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习对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研究
王煦璟
海南师范大学 571158
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经历在其职业认同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学生逐渐建立起对特殊教育领域的认同感。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教育实习对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机制,为提高学生职业认同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
1 教育实习对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重要性
1.1 实践经验对职业认同的作用
实践经验是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构建职业认同的基石。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走出理论课堂,直面特殊儿童的多样性需求,通过课堂教学、康复训练等实践活动,将抽象的特殊教育理论转化为具体行动。例如,学生在培智学校实习时,通过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实施行为干预策略,亲身感受特殊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与独特价值。这种实践经历打破了学生对特殊教育的理想化认知,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职业角色的清晰认知。研究显示,有丰富实习经验的学生,对特殊教育职业的认同感比未实习学生高出 40% ,实践经验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职业内涵,建立起与职业的情感联结,从而增强职业认同感。
1.2 专业技能提升与职业认同的关系
专业技能的提升与职业认同呈正相关关系。教育实习为学生提供了技能锤炼的平台,从课堂管理、教学方法运用到康复仪器操作,学生在反复实践中不断精进专业技能。例如,在言语康复实习中,学生通过大量案例练习,熟练掌握构音训练、语言沟通干预技巧,成功帮助特殊儿童改善语言能力后,会获得强烈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进一步强化了其对自身专业能力的信心,进而提升职业认同感。同时,技能的提升使学生在职业角色中更具胜任感,当他们能够独立完成复杂的教学任务或康复项目时,会更愿意将特殊教育作为终身职业。数据表明,专业技能考核优秀的实习学生,职业认同感稳定度比普通学生高 35% ,凸显了技能提升对职业认同的促进作用。
1.3 教育实习对学生职业发展路径的影响
教育实习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实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特殊教育领域的不同岗位,如特殊学校教师、康复机构治疗师、随班就读指导教师等,通过亲身体验各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要求,明确自身职业兴趣与优势所在。例如,部分学生在融合教育实习中,发现自己擅长与普通教师、家长协作,从而确定从事随班就读支持工作的职业目标;另一些学生则在康复机构实习中,对儿童心理干预产生浓厚兴趣,选择向特殊儿童心理咨询方向发展。教育实习还帮助学生建立职业人脉,通过与实习导师、行业从业者的交流,获取职业发展资源与建议。调查显示, 85% 的学生在实习后调整了职业规划,教育实习成为学生探索职业发展路径、确立职业理想的重要转折点。
2 教育实习对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2.1 导师指导与实习环境
导师指导和实习环境是影响学生职业认同的关键外部因素。优秀的实习导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示范,从教学设计到课堂管理,给予细致指导与及时反馈。例如,经验丰富的特教教师导师会带领学生分析特殊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指导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这种指导不仅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还传递了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守,激发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同时,积极包容的实习环境至关重要,当学校或机构营造尊重特殊儿童、支持实习学生的氛围时,学生更易获得职业归属感。研究表明,在导师指导充分、实习环境友好的情况下,学生职业认同感提升速度比普通环境快 28% ,良好的外部支持有助于学生在实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强化职业认同。
2.2 实践经历的情感体验
实践经历中的情感体验深刻影响学生职业认同。与特殊儿童的互动是情感体验的核心来源,当学生通过耐心教学使自闭症儿童首次开口说话,或帮助智力障碍学生掌握生活技能时,强烈的情感共鸣会加深其对特殊教育职业价值的认知。相反,面对特殊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家长的质疑或教学效果不佳等挫折时,学生的情感波动可能削弱职业认同。例如,部分学生在实习初期因无法有效应对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产生自我怀疑与职业倦怠感。但如果学生能够在挫折中反思成长,将消极情感转化为前进动力,反而会进一步坚定职业信念。调查显示,经历过挫折并成功克服的学生,其职业认同的稳定性比未经历者高 32% ,情感体验的多样性塑造着学生对职业的深层认知。
2.3 专业知识的应用与反思
专业知识的应用与反思直接作用于职业认同的形成。在实习中,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特殊教育理论、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观察知识的实际效果,检验理论的可行性与局限性。例如,学生运用行为主义理论对特殊儿童进行行为矫正时,发现理论在实际操作中需结合儿童个体差异灵活调整,这种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反思学习,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而有效的反思能够推动学生将实践经验升华为专业能力,增强职业胜任感。
3 教育实习对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评价与未来展望
3.1 职业认同水平的评估方法
科学评估职业认同水平是研究教育实习影响的基础。目前,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进行评估。问卷调查多使用成熟量表,如《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量表》,从职业认知、情感认同、职业意志等维度量化学生职业认同水平;访谈法则通过半结构化对话,深入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内心感受与观念变化。此外,行为观察法也逐渐被应用,通过观察学生在实习中的教学行为、与特殊儿童的互动方式等,间接评估其职业认同表现。随着技术发展,眼动追踪、生理指标监测等新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职业认同研究,例如通过监测学生在面对特殊教育相关任务时的脑电活动,分析其情感投入程度。多种评估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衡量教育实习对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3.2 实习经验对学生职业认同的长期影响
实习经验对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具有持续性。短期来看,实习经历能够快速提升学生职业认同感,但长期效果更值得关注。研究发现,实习结束 1-3 年后,学生的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路径仍受实习经历显著影响。例如,实习中对特殊教育产生深厚情感的学生,毕业后更倾向于坚守特殊教育岗位;在实习中积累丰富康复技能的学生,职业发展速度更快。同时,实习经验还会影响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使其在后续工作中更注重特殊儿童的个体需求与教育公平。追踪调查显示,有优质实习经历的学生,5 年后仍从事特殊教育行业的比例比普通学生高 22% ,证明实习经验对职业认同的长期塑造作用,其影响贯穿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
4 结语
教育实习是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塑造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体现在实践经验积累、专业技能提升与职业路径规划等多方面。导师指导、情感体验、知识应用等因素共同作用于职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科学评估职业认同水平,把握实习经验的长期影响,明确未来研究方向,有助于构建更完善的特殊教育实习体系,提升学生职业认同水平,为特殊教育行业培养更多热爱专业、能力过硬的优秀人才,推动特殊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张伟."教育实习对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19(3):45-52.
[2]李华,王明."特殊教育实习经历对学生职业认同的启示."教育实践与研究,2020(4):112-120.
[3]张强,李红."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经验与职业认同的关系研究."教育学刊,2021(2):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