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策略
李冰欣
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东侯坊镇东侯坊小学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探究,系统剖析当前实施现状与难点,提出优化分组与明确职责两大核心策略。通过分析发现科学构建异质互补小组结构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建立清晰角色分工机制则能促进全员参与,避免“搭便车”现象,提升整体学习效能。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师开展合作学习提供实践指导,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分组策略
引言: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积极有效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诸多教师对合作学习理解停留于表面,导致实施效果不佳。本文聚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系统探讨合作学习现状问题,提出优化分组方案与职责机制两大策略,旨在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剖析现状,把握难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实施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形式大于内容,效果不尽如人意。课堂观察发现,许多教师虽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但缺乏科学指导,致使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虽然围坐一起却各自为战,没有真正展开有效交流讨论。分组方式过于随意,缺乏合理依据,常见按座位或按学号机械分组现象,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与互补性,难以形成良性互动氛围。小组内部结构混乱,角色分工不明确,导致能力强学生包揽任务,能力弱学生无所事事,极易出现搭便车现象。教师引导不足,缺乏必要干预与指导,使得小组讨论偏离预期方向,难以达成预设目标。
评价机制不完善,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没有建立科学评价体系,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时间安排不合理,任务布置过多或过少,难以把控节奏,影响教学进度。教师自身对合作学习理论理解不够深入,实践经验不足,缺乏系统培训与指导,难以驾驭复杂课堂局面。这些问题制约着合作学习效果发挥,需要寻找解决路径。因此教师须充分认识合作学习实质,把握其核心要义,明确教学中存在问题找准难点所在,才能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提升合作学习实施效果。
二、优化分组,激发活力
科学合理分组是实施有效合作学习前提条件,直接关系到小组互动质量与学习效果。优化分组策略应遵循异质组合原则,即考虑学生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使小组成员优势互补,形成良性互动。能够采取多元化分组方式:按学习能力异质分组,确保每组都有学习能力强、中、弱学生,促进互帮互学;考虑性格特征互补,将活泼外向学生与内向沉稳学生搭配,平衡小组氛围;关注兴趣爱好多样性,使不同兴趣特长学生交融互补;注意性别平衡,创造和谐学习环境。分组规模也需慎重考量,一般而言,4-6人为宜,过多则参与机会减少,过少则互动不足,难以激发思维火花。分组形式应灵活多变,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调整灵活应变,保证合作深度又增添课堂活力。教师还应定期评估小组运行效果,适时调整组织结构,避免固化不良互动模式。通过科学分组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参与积极性,创造活跃课堂氛围。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为例,教师采用金字塔分组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先按照计算能力将学生分为A、B、C三类,再组建异质小组,每组包含各类型学生。当讲解24×36计算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解算式使计算简便?各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计算能力强A类学生可能想到24×36=(20+4)×(30+6),引导组内成员理解;计算能力中等B类学生或许发现24×36=24×30+24×6,与组员分享思路;计算能力待提升C类学生则通过小组讨论,在同伴帮助下掌握分步计算方法。各小组比较不同解法优缺点,形成最佳解题策略。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发现某小组讨论活跃,便请该组派代表展示。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明确职责,提升效能
合作学习过程中,明确各成员职责是提升小组学习效能关键所在。教师应建立完善小组角色分工机制,设置不同职责岗位,如组长、记录员、发言人、质疑者、时间管理员等,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明确任务与责任。组长负责统筹协调小组活动,组织讨论,解决冲突;记录员负责整理记录讨论内容与结论;发言人负责向全班汇报小组成果;质疑者负责提出问题,深化思考;时间管理员负责把控讨论节奏,提醒时间安排。角色分配应考虑学生特点与能力,让其发挥所长,同时注重角色轮换,使每位学生均有机会体验不同职责,全面锻炼各项能力。教师需明确规定各角色职责范围与具体要求,避免责任模糊或推诿现象发生。同时建立任务清单制度,将学习任务细化分解,明确每人工作内容与完成标准,确保分工协作有序进行。构建过程监控机制,教师适时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保障小组运行正常轨道。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为例,教师设计专家团队合作模式。在学习0.25×4.8时,教师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立五个职责岗位:首席专家(组长)负责协调组内工作,确保讨论顺利进行;计算专家负责提供具体运算思路与方法;验证专家负责检查计算结果准确性;质疑专家负责提出问题与疑难;总结专家负责归纳小组结论并准备展示。学习过程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计算专家引导组员分析0.25×4.8计算思路,转化为(25×48)÷100或0.25×48÷10,讨论哪种方法更便捷;第二环节验证专家组织验算结果,确保无误;第三环节质疑专家提出问题为何小数点需要移动,引发深入思考,总结专家归纳小组结论。全班交流环节,各组总结专家汇报本组解决方案,首席专家补充说明。通过角色轮换,使每位学生在不同课时担任不同职责,全面锻炼各项能力。
结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实施需突破现有瓶颈,主要从分组优化与职责明确两方面入手。科学分组能够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构建异质互补小组结构,激发学习活力;明确角色职责则能促进全员参与,避免“搭便车”现象,提升整体学习效能。合作学习不仅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更培养其合作意识、责任担当与团队精神,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深入理解合作学习本质,灵活运用相关策略,创设和谐互助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合作中获得成长,实现共同进步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凡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4,(26):13-15.
[2]马秀.合作学习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19):128-130.
[3]包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索[J].读写算,2024,(12):47-49.