTechnology&Application,2024,6(24).

[3] 陆一青 , 吴松泉 . 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J]. 建筑科技与管理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